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文流行歌曲60年】1983年 各自启程 台湾&内陆篇

 张问骅 2023-03-05 发布于甘肃

请移步小破站看完整音画,谢谢支持!

文案:亦靓&Q飞

        1983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份,国内外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1983年也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年份,内陆与港台歌坛之前酝酿的潜力都开始发力,从此开启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进入华语流行乐的30年黄金盛世。所以我给1983年的流行音乐找一个关键词,就是“启程”——各种意义上的。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们的故事以年度为主要坐标,大致分为内陆和港、台三个板块讲述,同时,增加一个全新的环节:年度十大专辑。

1983年度十大专辑

       因为在上一年,也就是1982年,有两张特别重磅也很重要的专辑,不应该因为一个年度划分而被忽略,所以用一点时间,先简单回溯一下。

        首先,是罗大佑《之乎者也》。

图片

     《台湾百佳专辑》把罗大佑的《之乎者也》评为冠军,也就是说,认定《之乎者也》是数十年来所有中文唱片里的第一,这个排名,至今没谁提出不同意见。

      《之乎者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华语音乐的历史进程。罗大佑跳开所有以往流行乐的惯性,选择了西方音乐元素如摇滚、雷鬼、folk、爵士等,来完成这张很“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作品。所有歌曲的视角都在“指点江山”,不管是讽刺还是诗意、恋曲还是童年。

       专辑中许多超一流的歌曲,如《之乎者也》、《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乡愁四韵》、《将敬酒》……但《鹿港小镇》是无可置疑的高光歌曲。罗大佑用摇滚的嘶吼,来刻画一个告别农业社会进城打工的年轻人,讲述了他怀念的乡村传统、他在都市的失落,传达士大夫对工业文明的抵抗与惆怅。

       其次,是潘越云《天天天蓝》。

图片

       李寿全制作的《天天天蓝》并不是潘越云所有作品中最好听的,但绝对名声最大,最有代表性。《天天天蓝》最仙的是陈志远编曲时,在开头加了一段小提琴独奏,非常吸引耳朵。

       另一首重要歌曲《守着阳光守着你》,也是潘越云现场演出的必唱曲目,略微苦情的唱腔,把阿潘歌声的魅力拉满。

       介绍了1982年不得不说的两张唱片之后,言归正传,我们开始进入1983年的年度十大专辑榜单。我开始陪你到数——

1983年度专辑第十名,费玉清《长江水》

图片

       小哥喜欢讲“我老人家最大乐趣就是看电视”,他年轻时,很擅长唱影视歌曲,《长江水》专辑的优点,就是费玉清的歌声会讲故事。专辑收入费玉清一生的代表作《一剪梅》,歌曲没有浪费笔墨叙说几代人的恩怨纠缠,而是歌颂真情的辽阔、阳光,用寒梅傲立雪中的意象来打碎常规情歌的惆怅,堪称正能量鼻祖。

1983年度专辑第九名,黄莺莺《天使之恋》

图片

       在黄莺莺漫长的传奇音乐生涯中,《天使之恋》并不是最好的专辑,对她却非常有意义:这一次她真正娴熟掌握了台式主流情歌,足够清冽、略嫌高冷的歌声与口水旋律找到了平衡。足以证明这个成就的歌,是《时空寄情》。个人非常喜欢《沙漠之足》,是黄莺莺自带的从容、高冷、苍茫。

1983年度专辑第八名,谭咏麟《迟来的春天》

图片

       为即将到来的港乐盛世打了个样。不只是编曲更时尚、更繁复细腻,最大的改变是谭咏麟的唱法,咬字彻底告别郑少秋和汪明荃那种粤剧腔。

1983年度专辑第七名,梅艳芳《赤色梅艳芳》

图片

       阿梅走向女王之路的第一次,不再是第一张专辑《心债》的邻家女孩风,多了很多日本元素,比如主打歌《赤的疑惑》就来自山口百惠连续剧《血疑》的香港中文版。但是更值得被记住的歌曲是TVB连续剧《警花出更》的主题曲《交出我的心》,充分展示了梅艳芳歌声特质,以及她的演唱魅力。

1983年度专辑第六名,林慧萍《往昔》

图片

       美好的容颜,青春的歌声,不俗的唱功,悦耳的旋律,直接的情感,动人的故事……玉女掌门林慧萍第一张专辑《往昔》就登顶1983年的全年销量冠军,为国语歌坛带来了新的实力偶像风潮,也让玉女门派站上了华山论剑的巅峰。

