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班牙游记【20】初到塞维利亚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9-10-07

向南的路上,天上和地上的都好看。

傍晚,到了安达卢西亚的首府-塞维利亚。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南部最大城市,在整个西班牙排名第四。这座安达卢西亚的重镇曾经被摩尔人统治过五百多年,连安达卢西亚这个名字都是来源于阿拉伯语的Al-Andalus。五百年足够让伊斯兰文化浸润进这块土地里,五百年里安达卢西亚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被称为"被上天亲吻过的地方"。

塞维利亚还是是豪放泼辣的弗拉明戈舞的发源地,准确地说,这种音乐、舞姿集东西方多民族艺术精华的西班牙国粹就是从塞维利亚地区孕育、发展的。

塞维利亚有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也被誉为西班牙斗牛的发源地。

别忘了,还有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作品里机智幽默的理发师费加罗, 比才歌剧中泼辣奔放的卡门、唱的都是这里的故事。拜伦笔下放荡不羁的唐璜、也在此地演绎了精彩的生活。

所以要想见识那种包含了摩尔人,吉卜赛人的艺术元素的激情、热烈、浪漫的西班牙风格,必须来塞维利亚。

今天的午饭就在车上吃了点零食,晚餐就决不能马虎了。

小于问我们吃没吃过烧牛尾?没有。回答非常一致。小于建议尝尝,于是点了几份红烧牛尾,我一听牛尾,心里有点打鼓,平日很少吃头蹄下水类的,猪尾巴是从来没碰过。

红烧牛尾的味道好得出乎意料,肉质细嫩,浓厚的酱汁调味,等想起来还没有留下倩影时,盘子里已经十分狼藉了。

小于还点了一道美味——西班牙凉汤,这道颜色漂亮,稠糊糊的汤也是第一次品尝。小心翼翼地盛了一勺,整个舌头惊喜地包裹起伊比利亚鲜美的浓汤滑进嗓子眼。太好吃了,太好吃了。我一边说,一边用勺刮着碗边。

浣是这样评价西班牙凉汤的“看起来像简单的西红柿汤,但内含有红椒,黄瓜,西红柿,洋葱,蒜,香草等等多种佐料,大热天喝起来格外爽人;”

这顿美味每人不过10欧。

犒劳了自己的大胃后,小于带着我们在老城的街上优哉游哉地压马路。

又见街头弗拉明戈舞,男女舞者各一个,音乐和歌声从音箱流出。他们手持响板,舞跳得比较欢快,女舞者手腕和手指动作非常灵活柔软。

棕榈和椰树在晚风中摇曳,游客不算多也不算少,路边卖旅游商品的小店还有生意,走着走着马路宽敞起来,看到了有轨电车,还有马车。这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工具几乎是肩并肩地各行其道。

拉车的马匹很干净,皮毛发亮,骨架匀称,走起来轻快而优雅,得到朋友们的称赞。我想这些马一定有名贵的阿拉伯马的血统。

路边一座不大起眼的建筑是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里面的档案可了不得,估计西班牙靠地理大发现而发达的历史档案都在里面,包括塞万提斯的求职请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世界的教宗诏书,哥伦布的日志,美洲殖民地、美国城市的地图和规划等等。其实档案馆的设计者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就是最后完成那座顶级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胡安·德·埃雷拉。

据说是世界第三的天主教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就在面前了,无一例外地是在大清真寺的“旧址”上改建的。与一些大教堂不同的是,没有把这座十二世纪由摩尔人穆瓦希德王朝建的大清真寺全推平,清真寺的橘树庭院和宣礼塔的下方三分之一部分幸运地保留下来。

1568年把宣礼塔改成的钟楼叫希拉尔达尖塔,要是算上塔尖上的风向标,高达104米 。人家伊斯兰的宣礼塔是四方的,塔顶每个角有一个象征着法蒂玛之手的圆球。基督徒在塔顶上加出一座三层,并逐层缩小的钟楼,挂了25口大钟,再树起一尊代表“信仰”的巨大风向标;一个古罗马战士装束的女人,一只手举着一面半掩的旗帜,一只手持棕榈树叶站立。重达450公斤的风向标,能在风中转动。

