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塔前话哥伦布

 洮阳浪子鸿都客 2023-03-05 发布于甘肃
西班牙葡萄牙欢乐行之十四

        塞维利亚斗牛场据说是西班牙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始建于1749年,以取代之前的一座简易的方形斗牛场。被称为“斗牛场中的主教座堂”,可见地位之重要。它也是塞维利亚每年“四月节”的重要场所。


        斗牛场的正门朝西南,面向阿方索十三世运河。白墙黄框勾勒出的形象恰似一张充满喜感的牛脸。


          斗牛场外有很多斗牛士的雕像。





        斗牛场前面河滨花圃里的卡门雕像。

        这是法国作家梅里美原著,后由梅拉克 阿莱维改编兼导演、由法国作曲家比才作曲的歌剧《卡门》讲述的故事。

        19世纪30年代,烟厂女工吉普赛女郎卡门因为刺伤了别的女工被捕,她用爱情诱惑值班的士兵唐·何塞放走了自己。唐·何塞曾经是烟厂值班的士兵,为了救被捕的卡门而放弃了一切,沦为走私犯。在塞维利亚斗牛场的广场前,卡门拒绝了为她疯狂为她放弃一切还杀死了自己队长的唐·何塞,明确告诉他她爱上了斗牛士卢卡斯而不再爱唐·何塞,妒恨之火彻底燃烧了这个绝望的男人,唐·何塞拔刀刺向了卡门。

        我不知道那位英俊潇洒的斗牛士卢卡斯从斗牛头顶取下花环送给卡门时,他想的是什么?这种动作他肯定不是第一次了。他爱卡门吗?卡门只不过是众多烟厂女工中的一个,当然可能是最漂亮最活泼的一个。从卢卡斯劝唐·何塞放弃卡门时说的话:“卡门是个水性扬花的女人,不会有半年的爱情。”说明卢卡斯对卡门并没有真正的爱,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唐·何塞把所有的一切都付出给了卡门后却被她无情地抛弃。

        据说雕像这里就是卡门被唐·何塞杀死的地方。    


        也许吉普赛女郎对待爱情本来就是这样的,这让我又想起了普希金的长诗《茨岗》,说的也是类同的吉普赛女郎爱情的故事。茨岗(俄罗斯人称呼吉普赛人)女郎泽姆菲拉爱上了流亡的阿列哥,把他带回了自己的部落。之后泽姆菲拉又爱上了别人,阿列哥苦苦求她回心转意,可泽姆菲拉不为所动,最后被阿列哥杀死,而阿列哥也因为违背了吉普赛人的民族习俗而被逐出部落。

        泽姆菲拉移情别恋爱上别人后,阿列哥非常痛苦,泽姆菲拉的父亲是这样劝慰阿列哥的:


       “你看:那远远的天边上
       月儿自由自在地游戏;
        它任意把溶溶的光辉
        均匀地撒向整个大地.
        它一会儿钻进了云彩,
        把云彩照得辉煌绮丽,
         一会儿,它又钻进另一片云彩,
        在这儿,也不会久留不移.
        谁能在天上指定个地方,
        对它说'你就在这儿停住!’

谁能对少女的心说:

'你只爱一个,不要三心二意?’”

      “青春比鸟儿还自由.
         谁又能够管得住爱情?”


        歌剧里卡门那首著名的歌《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吉普赛人自由不羁的民族性格,同样也表现在爱情上。想爱就爱,不想爱就不爱,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拘束。

       斗牛士卢卡斯。



       顺着阿方索十三世运河向南走,寻觅黄金塔的踪迹,运河边风景不错。


        远远看到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塔。就是黄金塔,建于1220年穆瓦希德王朝时期,主要用于控制从海上经瓜达尔基维尔河到塞维利亚王宫前的最后这段水路。天主教君主统治时期,西班牙船队从美洲大陆掠夺财宝后可以直接将船开到这里。