1983年度专辑第五名,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电视原声

图片

     《射雕英雄传》在香港本地只拿到一个年度十大金曲名额,对于巅峰时期的罗文和甄妮来说,只是理所当然。但是,有引进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内陆掀起的狂潮打底,让这张专辑拥有了非常特别的历史意义,成为好几代人珍藏记忆的首选。

1983年度专辑第四名,陈百强《偏偏喜欢你》

图片

       为香港乐坛开启偶像之光,充分展示了陈百强的创作实力,和个人魅力。虽然歌声还没有到达陈百强的最好状态,但主打歌风靡一时,加上“相思河畔”、“不”等等众多超级金曲加持,早早登上了市场销量的山巅。

1983年度专辑第三名,苏芮《搭错车》电影原声

图片

       电影导演虞戡平和苏芮对唱的这首歌,曾经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示范文艺的浪漫,比如,你要记得带上水晶珠链……

       而专辑的魅力并不在于浪漫抒情,而是苏芮一身黑衣引吭高歌,引入摇滚唱法,击碎台式情歌卿卿我我的传统,是彻底改变台湾市场对女歌手审美的里程碑之作。杰出的词曲,超越了电影故事本身,能承载住不同时代的共鸣。

1983年度专辑第二名,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

图片

     《未来的主人翁》是罗大佑一生分量最重的一张专辑,也是中文世界最有社会意义和思考深度的专辑。完美反映了踩在电子工业革命门槛上的“现代人”如何集体焦虑。如果没有了这张专辑的嘶吼和内省,罗大佑的价值将衰减一半。

1983年度专辑第一名,邓丽君《淡淡幽情》

图片

       这是一张禁得起时间、音响和流言考验的专辑,无论是当时还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抑或再过四十年,《淡淡幽情》都光彩照人。

       这是一张被低估的传世之作。可能因为当初专辑全部在香港录制,台湾的舆论评价和各种宣传都非常弱化;不巧的是这一年港乐已全方位进入粤语时代,导致专辑的影响力有些游离于主流之外。但是《淡淡幽情》的价值值得一再被铭记:谁都可以选一堆唐诗宋词来歌唱,但不是每个人的歌唱都有传世价值。

       《淡淡幽情》精选12首南唐、两宋词,邀请梁弘志、陈扬、黄沾等港台大手谱曲。就像邓丽君自己说的:“我可以得意地告诉您,我邀请到的作词家是苏东坡、李后主等,是千百年来最了不起的顶尖高手……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多情的中国。”

       由于歌曲意境和录音都极其完美,《淡淡幽情》在日本被称作“最梦幻的大碟”,多年来发行了无数版本,长盛不衰,也是环球唱片公司历年来再版各种新制式的首选专辑。

       发烧友们一直把《淡淡幽情》当成完美人声试音碟。就算用平价耳机,也能听出录音和的不同凡响:如《独上西楼》出场时如真似幻的清唱,有极好的表现力和空间感,人声晶纯、音色温暖清丽,似乎能“看”到空气在流动。

台湾篇:黑色嘶吼VS玉女门派

       一九八三年的台湾乐坛,正经历剧烈的转型,或者说,是“新的启程”。

       这之前的流行歌曲,虽然有琼瑶、有校园民歌求新求变,但主调还是歌厅夜总会的浪子和歌女调调儿。1983年,罗大佑横空出世,他主导的“黑色革命”和林慧萍担纲的玉女门派,从两个截然相反的纬度发力,彻底推翻了流行音乐旧秩序,开启了现代之路。

1982-1983:罗大佑Vs苏芮

——黑衫墨镜黑色批判,这是黑色的革命

       如果把邓丽君、凤飞飞、刘文正们的歌曲视为唐五代的花间派、或北宋早期晏殊、欧阳修的婉约风,那么罗大佑就是苏东坡的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是黑色的批判,是黑色的音乐革命。

       罗大佑也是乘着民歌时代大潮出道的一员,他的生平首张专辑《之乎者也》看名字也很像民歌,但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却大声嘶吼,亲自把文青们的民歌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并强势开启一个崭新的黑色时代。

