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总有人盯着旗袍开衩想入非非

 James5291 2023-03-05 发布于北京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穿高开衩旗袍的广告女郎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穿高开衩旗袍的广告女郎

作者 格格巫

几天前,一位“阿姨”的旗袍竟搅得5亿人心神不宁。准确地说,令一批人春潮涌动、愤愤不已的,是旗袍开衩下露出的一段雪白的大腿。

而这次舆论风潮的“罪魁祸首”,是某鲜果茶品牌一只印着旗袍女郎图案的茶杯,和一段描述此事的蹊跷视频。

视频发布仅不到24小时,话题词#沪上阿姨外包装旗袍图被质疑不雅#就在微博上冲上热搜榜首。

一天后,有关帖子的阅读量超过5.4亿人次,网上一场大辩论也由此再次展开。

微博话题词截屏

微博话题词截屏

事情越闹越大,就连市场监管部门也被扯了进来,在各家媒体的逼问之下,严肃表示将介入调查。

24日,上海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该图案与奶茶商品本身无直接联系性,因此该图片不被认定为广告,且该图案经综合研判并不违反公序良俗。

令人惊诧的是,百年前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竟然在百年后应验,有关开衩是否“不雅”的大辩论还在继续,而旗袍开衩设计的原因却无人关心。

网友质疑图案不雅的茶杯局部(网络截图)

网友质疑图案不雅的茶杯局部(网络截图)

2月22日,有网友质疑“沪上阿姨”茶杯印图上的女子旗袍开叉过高。相关视频显示,图上坐在椅子上的一位旗袍女郎开衩后片堆折身后,显露出大腿根部。

大量媒体相继报道了此事。在多家媒体的采访之下,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介入调查此事。

与此同时,这一新闻仅其中一个相关话题词就引发了至少5亿微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其他新闻平台的相关评论文章也随处可见。

一些网友质疑图上的旗袍开衩过高,露出臀部实为不雅。更有细心网友指斥图案故意把开衩后片折起,以“露出更多大腿”。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高开衩是旗袍设计的时尚特点,有人甚至引用鲁迅的“白胳膊论”和“老和尚背女人过河”的佛教故事来讽刺质疑者。

凭心而论,茶杯图案上的一处高开衩便能搅起一场大辩论,的确令人费解,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那个有关“背女人”的佛教故事。

一天,老和尚带着小徒弟出门途经一条大河,河水不深但水流很急。

此时岸边一位迟迟不敢过河的女子对老和尚说:“师父,您能帮我过河吗?”老和尚二话不说,背起女子趟着水到了对岸,放下女子后继续赶路。

一路上小和尚心里一直嘀咕:师父怎么敢背一女子过河?走了30里后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悄声问老和尚:“师父,这不是犯戒了吗?”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了,你却背了一路。”

老和尚的意思很明确,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看来就会有不同的意象,在老和尚看来背女人是行善,而在小和尚看来却是近女色,关键是心里能否放下“女色”。

与这一故事殊途同归,在辩论中被网友频繁提及的“白胳膊论”,也是诠释此事的一句经典论点。

20世纪30年代穿高领、镶边长旗袍的影星阮玲玉

20世纪30年代穿高领、镶边长旗袍的影星阮玲玉

所谓鲁迅先生的“白胳膊论”,就是他在《而已集·小杂感》中的一段经典评论: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民国时期新式旗袍露出胳膊的样式,使清朝遗老遗少大为不满

民国时期新式旗袍露出胳膊的样式,使清朝遗老遗少大为不满

鲁迅先生的话异常辛辣。正如其所言,妖魔化旗袍开衩的根源,在于看到开衩图时心里是否已放下了“女色”。

事实上,旗袍的时尚设计源于女性解放的思想影响,而其无袖、高开衩的设计理念也脱胎于此。

1938年纽约女华侨为抗日募捐现场

1938年纽约女华侨为抗日募捐现场

有专家认为,若隐若现的开衩设计,“融入了不张扬的东方古典传统观念及温婉气质,是一种只属于东方女性的性感。”