        关于塔名的由来也有许多传言,有说因塔身曾覆盖一层金色的西班牙瓷砖而得名,有说因塔内曾储存大量从美洲运回的黄金而获此称号,还有的说得更离奇,说黄金塔是用黄金包裹的,实际都不准确,这个名字早在穆瓦希德王朝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后来只是沿用而已。


        伊莎贝拉是西班牙人民心中的女神。

       15世纪末,西班牙还未统一,卡斯蒂利亚国王位候选人,未满十八岁的伊莎贝拉作出惊人之举,违背了她的同父异母兄长恩里克四世国王希望她嫁给葡萄牙国王的意愿,与阿拉贡王位继承人斐迪南结为夫妇。她的行为激怒了恩里克国王,他指定自己的女儿胡安娜为他的继承人。

        1474年恩里克死去后,争夺王位的内战在伊莎贝拉和胡安娜的支持者中爆发了。1479年2月,伊莎贝拉一方取得了胜利,她和已经成为阿拉贡国王的丈夫斐迪南二世从此开始携手并肩一起执政共治,号称天主教双王。在他们统治时期,击败入侵伊比利亚半岛800多年的摩尔人,迫使北非入侵者退回地中海,光复西班牙王国,结束了800多年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斗争并胜利,确立了天主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主导地位,使伊比利亚半岛去伊斯兰化,成功缔造了一个统一富饶强大的君主政体中央集权的西班牙。


          1486年,哥伦布找到了伊萨贝拉,让她出钱支持他出海远航,寻找新的航线。黄金、香料、珠宝和宝石是他们海外冒险的一个重要动因。在双方共同利益的驱使下,1492年4月17日,具有远见卓识的伊莎贝拉力排众议,资助哥伦布的远航计划。

        哥伦布在与伊萨贝拉签订出海协议后从塞维利亚启航,最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将大量财富带回塞维利亚。      


        通过四次远航,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此后,西班牙开始大肆掠夺这里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财富并对印第安人疯狂屠杀,西欧各国也开始了争夺殖民地和商业霸权的斗争,开始了西方殖民主义在全球像瘟疫般漫延的进程,全球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日益悲惨。
        随着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西班牙、葡萄牙和欧洲,伴随的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血泪和苦难。特别对美洲的印第安人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
        据统计,殖民时期,美洲大约五千万印第安人几乎被赶尽杀绝。

        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被杀灭,没有血统遗留。现在留在南美的混血后代麦士蒂索人基本是男性殖民者与当地女性的后代。北美的情况更糟,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除了屠杀,还活剥他们的皮作皮靴。被中国的无耻公知们大肆吹捧的华盛顿就是其中最凶残的屠夫,他甚至亲手操刀活剥印第安人的皮,连妇女和儿童都不放过。在被几乎杀戮尽净后残存的印第安人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在美国全境,当年北美大地的主人印第安人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
        为了充实劳动力,殖民者又开始了从非洲到美洲贩卖黑奴的罪恶行为,给非洲人民带去了深重的苦难。
        我们永远不能原谅殖民者犯下的罪行,他们是人类中最阴暗最邪恶最凶残最动物的一群。

         哥伦布在航海上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它表现了人类勇敢进取、挑战自然的奋斗精神。但所谓的英雄哥伦布是对欧美殖民者而言的,无论西方和走狗们如何为他开脱和粉饰,对于广大美洲人民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屠夫和刽子手。

        哥伦布曾经说过:“拥有黄金作为财富的人,其灵魂将安度天堂!”那就是说,只要有黄金,那怕他手上有多少鲜血也是可以买到上天堂的门票,而且可以在天堂享乐的,那就说明了这个天堂只是他们的。


        而同时,大量的黄金白银巨量财富从美洲、非洲、亚洲被抢劫到欧洲,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葡萄牙从非洲掠夺27万多公斤黄金,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多美元的黄金和价值3亿多美元的钻石。在3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1.8亿多公斤的白银。

        我们也曾是被屠杀被奴役被掠夺的对象,那些把欧美看作天堂和救世主,津津乐道于欧美的福利和富强的公知母知慕洋犬们想到过这些吗?