      《之乎者也》出版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转过年来,滚石决定重新宣传一下他去年的专辑,没想到引起巨大的市场反响,狂卖了十五万张不说,还造成舆论热潮,人们为黑衫墨镜、哑嗓子的罗大佑而疯狂,惊呼“开启了中文流行歌曲的全新可能”。

       从此,罗大佑登上中文流行曲的神坛,征服一代又一代文青,至今依然有魅力有号召力。

       现实世界里的罗大佑,是个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客家人小孩,哥哥姐姐都是医生,他自己从小被要求学钢琴,也读了七年医学院,毕业后做了放射科医生。

       1980年时,罗大佑在台北医院作实习医生。某夜他在医院帮一个受伤的小孩缝头皮,见到一个女孩身受重伤,被送来抢救。这女孩是“美丽岛事件”发起人的长女,和母亲一起遭遇政治暗杀。手术后罗大佑悄悄离开前,保存了遗留在手术室的一根胸腔穿刺针,长度将近一尺。这个夜晚,让罗大佑找到了类似几十年前鲁迅的心情:如果没有医好思想,那么健康的身体还是会被人为弄坏。

       不知道罗大佑听说自己写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入选内陆《大学语文》教材,会觉得拿着话筒嘶吼的黑色岁月,比拿手术刀的白大褂更有意义吗?

       1983年,罗大佑做了两件事情,都对当时的流行音乐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是推出了1983年的新专辑《未来的主人翁》,竟然卖出了更惊人的二十五万张;另一个成就,是他参与了电影《搭错车》的原声大碟创作团队。

       如果说《之乎者也》展示了罗大佑国王积累的才华,《未来的主人翁》则是一次沉重的告白。最震撼的,必然是献给故乡台湾的“三世之歌”:《亚细亚的孤儿》是对历史、对过去的悲悯;《现象七十二变》是对现实的披露与讽刺;《未来的主人翁》则是给将来电子信息时代提前送过去的一支蜡烛……

       在1985年推出的演唱会现场专辑中,《现象》有一个钢琴弹唱的慢板。与眼花缭乱、激情四射的劲歌版《现象七十二变》相比,这个现场版更从容,也更悲凉。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台湾这只“亚洲小龙”经济腾飞最风光的岁月,加入国际分工大潮,被工业文明席卷的台北各种大拆大建,充满经济转型的狂喜,也充满了进城谋生的年轻人。但知识分子们却在缅怀他们曾经更有优势的田园时代,为时代的洪流而忧心忡忡。

      罗大佑获得半个世纪的掌声,一直被媒体、公知和文青们视为Bob Dylan,总觉得如果不是语言局限,他也应该得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真相是,罗大佑歌曲的“黑色革命”价值,就是他开创性深刻地审视社会,这份家国天下的情怀,让他的墨镜黑衫都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高屋建瓴。但事实上,罗大佑的思想达到的客观高度,也就是在中文歌曲中首次拿出“士大夫”视角,代替这个群体,为工业社会、电脑时代就这样呼啸而来,感到烦恼不已。

       四十年岁月过去,罗大佑们曾经烦恼的一切时政话题,和他的批判、反省一起,都已随风而去,就算特意去科普当年大件事,也不会有太多人感兴趣。

       我早已想通,不再试图让一位歌手教我应该怎么思考时事、看待世界,但是罗大佑曾经的忧国忧民,依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罗大佑对于变迁时代中人心的把握,依然能引发共鸣;而让罗大佑这个人始终有魅力的,是他谱写的那些天才的旋律,和他嘶哑却能直击人心的歌唱。

       到了2023年的今天,对于完全不知道40年前有过什么黑色革命的人来说,罗大佑当初还年轻就开始的怀旧,都依旧动听、依然感人。

       如果只有一个罗大佑,那么1983年的事件只能说是“出现了一个天才人物”,但同时有电影《搭错车》原声,有也穿一身黑色、嘶吼着歌唱的苏芮,就成了“黑色革命”——革那些歌女浪子、莺歌燕舞的命,建立一种崭新的音乐审美倾向。

       苏芮打破了以往女歌手眉眼横飞或哭诉呻吟的形象,带着人的情绪在激昂和忧伤之间来回激荡。她源自肺腑的呐喊,带来潮水般的冲击与撼动,这种震撼,不仅在以往国语女歌手中绝无仅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整个流行音乐界中,也是绝对的先驱。