砖头建造的塔身,墙面上用砖砌出各种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异域风采。

十五世纪初基督教徒收复失地运动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展开,1401年基督教教会决定要在已经收复的塞维利亚建一座震撼世界的大教堂。宣称要“建造一座永远都举世无双的教堂,当它建成时,让前来瞻仰的后人们感叹敢于设计出这样作品的人准是疯了”。他们最终做到了。就规模而言,塞维利亚大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位居欧洲第三位。但是圣彼得大教堂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而圣保罗大教堂则兼有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风格,所以,塞维利亚大教堂可以被称为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工程从1434年开工,断断续续的一直到1928年年才完全竣工。

基督教世界前三的大教堂,我都见到了。进去过两座,圣彼得大教堂和跟前这座,外观过一座就是圣保罗大教堂,在伦敦的时间太少了,没有进去,留下了遗憾。

塞维利亚大教堂周围的广场也不宽敞,我就没有找到能拍到正面全景的角度。

这座门叫王子之门,门口有塔顶风向标的复制品,游客就是从这个门进入大教堂。

紧挨着希拉尔达尖塔有一座精雕细刻的小门。

广场上有几座雕塑,这座是圣母像。

教皇保罗二世的塑像。

华美的喷泉,上面是精致的街灯,完美的组合。

美丽的瓜达尔基维尔河从塞维利亚城中穿流而过,把塞维利亚一分为二。老城在河的北面。

一条通往河边大路的尽头,夕阳下闪出一座塔影。

小于说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金塔,是摩尔人在十三世纪修建的的堡垒,有12个等边的砖塔构成,每一块砖塔代表一个方位,在塔上监视进入河港的船只。之所以叫黄金塔,有说是因为建筑的四周涂有一层金粉,闪闪发光。有说是贴了金色的瓷砖,现在的塔身已然只有石头砖块的本色了。

塞维利亚接近入海口,加上河宽水大,古代的海船也还小,可以顺着河一直开进来。

16世纪初,国王在塞维利亚设立了“商业局”,专门管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贸易事项。那时候所有开往殖民地的船只必须从塞维利亚启航。一船船从美洲运来的财宝,都要先停在这座塔前登记,在这里卸下真金白银,上缴王室。这座高塔名副其实成了黄金塔,

那个世纪是真正用金子铸就的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落日中的黄金塔风韵犹存,只是没了千帆来拜的富贵。

第二天的下午,我们进入了黄金塔。这里已经是海军博物馆了,馆内陈列着塞维利亚海军船舰的模型。

在一块标志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线图版上有他老人家的画像,这位意大利热亚那人,成了西班牙的福星。

这两块图版,看不懂说明,根据我稀薄的历史知识揣测,一块是哥伦布登上圣萨尔瓦多岛,第一次接触到岛上的印第安人,他向印第安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里有黄金。这些好客的、善良而纯朴的印第安人不知道,他们的厄运来了。20多年后这支泰诺族的印第安人绝种了……

写游记时,在网上看到了原画,画的名字《首次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致敬》,1892年,正值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四百周年,曾在罗马美术学院熟习古典绘画技法的西班牙画家何塞·加尔内洛展出了自己的这幅巨制。

我不相信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时,能有这样光鲜神气,只不过在1892年,这是一幅政治正确的画。

另一块图版是去探险的船只归来,疲惫的,明显营养不良的船员走下船来。哥伦布第一次从巴拿马群岛归来,只带回少量黄金和几个印第安人,途中遇到风暴,差点直接去向上帝报到,最后被大风刮到葡萄牙岸边才上岸。

之后,哥伦布又远航去了三次美洲,至死都不知道那片新大陆不是印度。

哥伦布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西班牙人循着他开辟的航线,蜂拥地扑向了美洲,开始了他们的征服与掠夺,南美仿佛是西班牙的一个后备金库。

这张图版是塞维利亚港口从前的模样,黄金塔见证了塞维利亚辉煌的航海史

这几个图版画出了黄金塔的变迁。

在塔上看塞维利亚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