         黄金塔是西班牙和塞维利亚辉煌航海史的见证,也是殖民者罪恶的见证。这里曾经是从美洲满载黄金白银归来的西班牙船队的终点。西班牙的船队从新大陆运来大批黄金、白银,经过塞维利亚转运往欧洲各国。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费尔南多与伊莎贝拉决定在塞维利亚设立'印度群岛(即美洲)交易之家'来统管西班牙海外贸易。这个机构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塞维利亚经济的发展,这是塞维利亚的鼎盛时期。     


        我们看到的黄金塔分为三段,只有最下边的十二边形塔身是1220-1221年摩尔人统治的穆瓦希德王朝建造的,中间一段缩小的十二边形为14世纪佩德罗一世时期修建,而最上面的圆形部分为1760年增建,但三部分都保持了同样的建筑风格。

       黄金塔的每一个面,代表着一个方位。都设有瞭望孔,其主要目的,是监视与控制从瓜达尔吉维尔河到塞维利亚港口的船只与水路。


         如今的黄金塔下是展示塞维利亚民族服装的好地方。


        据说当时河对岸还有一座白银塔,在两座塔之间有一条大铁链横跨河道作为军事屏障,阻挡来犯船只。

         但考古学家在阿方索十世时期的文献中发现,当时只是用一条绳索将小船串起形成一座浮桥供人通过至对岸。如今白银塔早已不见踪影,运河上面建起了很多桥梁,小小的浮桥也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



        黄金塔最初是一座军事堡垒,主要目的是监视和防范从运河进犯的船只,现在门口还陈列着当时的大炮。后来曾作为监狱、仓库、邮局等使用,现在是航海博物馆,展示古海图、古船模型及各种船用器具。


        从黄金塔沿着河边往前走,向北转过一处街角进入市区就到了塞维利亚大教堂。



            塞维利亚街景。

         街头的有轨电车。




        作为塞维利亚标志的著名建筑就是塞维利亚大教堂,这是欧洲三大教堂之一(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 之一,这是一座西哥特鼎盛时期同时也夹杂着阿拉伯艺术风格的庞大建筑艺术精品。


        1987年,塞维利亚大教堂、阿尔卡萨王宫城堡及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左上最大这一大片建筑是塞维利亚大教堂(主教座堂),下方正方形建筑是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右下有城墙围合的建筑群是阿尔卡萨城堡。


         711年,摩尔人(阿拉伯化的北非柏柏尔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并在塞维利亚留下了永恒的足迹。

        1184年,摩尔人政权穆瓦希德王朝开始在今天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

        1248年,'圣者'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了塞维利亚,赶走了摩尔人,清真寺成为教堂。 

        1381年,为了证明基督教的伟大,不耐烦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维利亚人,决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塞维利亚大教堂。当时塞维利亚的基督教徒们豪迈地宣告: “让我们共同创造这样一座建筑,让后世人认为我们都是疯子 ”,拆除时保留了旧清真寺的遗迹——清真寺的橘园和城内最出类拔萃的名胜建筑希拉尔达塔,所以教堂一度还曾叫作'希拉尔达大教堂'。 

       十五世纪的时候大教堂曾一度荒废,后来成为几世纪以来基督徒最大的宗教圣地。


        教堂外载人旅游的马车穿梭往来。



       大教堂旁边这座建筑是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坐落在塞维利亚的古代商人交易所内,是极有价值的档案文件的文件库,说明了在美洲和菲律宾的西班牙帝国的历史。