      《一样的月光》由作家吴念真和罗大佑作词,开头就是惆怅永远失去的蛙鸣蝉声,感叹身边都是拥挤的高楼大厦,是俗气的七彩霓虹,代表知识分子叹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很多人都在学唱“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那句时破音,感叹“苏芮的音实在太高了”。

       苏芮“呐喊”式的摇滚高音确实精彩,也有很多歌手如那英、田震,早年都模仿过苏芮的演唱方式。但《一样的月光》能成为黑色革命的旗帜,并制霸排行榜九个星期,并不只是因为歌声,而是叠加了社会思潮的力量,同时也是全新的冲击,全新的听觉,全新的思考。

      《搭错车》推出的前后,正好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在台湾播出,引起极大的轰动,很多女性开始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女性并不是天生花瓶和弱者,女性应该如何自立于世界的思潮开始出现。当苏芮激昂的歌声遇到女性觉醒的思潮,撞击出了巨大的力量。

       如果只是简单的“呐喊式歌唱”,1982年丘丘合唱团的歌曲《就在今夜》,已经喊得非常欢实。

       但苏芮是不一样的,她不只是用声音在呐喊。幸运的苏芮遇到了电影《搭错车》,一群优秀的艺术家、音乐人聚集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时代寓言式的故事:“孤女被捡破烂大爷收养,追逐名利的女孩成为歌星,直到失去亲情才痛悔”。一系列电影歌曲都围绕故事演绎,有时代的思考、人生的跌宕加持,这一场黑色革命,有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很多年以后,有人问苏芮,“一生唱过的歌最喜欢哪一首”,苏芮毫无疑问地回答:“《酒干倘卖无》,因为它歌唱的是亲情的力量。”

      其实在当年,《搭错车》是完整引进到内陆的,哪怕一卷反复翻录过很多次的磁带,也是很多知识青年珍藏的宝藏。也有很多小地方的人没机会买磁带,是在路边大喇叭里听见《酒干倘卖无》激昂的旋律,歌词是也不大听的清,往往还是程琳唱的版本。可就是这样,也无法削弱一首歌唱父亲、善意、怀念的歌曲,带来的心灵冲击与震撼。

       嘶吼的黑色革命很短暂,比民歌还要短,几乎只在1983年有动静。但是后续的影响,从来没有消失过,从此,台湾流行歌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增加了知识分子维度,后来用涌现出越来越多诗人和文人气质的创作歌手,增加了对时政、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罗大佑和苏芮,《未来的主人翁》和《搭错车》,并不只是一场呼啸来去的黑色风暴,更是一次流行音乐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台湾流行音乐,进而影响到整个中文世界。

1983-1993 林慧萍和玉女门派

———各展风华,这是彩色的风景

     虽然罗大佑和苏芮掀起的黑色音乐革命为台湾乐坛带来了巨大变革,但在同时期的市场上,唱片销量拔得头筹的,却是初出茅庐的玉女林慧萍。

玉女门派出道就冠军,为流行音乐发展提供沃土

       林慧萍在1982年底才发行了处女专辑《往昔》,以新人之姿夺下真金白银的1983年度销量冠军,这样的佳绩实在令人吃惊!她不仅接过了她的玉女前辈们的衣钵,还一举把这个歌坛玉女门派带向了巅峰。

       一炮而红之后,林慧萍紧接着又在1983年发行第二张专辑《戒痕》,居然也打入了十大唱片年度销量榜,位列第八。

图片

       作为新一代玉女门派的掌门人,林慧萍以出色的成绩,让当时日本的精致流行偶像文化,在台湾乐坛落地生根并形成风潮,这也是台湾本土流行音乐偶像文化的打造,逐步专业化的前奏。

       总有人会随口问:“玉女歌手似乎靠脸吃饭、主打美貌,歌声总有些不那么厉害?”

       诚然,美丽的容颜是“玉女”最抓人眼球的本钱,但林慧萍出道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修音的条件,歌儿还是要自己真唱的。林慧萍很美,美的令人过目不忘,但她歌声的悦耳程度也不遑多让,充满青春的鲜活灵动,也有着不俗的唱功,唱歌口气还颇有辨识度,温柔秀丽里不乏倔强铿锵,诠释情歌的故事感有超出年龄的成熟!

