分享

治学三境界

 guanghua4210 2023-03-04 发布于北京

#阅读与创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集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人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词句,巧妙地借用来形象地说明治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讲的是治学要耐得住孤独寂寞,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登高望远,不断求索。

第二境界讲的是治学要吃得了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永不后悔。

第三境界讲的是治学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终有所得。

晋平公曾经向师旷问道:“我年已七十了,想要学习,怕是晚了吧?”师旷说:“(晚上了)为什么不点起灯烛呢?”晋平公觉得师旷在和他开玩笑,于是师旷就提出了关于“好学”的三个境界:“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师旷用打比方的形式把人一生中三个阶段学习的好处说得非常透彻:少壮之时,能努力学习,当然最好。到了晚年,学习如同秉烛夜行,可以看清前进的路,多好的事啊

三国时魏国名儒董遇资质迟钝但爱好学习。他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学习,传为佳话:“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他认为,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也是空余时间啊!他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读书治学的,从而成为了一代儒宗。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甚至被认为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所以被称为“朱子”。学问非常好。他认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讲的是读书治学方法

明朝的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以好学闻名。他曾主管过学校,认为德行先于教务。他有名言:“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他强调的是要好学,惜时,惜身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三要”:“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讲的是关于读书的境界

清朝有人说,治学有“三难”:“藏书不难,能看为难;有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古人真是识透人性,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对照我们周围,看看我们自己,坐拥书城,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能有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