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消费与权力:酒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繁星1 2023-03-0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刚刚过去的春节,回到老家,天天都是聚不完的餐。

整个中国仿佛都处在特别喜庆的氛围里。

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在宿醉中醒来的。跟家人长辈们坐在一起喝白酒,一杯又一杯,杯杯有说法。好不容易挺过了午饭,酒劲还没过,晚饭又喝上了。好像除了包饺子之外的娱乐活动就剩下喝酒了。

好不容易跑出去,跟朋友们聚一下,上桌就摆着啤酒。热情地跟我说着:“感情深,一口闷!”从下午喝到凌晨,直到凌晨四点才回到家里。

躺在床上,脑袋里不禁在想“为什么喝酒有那么多说法,那么多花样啊…….

人为啥

要主动喝多??

作为平时一有空就喜欢去live house喝点小酒的人,我本人是很喜欢喝酒的。无论是口感浓烈的白酒,还是略微苦涩的啤酒,又或者小众的黄酒、果酒,我都是来者不拒。品味酒味,微微醺醉、脑袋放空的状态真的很让人愉悦,这也是我愿意去喝酒的第一原因。

但那天之后我突然发现,在酒局中,除我以外还有很多的人,都在主动想达到微醺甚至是醉酒的状态

不管是朋友局还是商务局,在或熟悉或不熟悉的聚会上,往往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在酒精的帮助下,都能达到宾主尽欢的样子。

那到底为什么要在聚会上,用喝酒这种对身体有损耗的形式来让每个人达到宾主尽欢的程度呀?

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我,找了很多相关文章,终于有了一点点认知:无论在什么时候,酒这一投名状都是让人最快接纳自己的办法

酒Liquor

当代社会投名状

就像90年代,天津的街溜子们,在“三不管”街区,往往在火拼的开始之前,都不会先出手,而是往自己的头上狠狠地砸板砖。

其实这种行为代表着“我对自己都这样了,对你们更是无所顾忌,识相的话就别惹我。

经济学家们还成功地做出了模型:在不少特定背景中,“自我伤害”是可以起到“自我保护”乃至“强化自我”的作用。

当你在尝试传递一个信号时,如果你的信号给自己带来了成本,那么这个信号就会更可信一些。

没听太懂?那换个例子来说: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其言道:“杀了人之后,你跟我们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

事实上,“投名状”就像一份契约,一份保证书,一份军令状。一旦投了,人生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也是一种展现忠诚,愿意效忠的方式

图片

那喝酒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

一个和天津卫混子以及梁山好汉们高度类似的逻辑:通过损害自己,来表达和你们合作的“诚意”

你看,我愿意为你喝这么多,你还不信吗?在对方看来,正是因为你主动去做一些给自己增加负担的事情,你对我的“承诺”才更可信。

所以在商务宴请中,才有流传着“你干了这杯,我就跟你签了。

图片

酒后:

总能吐真言

古老的拉丁谚语“In Vino Veritas”(酒后说出的真相),这句话绝对是普遍成立的。

不管是酒后给前任发信息,还是拉着别人一直在喋喋不休。作为一个酒鬼,我做过很多荒诞的事,也看到别人做过此类的事情。

一位从业多年的调酒师曾向我感叹道:“在酒吧里,我听到过太多虚伪的承诺,和极度真诚的心里话。

图片

有了酒精的加持,人们似乎可以在放下戒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社会规范后,彰显出自己的真心。

人们在喝酒之后,不仅更容易说出真话,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变得更强,甚至在模拟金钱分配的实验中,会体现出更多“利他”的行为。

在聚会的时候,往往都有那么一个临界值,“酒是越喝越有,情越聊越真。”往往结局就是换了新的一场醉。

酒局:

非正式管理机制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说起官场酒局,民众往往将其解读为腐败奢侈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解释确实不是问题;然而酒局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承担一些其他的角色。

斯坦福大学周学光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中指出,理解包括人的复杂性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系统”,是理解公共事务运作的关键之一

图片

sourced: amazon

中央党校社会学家2019年的一篇文章,

从这个角度详细解释了酒局在管理层面起到的“辅助作用”。

正如组织越大越复杂,基层员工让上级了解自己的渠道就越少。为了掌握组织的运作效率,上级确实需要与下级人员进行更多的接触。酒桌作为上下级“相识”的机会,已经成为解决信息困境的“非正式手段”之一。

“要是在领导面前能多展现一会,让他对我有点印象也是好的。”

下属可以在酒桌上获得沟通渠道。那么上级领导年纪大了,不需要互相熟悉,为什么经常主动喝酒呢?研究表明,饮酒是上级干部对下级干部的奖励机制。

一起喝很多酒,可以营造上下级,在酒桌上平等的氛围。甚至有时候,主动被下属喝醉,成为让下级员工“出气”的一种方式。双方也可以在酒精的作用下达成“相互理解”的共识,减少工作中的摩擦。例如,像这样的情况:

-“老弟, 最近很多项目都压在了你身上,老哥这儿给你赔个不是。”

-“领导这是什么话,给我项目是给我机会,这也是逼着我成长”。

图片

sourced: chinamoneynetwork.com

图片

文章写到这里

你可能想骂我“粉饰”酒桌文化。

毕竟聊到这里,我也辩解一下。

图片

一方面,酒桌文化确实这些年也是野蛮发展,演变成服从测试和阶级欺凌,令人厌恶。但另一方面,它在很多领域仍然起到平衡信息、奖励机制、润滑摩擦的作用。

不限于中国,不限于官场。几乎所有传统价值取向的大型机构,在机构改革未触及的地方,或多或少都能依赖酒局来维持PR和HR的职能

因此,作为管理层面“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酒局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深远。

请客:

也要“酱酒经济学

当然,“喝醉”往往是一个人“大方”的表现。类似的情况在中外并不少见。在很多文化中,欢迎客人时,需要端上一桌对方吃不完的菜,以彰显自己的大度。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选择什么酒,在很多时候往往能代表着你对客人有多在乎

记得很多年前,在和某个商界大佬聊天,聊着聊着对方跟我说:“你知道吗,很多地方的商务宴请,都用高端白酒,而不是用一些更加昂贵的洋酒。”

图片

我问老板为什么,老板笑了笑说:“因为大家都懂他的价值啊!

当时,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学了行为经济学之后,我想通了,真的很有意思。

为什么要用高端白酒?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看得懂啊,方便之后去了解价格!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不懂英文甚至不懂酒的大佬。

有人给你带来了1960年代Soffianto Import的老波摩,

或者60年代的Laphroaig,你能感觉到他背后的心意吗?


图片

sourced:The Whisky Exchange; Whisky Auctioneer

别说大佬了,就连我,一个经常喝洋酒的人都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研究这些洋酒。

因此,要想在社交领域把酒作为货币,只有让对方看得见它的价值,这种交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以这种方式思考它真是太神奇了。世界上没有一种饮品像酒一样与地域文明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酒局不停地敬酒背后,隐藏着无数社会学的小齿轮,共同构成了我们身处的庞大文化圈。

如果能从一粒沙子里看到世界

那么一杯酒足以看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