       其实在林慧萍销量夺魁之前,金瑞瑶是比她更早把日本流行偶像风潮带入台湾的人。

图片

      那时,松田圣子和中森明菜正斗得难分难解,林慧萍的成名曲“往昔”就是翻唱松田圣子,而金瑞瑶被称为台湾的中森明菜。

       1982年,金瑞瑶在歌林唱片推出“飞向你飞向我”,也非常受欢迎,她自己也与林慧萍并称歌林双宝,是不相伯仲的玉女门派代表人物。

借鉴东洋的同时,持续融入本土音乐特色

       金瑞瑶和林慧萍把玉女变成台湾歌坛的成功密码,接下来的十来年,不断有闪耀歌坛的美丽容颜动人歌声涌现,也映照出台湾流行音乐的各种变迁。

      1984年,林慧萍因为发行唱片太多引发审美疲劳,声势稍有回落。这段时间风光的玉女是走温柔古典路线的李碧华,唱片《浮水印》大卖二十五万张。后来的一首《心雨》,被毛宁、杨钰莹翻唱,红遍内陆。

图片

      李碧华不是日本流行偶像的包装路线,她更多延续了民歌时期玉女歌手们的清丽婉约。可见台湾流行乐热衷借鉴先进的外来经验,也始终坚持着本土的特色和底蕴,这也是后来能发展出“台式情歌”的基础。

年轻本土创作者借助玉女声势展现才华

       到了1985年,玉女门派的翘楚作品是杨林的《玻璃心》。以假小子中性形象出道的杨林,调整到玉女路线爆红,果然青春美貌才是终极杀伤力。

图片

       杨林声线略沙哑,是辨识度很高的个人特色,她的作品也更有文艺气息。后来出演大师侯孝贤的电影《尼罗河的女儿》,并把主题歌唱到街知巷闻。

图片

       杨林签约在综一唱片,当时有许多后来晋级音乐大师的创作人,比如写“玻璃心”的齐秦,隔年为她制作专辑的年轻版升哥,还有陈小霞、陈志远、小虫和刚泽斌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陆续为她谱写了不少经典佳作。从杨林身上可以发觉,借助玉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多本土原创的年轻力量开始展现能量,让更多人看到听到他们的才华。

图片

玉女门派为本土制作人的创新与探索提供试验田

       除了对原创佳作的有益影响,玉女歌手在音乐制作上更加注重品质感,正好成为台湾乐坛整体制作水准走向成熟的优质实验田。

图片

       在1986年,音乐人杨明煌为林慧萍制作专辑《走在阳光里》,阳光清新的曲风轻快不同以往,口白开场的设计很有亲民感,再一次让林慧萍成为最亮眼的玉女代表。同一年杨明煌再次出手,为林慧萍打造带着淡淡忧伤截然不同风格的《无情弦》,连续两张专辑的成功,让杨明煌的才华得到了市场认证,后来发展辉煌,为王菲、张清芳、黄舒骏等歌手制作了无数经典。

图片

       说回《无情弦》,封面大胆采用写着歌词揉皱的信纸,在那个大头照风行的年代显得十分与众不同,颇有令人无穷回味的质感,也让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她越发动人的歌曲演绎上,著名歌坛伉俪林秋离熊美玲打造的标题歌非常隽永动人,成为了十分经典的情歌佳作!

偶像文化辐射周边领域,自玉女开始

       养眼又悦耳的玉女门派叫好又叫座,青春靓丽的面容也层出不穷,而她们最有趣的流行指标竞争领地就是机车挡泥板,这也是偶像文化开始影响音乐以外的周边领域的一个小小缩影,想想后来层出不穷的偶像周边产品和对许多行业辐射的影响力,也都是从玉女们慢慢起步的。

图片

       继林慧萍和杨林之后,1987年方文琳成为了新的挡泥板宠儿!歌唱比赛出道的她被刘文正纳入飞鹰唱片旗下,与裘海正和伊能静组成了“飞鹰三姝”,虽然如今提起似乎另外两位在内陆的影响力更大,但当年最早一飞冲天的是方文琳,她的首张个人专辑《不一样的女孩》就帮她夺下了观众票选金嗓奖最受欢迎歌手奖,虽然不乏争议,但也证明了她的号召力确实非同凡响,一首“朋友”也成为全年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

玉女成为许多本土唱片公司的发展机遇

       因为市场对玉女歌手的良好反应,许多本土唱片公司都通过推出玉女歌手来带动发展,从沈雁和江玲时期歌林唱片就吃到了玉女红利,因林慧萍和金瑞瑶的巨大成功更加声势如日中天。音乐性更为人称道的“综一唱片”,也因为杨林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的关注与肯定,让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人有了发展机会。温柔婉约的李碧华也是“乡城唱片”的金字招牌。另一个在歌迷心中占有特别位置的“蓝与白唱片”,更是凭借一众唱功不俗、气质独特的美女打下了知名度,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方季惟!一首潘美辰作曲方季惟作词的“心痛不再有”让她声名鹊起!