从旗袍诞生的那一天起,对旗袍的质疑声就从未断过。20世纪20年代,一些反对声音甚至还夹杂着传统礼教观念的尖刻。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1926年,《紫罗兰》曾刊登了一首“鸳鸯蝴蝶派”作家朱鸳雏的词《旗袍·调寄一半儿》。

词中调侃穿旗袍的女子“一半儿男人,一半儿女”“一半儿时髦,一半儿旧”“一半儿人家,一半儿妓。”

业界认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旗袍源于满清的马甲。20世纪20年代初,一种被称为“旗袍马甲”的长马甲开始兴起,有学者认为旗袍即脱胎于此。

20世纪20年代身着旗袍的女性,左一为旗袍马甲

20世纪20年代身着旗袍的女性,左一为旗袍马甲

彼时正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初期的旗袍衣身平直,样式呆板,袖口呈喇叭形,被称为“倒大袖”,这也成为京派旗袍的典型特点。

倒大袖旗袍

倒大袖旗袍

辛亥革命后,新式旗袍在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开始兴起,而上海女学生则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

20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保留民族服饰特点的同时,还大胆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因子,高领、短袖,下摆和开衩长的旗袍开始流行。

20世纪30年代影星阮玲玉

20世纪30年代影星阮玲玉

此后,改良的海派旗袍更加柔媚,腰身凸显婀娜曲线,袖子变成短袖甚至无袖。开衩也开得更高,使女性腿部看起来更加修长,极力渲染了女性的妩媚与性感。

再配上摩登高跟鞋,就成为了名媛们的标配。

民国时期上海滩两位时尚女性的背影

民国时期上海滩两位时尚女性的背影

40年代,旗袍又一次变化,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和版型增多。

几名年轻女子着旗袍游厦门公园

几名年轻女子着旗袍游厦门公园

在服装设计行业看来,旗袍的演变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审美与思想的发展史。旗袍在线条和开衩上的变化,记录着女性对独立和自由企望的历程。

针对旗袍开衩高低所展现出的意蕴,宁波红帮文化研究所所长冯盈之在接受《现代金报》采访时认为,旗袍“开叉越来越高,也说明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了。”

“开叉越高、裙摆越短,也意味着女性地位越高。”甚至还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妇女的裙摆越短,显示经济就越发达。

从某种意义上讲,旗袍的妩媚多姿,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审美。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民国时期的旗袍女郎广告

光明日报曾发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黑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MBA硕士魏丽丽有关旗袍审美意蕴的联名文章。

文章认为,“传统服饰保守的禁锢思想在旗袍两侧的开衩处得以解放……这种肌肤时断时续的美,体现了中国女性对人体美的东方审美认知与展现。”

“旗袍两侧开衩给肌肤预留了展露的空间,但这裸露的度却掌握得极好……走起路来小腿肌肤时隐时现,虚实相生。”

“尤其是当一阵夏风吹来那轻衫微颤地露出腿的美,既不会让穿着者尴尬,也不会让观瞻者有'非分’之想。”

穿旗袍的邓丽君

穿旗袍的邓丽君

六十年代香港街景

六十年代香港街景

六十年代香港街景

六十年代香港街景

类似的体味也曾在茅盾小说《子夜》中出现过:“淡青的印花的华尔纱长旗袍,深黄色绸的里子,开衩极高,行动时悠然漂拂,闪露出浑圆柔腴的大腿。”

不知那些遗传了百年的“保守禁锢思想”们在了解了旗袍历史后,下次看到开衩是否还会想入非非。

(封面图片为电影《换样年华》剧照)

参考资料:

《上海艺术评论》/周天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

光明日报/王黑特、魏丽丽 《旗袍审美意蕴刍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