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连海说西游(4)

 nizijun 2023-03-06 发布于河南
纪连海说西游(4)

        四、孙悟空的原型
        上篇讲了孙悟空的功夫和父母的问题,本篇讲讲孙悟空的原型问题。
        《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这个形象是否有原型?原型为何?始终是一个难以被淡化的学术问题。但凡研究《西游记》的人都会对这一学术悬案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孙悟空到底哪儿来的?我们就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说。
        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提出,是国产的,不是外国进口的。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唐朝的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转化而来。鲁迅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中国小说史略》,在这本书中,鲁迅说道:
        吴承恩的《西游记》将无支祈“神变奋空”,“于是禹伏无支祈的故事遂以湮昧”。

纪连海说西游(4)

        无支祈这个形象并不是唐人传奇《古岳渎经》首创,而是在《山海经》中就有的。据《山海经》的记载,无支祈本来是尧舜禹时代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水怪,也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有神通,也是最有影响的第一水怪。
        他出生在河南跟湖北交界处的桐柏山,这桐柏山中有一个小山峰,叫花果山,无支祈就出生在那里。无支祈是神、人还是猴,还是什么其他动物呢?《山海经》里记载他是一个天生神猴,娶的媳妇是龙王爷的闺女,生了三个儿子。无支祈自为淮涡水神,在淮河中建有龙宫,他的势力波及到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
        在民间传说中,说他既是妖仙精怪,坏人;也是好人,孝子。但是经常为患江淮,祸害百姓,那个时候的地球,正好用中国的一句俗语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全世界都在发大水,大禹负责治水,这水从哪里发的呢?肯定和无支祈有关,无支祈要显示自己威力,当然要发水了,这就惹恼了大禹,于是大禹和他打了起来。大禹招呼了很多朋友,打败了无支祁,并且把他囚禁在了淮河下游的龟山之下。
        第二种说法,说是把他囚禁在了桐柏山的怀警中,打败了无支祈,这大禹治水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以后大禹治水才能成功。这故事可是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的。《山海经》是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不断有人整理加工成的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到了唐朝才有了唐人传奇《古岳渎经》,在这本书中,无支祈的故事才丰满起来。从那以后又过了好几百年,到了宋元时期,才有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元代有个戏曲作家吴昌龄曾经写过一本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这本杂剧写到了孙悟空,而且说孙悟空是无支祈的兄弟,无支祈是孙悟空的姊妹,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无从考证。
        元末明初有个戏曲家叫杨讷(字景贤),他写过一本杂剧,叫《西游记》,在《西游记》杂剧中写了完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但是这两个跟吴承恩的《西游记》有不同,第一,孙悟空的形象没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中那么完善。第二,故事比较简略。但是在杨讷的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出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无支祁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这故事可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故事里头居然有骊山老母,还有无支祈,还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外号叫通天大圣,他还有个兄弟叫耍耍三郎。非常巧合,我们一般都知道吴承恩是作家,但是他在明朝中后期还做过官,就在桐柏山那儿的新野县,就是另外一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刘备火烧新野的那个新野。吴承恩在新野县做县令期间,多次到桐柏山旅游,他参观过的景点有花果山、水帘洞、通天河,这些地名大家都熟,后来他都用在小说里了,所以是先有的无支祈的故事,后有的孙悟空的形象,元杂剧中的孙悟空肯定是受无支祈的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那就是无支祈的化身了。
        仔细看元杂剧中的孙悟空的动作和无支祈的形象,再比较一下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会发现太像了。所以说鲁迅看了很多的书,对这个考证下了功夫,“国产说”站得住脚。但是鲁迅有个对手,这个对手我们曾经说过,新文化运动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与鲁迅齐名的胡适,他就提出这孙悟空是外来的,也就是说是“进口”的。