图片

       随着时间推移,玉女们的美丽也会与时俱进,日式偶像不再当红,长发大眼的高挑美女成为最新的审美宠儿,方季惟不仅外形亮眼,运动员背景的阳光气质也为玉女门派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成为无数人的“梦中情人”,“爱情的故事”、“夜夜抱着歉意入眠”等都成为了大热歌曲!

图片

       她事业的巅峰是1991年参与了周星驰电影的演出,同时在台港发行了国语和粤语专辑《怨苍天变了心》和《恨在今天再相遇》,还拿下了当年台湾金曲龙虎榜的年度销量第九位,成绩骄人。

图片

“玉女”不再是门派,逐渐成为流行音乐风格的泛化标签

       进入9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臻成熟,音乐风格更丰富,制作流程也更体系化,反而让玉女门派不再像以前那样特色鲜明,“玉女”的意味有些改变,逐渐成了所有气质清纯的美女歌手身上都能用的通用标签。

图片

       时代变迁中,我心中最后一位擦亮玉女门派招牌的,是上格华星唱片的陈明真。

图片

       她因为照相馆的宣传照而被星探发掘的故事,她清纯秀丽长发大眼的外形和气质,她用标准的玉女神功初试啼声就将“变心的翅膀”唱到了年度十大金曲。接下来“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在内陆更是掀起风潮,还记得当年内陆这首歌在年轻人群里的传唱度跟她在理发店的大头照一样无处不在。

图片

       “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从前奏就开始引人入胜,mv里的中型形象和玉女形象交相辉映更是令人难以忘怀。与之前玉女前辈们不同,陈明真的唱歌天赋寻常,但她赶上了修音技术正式登场,这也是“玉女”和“偶像”等代名词慢慢与歌唱实力渐行渐远的开端,不过她颇有辨识度的歌声依然成了许多歌迷心里的白月光。

成功转型:这才是玉女门派故事的完美句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玉女们的成长、成熟与转型,正体现了台湾女性随时代变迁的进步,是女性从清纯走向成熟的时光轨迹和心路历程。玉女门派的代表歌手们大多数都有着成功的转型,也让玉女门派的故事变得更完整、更动人。

图片

       1990年成功演绎三毛作品“说时依旧”,让更多人看到了林慧萍的成熟女人魅力。加入点将唱片后“可以勇敢可以温柔的”的崭新形象塑造成功,完美迈入新的都市女子音乐风潮,一首“情难枕”更可圈可点。

图片

       更艺术气质的杨林却大胆转身,风格趋向性感美丽,她娇嗲却自带清高的歌声,把“情人”和“玫瑰情话”都唱到风情万种令人难忘!

图片
图片

       温柔古典的李碧华依然气质卓尔不群,唱出了许多充满东方柔情的好歌,尤其一首“分手”唱红到大街小巷市井民间,依然优雅清丽。

图片

不要随俗低估玉女门派的历史价值

       也许有人会质疑,“玉女门派”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在流行音乐发展史中被大篇幅提及,我却从来没有犹豫过,一直认定,从1983年林慧萍登上顶峰后,这十来年有过那么多美丽容颜、美好歌声,描画出歌坛最美丽的风光。玉女门派的变迁,不仅映照着台湾流行音乐吸取外来养分也结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也是台湾流行偶像文化的逐步形成与专业化的过程。

       美好的事物千变万化,美好的感觉却是相通的,有人觉得她们音乐弱,但正是她们的美丽,让更多好的音乐有了更多触达人心的机会,也带动了流行音乐行业的发展,有机会发掘、探索,学习如何平衡市场和音乐品质。

       玉女们的歌声同样值得关注与肯定,我觉得这一点上,她们被大大低估了。玉女之中,能够获取出色市场成绩的几位,歌声都颇有辨识度,唱功也实力不俗。去看看林慧萍近些年的演唱会吧,我相信你会赞叹她的实力,也能听懂她调侃自己太过美丽背后的自信!