        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所在的建筑由胡安·德·埃雷拉设计,是西班牙意大利式文艺复兴建筑的实例。1987年,这座建筑和王宫、大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据说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收藏有从征服者到19世纪末的丰富档案,包括塞万提斯的求职请求,亚历山大六世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世界的教宗诏书,哥伦布的日志,美洲殖民地美国城市的地图和规划,等等。


         据说马的眼睛是全方位的,上下左右都能够看到。为了不惊扰到马儿,就给它们带上了眼罩,只能向前看路,不会看到两边的事物。


           大教堂的正门面对国王圣女广场。


        教堂共有三扇大门:这是正门王子之门,门前是希拉尔达女神雕像。

         其它两个门分别为洗礼之门,亚松森门。


        这座希拉尔达女神雕像跟大教堂旁边的希拉尔达塔顶上的女神雕像是一样的。雕像代表信仰。造型是一个古罗马装束的女神一手握盾牌,一手持棕榈树叶。

       希拉达塔顶上的女神像其实是一个有450kg重的风向标,有风的时候是可以转动的。塞维利亚人传说,女神手上的棕榈叶朝向某个方向时,塞维利亚就会下雨。


        王子之门门顶图案。


       亚松森门上的雕塑是圣女神的石像,头顶落着一只鸽子,周围环绕着飞翔的天使。


         洗礼之门上方是三圣人的雕像。



         从外墙看,基本是穆德哈尔式的。而且整个建筑外墙上分布着美丽的石雕。



         教堂外侧高耸于所有建筑物之上的穆德哈尔式方形高塔就是有名的希拉尔达塔,一直是塞维利亚的象征。塔高98米,共34层,曾是清真寺的宣礼塔,1184~1196年为摩尔人所建,也是西班牙曾经几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高层建筑。

       十六世纪,整个西班牙的基督徒都在忙着改造伊斯兰建筑,希拉尔达塔也于1568年被改建为教堂的钟楼,楼上装有25口大钟,至今仍能用优美的音色为塞维利亚居民报时。原来宣理塔上4个象征着法蒂玛(也叫法图麦,公元605年诞生于麦加,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与赫蒂彻所生,是先知最心爱的女儿,也是德行最完美的穆斯林女性。)之手的圆球,被换成了一尊用青铜制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代表'信仰'的希拉尔达女神雕像。

         希拉尔达塔是塞维利亚的象征。不论你在城市的那个位置,都能目睹它的丰采。塔内没有楼梯,而是环形坡道,以便相关人员骑马到塔顶。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可以一览塞维利亚全景。

         作为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希拉尔达塔塔身墙面上有各种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




        哥伦布的灵柩于1898年由古巴运回西班牙后,就埋葬在教堂中的哥伦布墓里。哥伦布灵柩的石棺居然让西班牙四古国——卡斯蒂利亚、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国王们抬着,可见后来西班牙给予哥伦布的荣宠。


        其实哥伦布的航海无论是航行的时间舰船的大小还是舰队的规模,比起我国明代的郑和远航来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上图中的大船是郑和的宝船,下面的小船就是哥伦布远航的船只。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围更广,航海技术更先进。

      《剑桥中国明代史》这样写:郑和在不到20年时间内(前6次)跨越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的远播到海外。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表现了古代中国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礼仪文化,与西方嗜血嗜物掠夺成性的丛林动物本性完全不同。但因为没有经济利益,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导致了国家财力不堪重负而使中国航海事业的中断。



       教堂的背面有一个广场,叫做雷亚斯女神广场,就在希拉达塔和大主教宫殿的中间。

      广场后面是大主教宫,是高级教士的住所,也是塞维利亚巴洛克建筑的最好代表之一。它雄伟的外墙,沙子和公牛的血的颜色让它的大门显得更加辉煌,这里面有很多关于塞维利亚的宗教文件的档案。


       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屋角尖塔。



         表面的繁华掩不住贫民的苦痛,教堂旁边大街上有不少流浪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