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州郝氏源流谱叙略(二)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3-05 发布于山东

​郝姓发源地初探

姓氏发源地是研究姓氏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汉族郝姓起源就必须了解汉族郝姓的发源地在何地,然而古今姓氏著作中,关于郝姓发源地的记述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看到的至少有六种说法,即周至郝乡之说;太原郝乡之说、太原郡郝乡之说、霍邑之说、郝郡之说、炎帝居邑之说,在这6种说法中,究竟那个说法对呢?究竟以地名命氏的郝乡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郝氏发源地各种说法的比较和讨论

一周至郝乡之说

周至(盩厔)郝乡之说源自《急就篇》一书。该书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后为唐朝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该书称:“郝利亲。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该书首次提出盩厔县郝乡为汉族郝姓发源地,郝姓以郝乡地名而姓了郝。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周至郝乡之说。陕西省盩厔县,西汉置,1964年改为周至县。《急就篇》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论述汉族郝姓起源的姓氏文献,也是当代姓氏著作称之“史称郝氏正宗”的古代姓氏文献的根据。颜师古提出周至郝乡之说距今已有1400年了。我认为周至郝乡之说是可信的。理由是:

(1)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7年)撰《说文解字》一书称:“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即今陕西省鄠县(1964年改为户县)、盩厔县皆有郝乡。郝乡是郝字的字源,它也是最早说明郝乡在今陕西省的历史文献。它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之后,南唐的徐锴撰《说文系传》、宋朝的丁度撰《集韵》、戴侗撰《六书故》和元朝的杨桓撰《六书统》等书均称鄠县、盩厔县有郝乡,均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

(2)《陕西省志》和盩厔县志》均有郝国、郝乡的记载,如清朝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称“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再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盩厔县志》称“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骨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由此可知《陕西通志》《盩厔县志》都说周至县有郝乡、郝国的事实。均为周至郝乡之说做了佐证。

(3)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文中所称“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之大原,而非太原。郝廻一文告诉我们,帝乙在位时,郝省氏之裔孙期封于盩厔县终南大原之郝乡,因以郝乡地名而得姓。后迁并州之太原。从而佐证了《急就篇》周至郝乡之说。

二太原郝乡之说

公元812年,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首次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他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林宝一改前人的周至郝乡之说,而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但是他未说明修改的理由,而且至今也查不到历史文献的根据。古人有个习惯,引文不说出处,修改不讲理由,所以你不知道他根据什么改的。林宝被誉为谱学大家,对后人影响颇大。尤其是宋朝姓氏著作均以《元和姓纂》为据,当代姓氏著作多从太原郝乡之说。《元和姓纂》大量征引前人姓氏谱谍文献资料,为后人保留了唐以前的姓氏起源论述,这是林宝对中华姓氏文化的最大贡献。然而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元和姓纂》,仅用200多天写成,由于任务紧时间短就难免有考究不周的地方,历有微词。所谓太原郝乡,一般是指太原县郝乡,也有指太原郡郝乡的,太原郡郝乡问题在下面将专门讨论,先讨论的是太原县郝乡问题。讨论太原县郝乡,是建在周至县郝乡之前呢?还是建在其后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根据历史的记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郡治在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太原县建制是比较晚的,在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置,由此可知,汉族郝姓得姓1700年后才有太原县,它比盩厔县建置也晚了600多年,所以它怎么会成为郝姓发源地呢?所以说把太原县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家谱的记载,西汉时郝瑗奉调出任太原郡守,把家搬到晋阳落户才始有郝姓,如果有郝乡的话,也只能先有晋阳县郝乡,后有太原县郝乡。这也是佐证。另外,在《山西通志》《太原县志》均查不到有太原县郝乡的具体记载,也是一个佐证。此外,我猜想有一种可能,就是林宝引用家谱资料看错了一个字,如前引用郝廻文中称:“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其中的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大原,而非山西的太原。林宝把大原错看成了太原所致。综上所述,从秦朝到隋朝的几百年间,太原郡的首府是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哪还有太原县郝乡呢?综上所述,说太原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

三太原郡郝乡之说

最早把太原郡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的,应是清朝的学者熊峻运,他撰《新纂氏族谱笺释》一书称:“郝,太原郡,系出太昊氏,太昊弟郝省封于郝,殷帝乙王子期,以为氏。”(见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27册468页)熊氏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是一盘大杂烩,起码连抄书都抄错了、也抄乱了,不细说了,仅说太原郡郝乡吧,当今港台有的姓氏著作把太原郝乡也说成太原郡郝乡。这种解释确切吗?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因为(1)山西通志告诉我们秦朝设置太原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忻州、吕梁、晋中和阳泉地区,辖县数目不详,今可考者有17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那么郝乡在哪个县境内呢?这17个县就有一个郝乡吗?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2)林宝撰《元和姓纂》时亦无太原郡,因为唐朝初于公元618年就把太原郡改成并州,没有太原郡何有太原郡郝乡呢?综上所述,把太原郡郝乡说成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

