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巴扎》:生活二三事,温暖凡人心传媒1号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3-05 发布于北京

在新疆,流传着一句话:「有钱的人去巴扎买东西,没钱的人去巴扎看热闹」。「赶巴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赶集。在网络购物发达的今天,逛巴扎依然是南疆人每周重要的活动。小小的「巴扎」,连接着新疆儿女生计的方方面面,饱含当地百姓生活的万种风情。

2月24日,一部关于新疆生活的纪录片——《巴扎》在CCTV-9播出。纪录片以「巴扎」为切入口,向观众展示新疆鲜活真实的生活瞬间,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从生存到生活

巴扎是新疆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赶巴扎的人》一集中,我们跟随阿依图娜的镜头,看到四面八方赶来的摊贩支起红色的顶棚,像一朵又一朵红色的「大喇叭花」绽放在大地上。卖拉面的、卖衣服的、卖香料的、卖烤肉的……商贩们的叫卖声撑满了整座集市,只留下一些空隙给攒动的人群。

牛羊商人达吾提在巴扎与来自河北的司建磊展开合作,让南疆的优质牛肉走向全国;玉石商人李何明在巴扎淘货,抓住网络直播的风口,为妻儿撑起一片天;画家木卡热甫江在巴扎捕捉生活细节,作为创作最重要的素材……他们的辛劳都在巴扎得到了回报。

巴扎永远不缺的是流动的人群,叫卖的热闹,以它为原点编织起了生活的网兜,兜住了生活在这片沙漠绿洲上的人们的生存保障。

巴扎是新疆人生活最鲜活的见证。

对于《赶巴扎的人》的主人公阿依图娜来说,巴扎是她的童年回忆,也是她从大城市回来后再次了解家乡的窗口;巴扎是小时候妈妈带回礼物的喜悦,也是长大后和父母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放下电子产品,和亲人朋友一起到巴扎体验相聚的热闹,感受与陌生人交流的温暖,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心灵的旅行。

对于生活在绿洲的人们来说,巴扎是辛苦劳作一周的休憩,是实现自己心愿的机会。巴扎也像一座精神的加油站,排解苦闷忧郁,点亮枯燥乏味的生活。来到巴扎的人,都从袅袅炊烟中,汲取了再次出发的力量。

从生意到真情

巴扎里,隐藏着新疆人的生意经。

巴扎,绿洲的集市,它伴随着丝绸之路,商业风气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现在,随着各种运货的车辆来来往往,巴扎里热情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置身于巴扎,会自然而然地被收获的喜悦情绪包围。

伴随巴扎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人们生产劳作的方式。纪录片《巴扎》以甜瓜商人吐鲁洪为切入点,抓住他沿袭祖辈的甜瓜保鲜方法这一细节,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新疆甜瓜商人生活的一个切面。吐鲁洪珍藏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瓜果储藏技艺」的牌匾背后,不仅是一颗无比虔诚的匠人之心,更是一种传承与发扬。

巴扎里,蕴含着新疆人的互助情。

《巴扎上的音乐人》中,导演组找到了一对特殊的生意伙伴:歌声动听、弹得一手好琴的盲人夏木西和在音乐摊旁边张罗的理发师吾斯曼。在夏木西与吾斯曼的友谊中,夏木西是提出方向的带领者,吾斯曼则提供动力的执行者。如果没有夏木西,吾斯曼会被困于庸常的生活,没有激情与方向;如果没有吾斯曼,夏木西很难走进巴扎,开直播,做乐器生意。他们是绿洲版的伯牙与子期,互相支撑、互相感染。

夏木西与吾斯曼的相遇是夏木西爸爸促成的一次偶然,而他们的相知相伴则是两颗善良的心互相温暖的一次必然。巴扎里的人们因为生意而相聚,因为真情而感动。

1号结语

《巴扎》是远方的故事,也是和你我生活相通的故事。作品以「真实电影」的影像风格,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巴扎质感」,带着南疆绿洲中的故事走出了沙漠。六个编导小组,深入巴扎去记录巴扎里人物的故事和感情,既是「不干扰」的拍摄者,也是「最真情」的记录者。

「巴扎是集市,但不仅仅是集市。」这是主创团队融入巴扎后最深刻的感受。巴扎有火热的生活,有热烈的情感,而导演也将对巴扎赤诚的喜爱融入镜头中,浓缩成精华,用六集纪录片把天山脚下的人间烟火气传递给天南海北的观众,温暖每一颗普通人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