       即便陈明真的唱功起步一般,最后也锻炼进步,能唱出实力不俗的好歌。

图片

       这些令人念念不忘的美丽女子的动人歌声,无论是从视听感受还是对于流行音乐发展的意义,都绝对值得在华语流行乐的发展历程里被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结:“不再玉女”的力量,来自时代进步

“玉女门派”的内容,是Q飞的大作。

以前我不太喜欢听玉女们的歌,对她们几乎是一种接近无视的状态,记忆里只有玉女们美美的照片,其他一片空白。这次看了Q飞的观点,反复沟通他陈述内容背后的价值,去补听了很多唱片,有了一点看法。

所谓“玉女”,在刚刚兴起的七十年代,其实是和主流“歌女”做区分的一个身份标签,或者讲明白点,是一个阶级标签。

七十年代的“歌女”甚至会被等同于“舞女”,她们是为了补贴家用,出来卖艺求生存的,那时代的主流歌星大多类似,像邓丽君、江蕙,姚苏蓉、凤飞飞、欧阳菲菲等,好一点是初中学历,小学甚至没读什么书也不稀奇。但“玉女”不同,不再出身穷苦或卖艺世家,就算不是中产阶级往上,起码也是村清白人家。学历也明显不同:金瑞瑶、李碧华是大学生,大部分“玉女”都商专毕业,再不济也是高中生,唱片公司可以把她们包装得阳光而清纯,沐浴着阳光幸福成长,笑容简单、没有悲苦

林慧萍的震撼式成功,除了美貌和歌声,换个角度思考,何尝不是一种隐藏的阶级降维打击

香港虽然没有这么清晰的“玉女”分类,但家境不错的陈慧娴,事实上拥有类似玉女的超强市场号召力。

到了九十年代,台港两地的大学入学率明显提升,明星逐渐攀升成为一个新的顶层阶级,所谓“歌女的辛酸”已经随风而去,每一个女歌手都能受到起码高中教育,当初稀罕的“玉女”的出身,已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常规生活,自然也就可以人人贴上玉女标签

看来,Q飞敏锐察觉到的,九十年代之后的歌坛中,“玉女”不再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位慢慢衍变成一种风格,还真是时代的进步呢。

       刚才讲到,1983年的台湾歌坛,被一股黑色嘶吼的狂潮击中,跟美丽的玉女们一起绽放出耀眼的光华,这一年内陆流行乐坛处于流行前夜,也正也酝酿着石破天惊的变化。

【1980-1983】内陆篇:流行前夜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内陆虽然偶尔有类似流行歌曲的作品出现,传唱度也非常高,但以今天的耳朵去听,大概率都不敢叫做“流行歌曲”。只有知道这个流行前夜多么不容易,才能真正了解,当年的人们是以怎样欣喜与虔诚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去听邓丽君。

《乡恋》:开启柔软歌唱的坎坷路

       内陆流行歌曲的最关键转折点,在1983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推出了一个新颖的节目:电话点歌。成千上万的观众打来电话,都希望听到《乡恋》这首被禁的歌。

      为什么全国人民会整整齐齐都想听禁歌?

      答案,当然是那时候好听的歌实在太少了哈哈。

      不开玩笑,《乡恋》的推出,是在1979年的12月31日晚,《新闻联播》之后播出纪录片《三峡传奇》,人们第一次听见气声唱出的插曲《乡恋》,李谷一婉转、柔软的歌声,让听惯了宏大叙事的内陆听众无比惊喜。紧接着,是文艺界的轩然大波:李谷一的唱法被骂“颓废”、“萎靡”、“低级趣味”、“腐朽”、“资产阶级情调”……紧接着,歌曲被禁。

       春晚现场导演拿着《乡恋》排名遥遥领先的点歌单,冒着丢饭碗的风险,让李谷一现场演唱《乡恋》。这首歌的播出和被批判、禁播和解锁,成为中国流行歌曲时代到来的风向标。

       此后,人们公认1983年是内陆流行歌曲开始起步的元年。

1980年:听众票选最喜爱的歌

      1979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听众点歌的节目叫《中国音乐信箱》,在这年的年底开启了 “群众最喜爱的歌”的评选活动,《歌曲》杂志也参与进来,预留一个月的投票时间,活动小组在1980年一月底之前,共收到25万封手写的信,选票都是一笔一划填写的。