四霍邑之说

霍邑之说出自明朝末期郝葵如撰《郝氏家乘》的序言。他说:“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或因其山而姓霍焉,或因其邑而姓郝焉。盖郝霍皆晋地,郝姓霍姓皆周姓,而分命于君者也。”(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郝葵如自称是元朝郝经的后裔,但是可惜的是连他的老祖宗写的《陵川文集》都未看过就敢写家谱序言,郝经也不知道霍邑之说,郝姓与霍叔无关,其立论就错了,因此霍邑之说是杜撰之作。他的侄子郝孟邻在其文后的按语中称:“先二伯父序族谱已据《陵川文集》改正。”所以霍邑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五郝郡之说

郝郡之说出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侯体军著《说姓解名》一书,该书称:“郝,汉代郡名,今属陕西省。五行中具水、土两个。”经查古代史、姓氏文献、陕西省地方志可知,历史上陕西省只有郝乡、郝国的记载,但是没有郝郡的记载,在全国也没有郝郡的记载。郝姓出自古代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作者可能一时疏忽,把郝乡抄成了郝郡。

六炎帝居邑之说

炎帝居邑之说出自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一书,该书称:“郝,071,今序,071,宋序;得姓缘由:炎帝居邑,以地为姓。得姓始祖:郝子期(商);发祥地:山西太原;郡望:太原;释义:郝姓是炎帝火鸟太阳鸟图腾的邑落,为郝,由三足火鸟,火和邑组成。鵔鸟与火合为赤,赤帝邑为郝,以地得姓。”王先生写了86个字来论述汉族郝姓起源。这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他首次提出炎帝居邑之说,是汉族郝姓起源新说。几年来,为了寻汉族郝姓的根,从先秦的《世本》学起,看了一点古代姓氏文献、地方志和郝姓家谱资料,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是根本查不到王大有先生所谓的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郝氏图腾及其释义等。十分可惜,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根据什么写的,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有何历史文献的根据?《寻根万年中华》一书告诉我们说,王大有先生是“综合型学者,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北大真有人才,王先生确是天才,他比2000年前的司马迁知道的多多了,他知道“400万年人种根系,5万年文化根基,-----”总之能寻万年中华的根。但是可惜的是,王先生只顾研究一万年以前的事情,却忽视了研究得姓3000多年的郝姓起源。王先生发明的炎帝居邑之说如何解读?我还真琢磨不透。炎帝是传说三皇五帝中的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居邑指什么呢?我猜想是否指炎帝居住过的地方,不知对否?是指炎帝生的地方?死的地方?还是活动的地方?一种传说炎帝生在陕西,死在湖南,而其一生活动的地方传说太多了,炎帝居邑究竟指什么地方呢?所以说“炎帝居邑”是一个模糊概念。是河南,山东?还是河北、------。我看猜哪都对。看过古代姓氏著作的人都知道汉族郝姓源自郝乡地名,虽然郝乡是在周至还是太原有不同看法,但是炎帝居邑之说,好像从来就没有人说过,因为古人不知道的,王先生知道,所以王先生是第一发明人。从王先生写的86个字的郝姓起源论述的比较分析可知:王先生看过当代姓氏著作,好像从来没有看过古代姓氏著作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因为古代姓氏著作中根本没有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之说、郝氏图腾之说呢。在古代姓氏文献中,从来也没有发现郝姓与炎帝有什么关系。而说郝姓的远祖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难道炎帝与郝省氏有什么关系?我真不知道。传说炎帝是姜姓,而郝省氏则是风姓的一个分支,所以三千年前肯定不是一家人,是不是有可能三万年前是一家人,我就说不清楚了。只有王先生知道了。因为他知道“3万年开天初基”。但是炎帝居邑之说至今还查不到任何历史文献根据的。

(二)汉族郝姓发源地讨论的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认为只有唐朝颜师古说的盩厔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的说法是准确的,其他说法都还需要商榷。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讨论,明辨真伪,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从而正确表述汉族郝姓起源问题。

郝火河2010年3月31日初稿

​ 

————————

传说中的郝国

古代的中国,小国林立。这是多部史书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如《吕氏春秋》一书中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三千余国。”在《晋书》中亦称:“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初,有近万个部落、方国,当时方国、部落之间征战不息,经过了六百多年,到了商朝之初,仅剩下三千余国。三分之二的方国被消灭了,说明当时兼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晋书》又称:“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由此可知,从商朝之初到春秋之末,近一千二百年间,方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残酷,大部分方国被消灭了。仅剩下一百七十国。从商朝之初的三千余国到春秋之初的一千二百个国中多数没有留下国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国名的也只有一百七十国。而在这一百七十国中没有郝国的名字,在古代史中也没有查到郝国的记述。那么传说中的郝国到底是否存在过?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讨论分述如下:

