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肾的生理:肾与苗窍的关系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一、 肾与耳的关系
耳为肾之窍,《内经》“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耳又称为“肾之官”(《灵枢·五阅五使》),“肾之余”(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它的生理功能为主听,是人的感官之一。由于肾藏精气,故必肾精 充沛,或肾气调和,才能发挥其听觉作用,所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难经·三十七难》)。《内经》“肾者主为外,使 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师传》)。耳作为“肾之候”(《难经·四十难》),人“体之〈户〉牖”(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故观 察耳的外形可知肾的内在情况,如“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 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 耳偏高者肾偏倾也”(《灵枢·本脏》)。对这些“耳大小、高下、厚薄、扁圆〈正〉,则肾应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内在反映,有待于大家验证。至于肾脉不上头,如何开窍于耳,唐宗海的解说是“肾主脑髓,耳通于脑, 路甚直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此话比较简明。此外还有“耳者, 宗脉之所聚”(《灵枢· 口问》),“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应另行讨论。

图片

二、 肾与齿的关系
祁坤以“当门为齿……两旁为牙”,它是从口到肛的“七冲门”之一(《难经·四十四难》),为摄入饮食的第一关,故称“齿为关门”(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牙齿为骨之余,“骨不外露,齿质乃骨而外露”(潘楫《医灯续焰》),故《内经》谓:“齿者,骨之所终也”(《灵枢·五味论》),后世以“齿为骨之余”(《圣济总录》)、“骨之聚”(程杏轩《医述》引《医参》)、 “骨之本”(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肾主骨,故又称“肾之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肾之标”(李东垣《兰室秘藏》)、“肾之余”(刘纯《医经小学》)。齿牙的生长至脱落和肾气的盛衰有关。如《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七八,肝气衰,……八八,……齿发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肾生骨髓, 齿为“髓之所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以“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骨髓坚固,齿虽脱落,则必复生” (《圣济总录》)。反之,则齿不易生。小儿一般七月而生齿,有“齿生迟者, 肾气不足也。……肾不足则髓亏,髓亏则不能充乎齿,所以齿生迟也”(万密斋 《片玉心书》)。至于“苦入〈肾〉而走骨”(《灵枢·五味论》),后人伸其义曰:“齿得咸则坚,得甘则蚀,得酸则软,得辛、苦则若不知。咸益本脏也,甘主克制也,酸夺母气也,辛为其所自生,苦为其所胜,故相安也”(程杏轩 《医述》引《张氏医通》)。这些都是通过饮食五味的日常生活现象来说明肾属齿的关系。

图片

三、肾与目的关系
肾与目的关系主要是肾与瞳人(瞳子、瞳神)的关系。《内经》“五脏六腑之精 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骨之精为瞳子”(《灵枢·大惑论》)。肾主 骨,故瞳人为骨之精而属之肾。后世将眼及其周围组织分为“五轮、八廓”,瞳子为“水轮”,又名“水廓”,指出:“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目之所以能视,主要在此瞳神,眼的全部组织都为保护这一瞳人神水。顾锡谓:“〈五轮中之〉四轮者,皆不能鉴物,惟逐层兜裹以保水轮。水轮者,内应乎肾,……中有黑莹一点,为能鉴万类,察秋毫,所谓瞳神者也。”“人目中一点黑莹,乃先天真一之水所化,全赖精气神包裹,而能鉴察万物”(《银海指南》)。目为肝窍,其中黑珠属肝,《内经》谓:“瞳子、黑眼〈珠〉法于阴”(《灵枢·大惑论》)。肝肾同居下焦而为阴脏,它们之间是母子关系,“乙癸同源”,故“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子母相合〉……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眩”(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赵养葵因而提岀“治目者以肾为主。目虽肝之窍,子母相生,肾肝同一治也”(《医贯》)的主张。肝与胆相表里,有谓:“神膏……涵养瞳神”,“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赵养葵《医贯》引华元化)。“瞳人神水乃胆肾所聚之精华”(潘楫《医灯续焰》)。洪金鼎曰:“瞳人为肾,又通胆府,人身最灵者,惟此瞳神,而人身最重者,惟此肾经,所谓乙癸同乡之义”(《医方一盘珠》)。但有谓目之神水神光,实际是心肾水火的作用,如“神水者,……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神光者,……发于心火之用事也”(赵献可《医贯》)。王又原曰:“目之所以能视者精也。肾惟藏精,故神水发于肾;心为离照,故神光发于心。光发阳而外映,有阴精以为守,则不散而常明;水发阴而凝结,有阳气以为布,则洞悉而不穷”(罗东逸《古今名医方论》 转引),说明目之能视并保持其光明洞彻者,乃“水之精而火之用也”(怀抱奇《古今医彻》)。水火必须同济,“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张景岳《景岳全 书》)。据此,两目除瞳人与肾直接有关外,还与肝胆心等脏腑,也有广泛的关系。