        胡适写过一本书叫《西游记考证》,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猴子国的大将哈奴曼演化而来的。《在西游记考证》里,胡适就说:
        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照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叙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此外,支持胡适的还有史学家陈寅恪、郑振铎和季羡林。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者就是罗摩传。这罗摩是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后来越来越被神化。《罗摩衍那》有一个主人公叫哈奴曼,特别厉害,帮助罗摩从魔王手中解放了罗摩的媳妇西多,哈奴曼曾经飞跃过喜马拉雅山,一跳便从山这边跳到那边,还能把喜马拉雅山拔起来背走,扔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胡适就认为中国的孙悟空,就是抄自印度的哈努曼。
        但是,胡适的观点也有问题。《罗摩衍那》是婆罗门教的文化精灵。婆罗门教诞生在佛教之前,佛教就是为了反婆罗门教才诞生的,后来,佛教的势力被卷土重来的婆罗门教赶走了,新的婆罗门教就改称为印度教了,所以这哈努曼是婆罗门教或者我们现在的印度教中的神人,而中国没有婆罗门教的信徒,中国信的是佛教。在佛教的所有经卷中,就没有哈努曼。所以我们认为胡适说的这“外来说”有点悬,并非证据确凿。
        除了上述两种非常流行的观点之外,还有第三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管它叫混血说。混血说的首倡者是著名的东方学大师、预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罗摩衍那初探》,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说: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自从季羡林先生提出这种说法以后,一时之间,影响很大。
        前面讲的孙悟空形象的创作之路,都是虚构的人物,半神半人的人物。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有没有一个类似于孙悟空的人呢?有,并且有两个,这两个人都和小说中的孙悟空比较像。
        第一个人就叫悟空,不过不叫孙悟空,叫释悟空。释悟空,俗姓车,叫车奉朝,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裔。出生在公元731年。公元751年,时年20岁、时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的车奉朝,奉旨随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国使者返西域。公元753年,唐使团启程从罽宾国返长安途中,抵达罽宾国王冬天驻地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在这里,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中原,便留在犍陀罗养病。估计是病情比较严重,车奉朝发愿说:只要我的病能好,我就不结婚了,我就出家为僧。结果他的病真好了。病好了以后,车奉朝果然兑现诺言,拜了当地的一个大师做徒弟,这个大师叫三藏法师舍利越魔。很巧,唐僧唐三藏也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赐车奉朝法号法界。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学佛法。转眼几十年过去,公元789年,这车奉朝也就是法界,已经年近60了,征得师父同意,带了一枚舍利佛身和很多经书回到唐都长安,在长安城通化门外的章敬寺修行。当时中国的皇帝是唐德宗,德宗对车奉朝求来佛牙的行为大为赞赏,并为车奉朝赐法名悟空,后人就将他带回来的佛牙叫“悟空佛牙”。
        悟空归国四年后,悟空佛牙由皇宫移入长安城西南部大庄严寺的佛牙宝塔供奉。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唐僖宗带着这颗佛牙逃到四川。直到五代后唐时,即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洛阳,为唐明宗祝贺生日。公元938年,一位主管国家佛教的官员叫可肇,把佛牙送到当时的京师开封,献给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把佛牙隐藏于宫中,秘而不宣。公元1073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玄孙赵世昌又将悟空佛牙从京师嘉王宫请到孔子曾经工作的地方古中都汶上。这个故事很是传奇。
        第二个人,是《三藏法师传》中陪玄奘西行的、在唐玄奘最困难的时候所收留的一个胡人弟子——石磐陀,石磐陀在玄奘自己的回忆录中是有记载的。我们比较了一下,这孙悟空和石磐陀之间有四个方面很像:
        第一,向导的作用很像,都是带路的。看电视剧就知道师徒五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带路的孙悟空。
        第二,解决问题的作用很像,差不多都一个套路。
        第三,师徒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像,很微妙。
        第四,这石磐陀还是胡僧,这胡僧与猢狲发音上就很相近,所以很早就有“唐僧取经,胡僧帮忙”的传说。人们是不是把“唐僧取经,胡僧帮忙”给听成了“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也未见得可知。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一篇我们讲讲孙悟空的师父——神奇的菩提老祖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