一 关于郝国的传说

1、 郝廻说郝国

根据南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该文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是时以火司化也,听豫州之鸣鸟,以作乐歌,以龙作官职也。生都于陈,终葬周南山之阴。郝省为太昊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为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以配社。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廻文中把郝国的存在、时间、地点以及迁徙情况均写的很具体。所以我认为该文是可信的。又有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有郝国的记述可佐证, 故该文对研究郝国的存在和郝氏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陕西通志》说郝国

清朝雍正十三年间,刘于义等修《敕修陕西通志》一书中多处提到郝国。在卷二夏商州国邑表中称:“雍州、郝、盩厔,”又称:“郝,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乡也。”在卷十八中称:“郝(路史国名记),太昊弟郝骨氏后,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从《陕西通志》可知,在商朝末期,帝乙王在位时,郝国建于盩厔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从全文来看,其主要根据是源自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路史》一书。另外,清朝道光七年,王志沂辑《陕西志辑要》书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復置县。”王志沂与刘于义所说郝国虽在时间上说法不同,但是都说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是一致的。他们对于郝国的论述,是证明在商末周初确实存在过郝国的一个重要佐证。

3、《盩厔县志》说郝国

清朝乾隆五十年,当时的县太爷杨仪等修《盩厔县志》一书称“盩厔,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省(字或作骨,形近致误)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说文]:郝(黑各切)右扶风盩厔乡名。[广韻]: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今之郝村)。按唐书宰相世系表,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与说文异俟考。”另外,民国初期,庞文中所修《盩厔县志》亦有上述记裁,不再赘述。总之我们从《盩厔县志》中可以知道,在商朝末期,郝国建于盩厔,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4、《陕西方志考》说郝国

高峰先生编著的《陕西方志考》,在周至县一节中称:“周至县的历史沿革,周为郝国之地。秦朝为内史之地。西汉置盩厔,后汉并入武功县。晋復置盩厔县。北魏又置仓城县、温汤县,后废。隋代因之。唐代更名宜寿县,后复名盩厔县。五代因之。宋代属风翔府,又增置清平军。金升为恒州。元朝、明朝皆为盩厔县。清代因之。明、清皆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后为陕西第九行政专员分署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盩厔县一九六四年改为周至县。高峰先生的论述也是郝国存在的重要依据。

5、何光岳先生说郝国

最近看到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著《中华姓氏源流史》中有郝国的论述。该书称:“郝,原为太昊氏时郝省氏的氏族部落,后来形成国家,到商王帝乙,封裔孙期于此为郝国,其后为郝氏。到周初太原之戎所占领,入春秋为晋国领土。”又称:“盖郝省氏乃郝骨氏之误。太昊伏羲氏曾建都于陈,即今陕西宝鸡陈仓,而东面即有盩厔、郝乡,当为伏羲氏之弟郝骨氏之地。后郝骨氏于虞夏时东迁太原郝乡,商帝乙封王子子期于此,其后裔为郝氏。”据此,根据何光岳先生的论述使我们知道,在历史上郝国确实存在过。

综上论述,传说中的郝国,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她建于商末周初,应在《晋书》所说的一千二百国之列。

二 郝国在哪里?

郝国究竟在哪里?如同郝氏发源地郝乡一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上所说何光岳先生说为晋国领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何先生是说郝国在今山西省境内。而郝廻和高峰先生则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境内,《陕西通志》和《盩厔县志》亦称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地内,孰是孰非,无法确定。因为学述问题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和考古发现来证明,又因为无史书可佐证。只好将两种说法并列于此。让史学界去评说。如果问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理由更充分。根据家谱有关资料可知,郝国是在盩厔郝乡的基础发展而形成郝国的。即建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三、郝国是何时灭亡的?