图片

四、肾与舌的关系
整个舌体分属五脏,舌根和舌下均属之肾。《内经》“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脉》)。又“少阴 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素问·热论》。舌本即舌根,为足少阴经脉所循 络。舌根连接会厌,“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 终于会厌”(《灵枢·忧恚无言》)。会厌作为发音的重要装置,是足少阴肾脉的终点。唐宗海又从“舌者,音声之机也”(《灵枢·忧恚无言》),体会到舌对发音有重要意义是与肾挟舌本有关。他说:“舌为心苗,言为心声,故舌能辨 音,究音之所由生则根于肾气。盖肾挟舌本,故先舌动而后能发音”(曹炳章《辨舌指南》转引)。以上说明舌根以至会厌均属肾。至于舌下,《内经》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灵枢·根结》)。又谓:“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灵枢·卫气》)。所谓“舌下两脉者,廉泉也”(《素问·刺疟篇》)。按廉泉在承浆穴下,即喉上四寸中央,为任脉穴,内通舌下。“舌下两脉”即舌下之青紫筋两条,左为金津,右为玉液。《内经》指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灵枢·胀论》)。玉英,即“唇内龈交穴”,本为厥阴经脉所结(《灵枢·根结》),又为督脉之终止穴。廉泉、 玉英乃人身津液之上源,而以舌下廉泉为主。试以舌抵上腭,则廉泉穴开,津液涌出可验。李时珍以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舌虽心窍,而津液生之,则由心肾交媾,水火既济、阴阳升降之理”(曹炳章《辨舌指南》引《蠡海集》)。惟舒诏认为“舌下有二隐窍,名曰廉泉,运动开张,津液涌出,然必藉肾中真阳为之薰腾,乃足以上供”(《舒弛远伤寒集注》)。舌下之涌出之津液,根源于肾,是心火下交而后肾水上承,或肾阳蒸腾肾水以上供者。《素问·刺法论》载有“肾有久病 者,……饵舌下津令无数”之法。李士材以为“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 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 也”(《内经知要》)。舌下津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又“濡润舌质拌化食物者也”(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据现代医学知识,口中有三腺——舌下 腺、腭下腺、耳下腺,皆分泌唾液。廉泉相当于舌下腺,“耳下腺则以腭下腺该之,腭下腺玉英也。舌下腺廉泉也”(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舌下津,就是唾液。“肾主液,……自入为唾”(《难经・四十九难》),“肾液上 泛则为唾”(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唾液的生理功能,详后“肾的性质与功能”章节。

图片

五、肾与二阴的关系
《内经》有“其脏肾,……其主二阴”(《素问·五常政大论》)。二阴指前后两阴,为大小便排泄的门户。王好古曰:“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总主大小便”(李时珍《本草纲目》转引)。张景岳谓:“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类经》)。肾主大小便而司开合,大小便不禁者责之肾,大小便不通者亦责之肾,“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大便出于肛,肛连大肠,大肠为肺之府,何以肾主后阴之大便?“玉师曰:肾将两脏,故开窍于二阴”(张志聪《侣山堂类辩》),意指肺肾相关,肾上连肺之义。怀抱奇从肾主气化之理进一步论述“肾既开窍于耳,何以复开窍于二阴哉。……〈二阴〉又何以独主于肾也。……盖阴窍不侔于阳窍,五脏主藏而不泻,故走空窍而无形,为精明之府。六腑主泻而不藏,故走浊窍而有形,为传化之路,究竟与肾何与。殆化之者阳,而所以化之者则阴,无阴则阳无以化,肾主五液是也。试观之肾虚之 人,小便必淋沥,大便则燥结。又有肾泄遗尿之候,益信肾之主二便也彰彰矣” (《古今医彻》)。怀氏的意思,六腑是水谷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剩余糟粕的传导之路,而水谷的消化吸收以至“泌清别浊”则有赖肾脏的气化,假如肾的气化功能衰弱,则出现一系列的大小便启闭失常的病态。这就是“肾开窍于二阴”, “肾主二便”的机制。怀氏的解释仍嫌晦涩,近人何美冬同志对肾主二便的阐述比较透彻明白,她说:“饮食入胃,经脾、胃及命火三者消化后,即分为对人体有益的精华及无用的糟粕。糟粕及一部分水就下输至小肠,在小肠受肾的气化及小肠本身气化,其清者向前渗入膀胱,浊者向后进入大肠。……当肾气不化时, 即不能进行以上分别清浊的作用,……可知水谷消化后之糟粕,能否由大小便排出,决定于肾气的作用,故称“肾为胃之关”及“肾司二阴””(《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选集》)。前阴为肾之窍,又有溺窍、精窍之分。李东垣曰:“前阴者,精气之户”(《兰室秘藏》),殆指精窍而言。戴起宗明确指出:“肾之所摄者精, 胞〈脬〉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洩,同为一径”(《脉诀刊误》)。陆祖愚谓:“溺出于前,自膀胱而来,精出于后,自夹脊肾藏而来”,王孟英按:“精与溺原分二道”(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唐宗海亦说:“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而各不同,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则内通于胞室”(《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前人对输尿管、输精管同出前阴的认识愈来愈加明确,石寿棠说得更加具体,并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有分析地指出:“男子精、溺管,至前阴会而为一,女子分而为二,此阳奇阴偶之义也”(《医原》)。所谓“精窍”指男女生殖器向外开通的管道而言,女子当为阴道。前阴有精、溺二窍,此“肾开窍于二阴”之又一义。

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