       听众票选出的这15首歌,已经是当年最有流行度的歌曲。其中有些确实非常动人,今天的我依然会唱。 

【李光羲《祝酒歌》】

       带一点新疆音调的歌曲,传递出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阳光与信心。

【李谷一《妹妹找哥泪花流》】

       电影《小花》插曲。那个时代女中学生百分百虔诚抄在笔记本上的抒情歌曲,她们并不介意电影中是亲兄妹,用自己的心情去解读和欣赏。

【李谷一《绒花》】

       电影《小花》插曲,是早期歌曲中被翻唱得比较多的,以淮河流域的山歌风格旋律,赞颂剧中柔弱女孩的坚定信念。李谷一放弃了常规的高昂唱法,开始的叙说以气声为主,到了连续的三连音的高潮部分,却采取西洋歌剧加中国古典戏曲的轻声,情绪丰富而层次清晰,把赞歌唱得柔美而深沉。

【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唱家于淑珍以纯民族唱法,表达积极自信的阳光感,让人感受到极其纯粹的正能量。

【关贵敏《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本来是歌颂糖厂的主题,还有'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的词句,但在匮乏流行歌曲的那个时代,很多人喜欢把'甜蜜’单独理解,顺便认为自己小名“工业”、某人小名“农业”……有资格被曲解的歌,当然会广泛传唱。

【卞小贞《泉水叮咚响》】

       今天可能我们会觉得这是儿歌,在当年,真的被当成抒情歌曲来欣赏。

【郑绪岚《太阳岛上》】

      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因为唱了这首优美的歌,郑绪岚一直被称为“哈尔滨城市之友”。

      没有赶得上这一次评选的歌曲,是1980年热映的电影《红牡丹》主题曲《牡丹之歌》。本来它的分类应该是民族歌曲,但有了多年以后戏仿的《五环之歌》,人们反而找到了欣赏原歌曲的新角度,更能get到歌曲饱满的热情。

1981-1982年:从《少林寺》到天涯海角

       在内陆的流行前夜,很多地方的大喇叭已经从电线杆头卸下,但是其他渠道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影视歌曲开始占据流行的绝对优势。

       比如1982年现象级的电影《少林寺》,所有电影院都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有很多人有空就“嘿嘿哈哈”自己“练武”,就像着了魔一样。电影中两首歌曲也以病毒一样的速度传播开。

       虽然歌曲只是端庄正派地歌颂了一番千年古寺举世无双、威震四方,人们依然兴致勃勃地传唱。甚至有些时髦的学校,把歌曲放进了小学音乐课的曲目里。郑绪岚的《牧羊曲》今天再听,怎么都应该被划分为民歌分类。但是却被那时候的年轻人作为朦胧的“代情歌”来欣赏。

       唱红著名的《太阳岛上》,和这首《牧羊曲》的郑绪岚,来自那个时代就像有魔力的地方:东方歌舞团。郑绪岚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是电影《小街》的插曲。

       难得的带着些沙哑质感的特色女声朱明瑛,并不被当时的音乐界认可,但却在民间收获了热烈欢迎,也是值得被记住的名字。她同样来自东方歌舞团、同样因为演唱电影歌曲而走红。1981年的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曾受到批评“太过灰暗”,主题曲《角落之歌》也一起挨骂。但这种“灰暗”,正好顺应了反思的时代需求,传唱得非常广。

       朱明瑛另一首代表作《大海啊故乡》,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原电影《大海在呼唤》,不只是进入小学音乐课,也是老叔叔阿姨们跳舞的中三必选曲目,几乎快要成为新的民歌,当之无愧的国民之音。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了台湾乐坛和内陆乐坛在1983年发生或者以1983年为代表的重要事件、人物和作品,再次站在了华语流行乐坛新的启程的重要时刻,希望那些永不消逝的光辉会再次闪亮你的耳朵和心里,下一期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香港,期待你的持续关注,也记得一键三连!谢谢!最后我们照例送上好歌encore,好歌唱不停!

潘越云:野百合也有春天

郑怡: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凤飞飞:相思爬上心底

蔡幸娟:星星知我心

黄莺莺:只有分离

陈淑桦:海洋之歌

齐豫:你是我所有的回忆

苏小明:军港之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