正如正史没有郝国的记述,当然也就没有郝国何时灭亡的记载。为什么存在几百年的郝国竟被人们所遗忘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小;二是灭亡较早;三是国家存在时间较短,所以被人们所遗忘。在家谱资料中虽有郝国被消灭的记述,但也不统一。有两种说法,一是郝国被秦武公于公元前684年所灭亡。二是郝国被秦穆公于公元前629年所灭。两者相差50多年,由于无正史可证,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两者均为春秋中期,所以可以说郝国是在春秋中期为秦国所灭。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郝国家园变为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子民战死在疆场或沦为奴隶,余者带着亡国之痛,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从此散居在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郝氏家族第一次大迁徙。也为郝氏家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 讨论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 传说的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2、 郝国是建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3、 郝国建于商末周初,即公元前十一世纪。

4、 郝国立国四百余年,在公元前七世纪,为秦国所灭。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在学习家谱、姓氏学……

2010年5月8日


————————

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

帝乙何许人也?您知道“帝乙是汉族郝姓始祖”是怎么来的吗?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出版彭桂芳先生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称:“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先生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的结论之后,大陆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采用了彭先生的说法。

彭先生说他是根据南宋郑樵和唐朝(应为南宋)章定关于郝氏姓源的论述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经核对可知,彭先生不是引用的原文,而是经过又删又改,把郑樵和章定的论述的前半段都给砍去了(注),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举例说明,南宋郑樵撰《通志》一书的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可知,彭先生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前半段给砍了,为什么要砍这一段?简单说来,彭先生不砍这一段就无法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因为:一,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属于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属于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五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彭先生为了把帝乙和期变成一家人,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砍去前半段,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但是彭先生的这一斧,不仅砍去了郝姓的历史事实,而且砍去了一位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彭先生不仅砍去了前半段,而且对后半段也作了文字加工处理,删去了一个“时”字,增加了一个“郡”字,其中删去“时”字是要害,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有王无年,更无公元的记载。所以共和元年以前只能用某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当然误差就大了,有几十年的误差。“殷帝乙时”或称“商帝乙之世”均表示帝乙在位时是汉族郝姓得姓时间,并无他义。而删去一个“时”字,就变成“帝乙封子”了,也就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加“郡”字就不讨论了,讨论帝乙封子之说太费时间了。我想走捷径,只要“审查”一下帝乙到底有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就会知道汉族郝姓与商王帝乙有无血缘关系了。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也就是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进行“政审”的目的。

2帝乙的简历

帝乙是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历史记载不够准确、可靠,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有的说他是商王朝第27代天子,也有说是29代,还有说是30代王的。这里所谓代的定义也不是很准确,如父子是两代,而把弟弟接哥哥的班也称之两代,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知道,他是第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帝乙在位26年(一说37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加速殷商王朝的衰亡。帝乙出生年月不详,去世年月也不详,但据《纲鉴合纂本甲子纪元》称帝乙崩于公元前1155年,这就是说帝乙死了54年后,又当了26年的国王,这个误差也太大了,应为笑话,仅供参考。这也说明中国历史年代的记载的可靠性太差了。

3帝乙的家庭成员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中称:帝乙的爷爷叫武乙。他的爸爸叫文丁。他的接班人是帝辛(纣)。只说了祖孙四代,而其家庭成员有谁呢?经查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帝乙的大儿子微子启和小儿子辛,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几个儿子。据西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七年。”文中没有说帝乙有几个女儿,可能是重男轻女的缘故吧。

综上所述可知,帝乙有三个妻子,尚为后,启母为正妃,箕母为庶妃。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二子曰箕子,三子曰微仲,四子曰受,五子曰辛就是纣王。这是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其中,文中有无错误、有无遗漏?我不敢断言。敬请专家指教,也向主张“帝乙封子”的作者们求教,请赐教,谢谢!

4审查的结论

查了帝乙祖孙四代,并根据对帝乙家庭成员的审查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王子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王子斯的儿子,更没有一个叫王子周的儿子。所以审查的结论是:“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帝乙不是汉族郝姓的始祖。汉族郝姓与帝乙没有血缘关系,汉族郝姓不是商汤的后代。也就是说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热心的作者彭桂芳先生为汉族郝姓找了一个高贵的新祖宗——帝乙是没有根据的。是杜撰之说。

汉族郝姓虽然出身不高贵,但是我们郝氏家族的成员不能数典忘祖。根据郝姓家谱和宋朝以前的姓氏著作可知:汉族郝姓出自风姓,远祖为郝省氏(一说赫胥氏),得姓始祖是期。

5希望

限于初学、外行,所述结论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特别希望得到彭桂芳先生和主张“帝乙封子”作者的批评指正,谢谢。也希望郝氏家族的成员参加这一讨论。看看宋朝以前姓氏著作中有关郝姓起源是怎么写的,看看您家的家谱中序言是怎么写的,看看当地古代地方志中有无郝姓的记载,不要图省事,一定要看原著。希望经过讨论,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要为商王帝乙建立档案的目的。

北京 郝火河 2009年12月4日初稿。

注,附原文:

1 南宋 郑樵(公元1104—1162年)撰《通志》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73册301页)

2南宋 章定于公元1209年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933册738页) 因章定文中提到《姓纂》,所以把林宝撰《元和姓纂》附上。

3唐朝 林宝于公元812年撰《元和姓纂》称:“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750页 )

           ————————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