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古代绘画中忧郁女性形象的起源与发展

 思明居士 2023-03-06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2

前言:

中国绘画中的忧郁女性形象,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是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它总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精神取向,社会心理,审美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又是历史性的,具体的,个性的,所以,它的表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中国画中的“忧郁”女性形象,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文章图片3

一、古代忧郁女性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个忧郁女性形象,出现在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传说大禹为了带领人民治理水患,日夜奔波,到了三十多岁,才娶了一个涂山氏女子。大禹成亲后第四天就离开家乡南下治水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年

文章图片4

在此期间,有三次路过家门口,他都没有进去看一眼。临别时,涂山女曾派人到山南来接他,并唱了一首充满期待的曲子(《吕氏春秋·音初篇》):'侯人合猗',意思是:'等待我的爱!'

文章图片5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首爱情诗。忧伤的种子,在《第一首情歌》里突然埋下。这似乎是一种预言,预示着后世无数女子的命运

从中国美术史上的记载来看,最早的一幅画,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洛神赋图》。曹植以婉约动人,一气呵成的笔法,营造出一种人神相恋的梦境,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失恋之情。

文章图片6

这首诗里的洛神,其实就是袁绍的妻子甄氏,后来曹丕打败了袁绍,将甄氏据为己有,曹丕的弟弟曹植与甄氏相恋,却一直没有成亲。曹植受此感发,写下了这首诗。

顾恺之在这首诗的基础上,根据这首诗,画出了一个故事,从曹植遇到洛神,到洛神离隐,依次展开。画中的洛神,手持一把折扇,头发高高盘起,衣带飘飘,含情脉脉,似来似去,那种凄凉和痛苦,让曹植失魂落魄。

文章图片7

最后,他坐在回程的马车上,满怀眷恋地向东看去,在洛水上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恨意,表达了一种对梦中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失落和伤感

唐宋时期是画坛最繁荣的时代。人物画有了新的题目,叫做“绮罗人物”。其形体特征为曲眉丰腮,体态丰腴,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女性的真实面貌,而且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要求。

文章图片8

周肪的“仕女画”是一种开创性的创作,也是一种描绘忧郁女性的典范。《挥扇仕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周肪的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以十几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线索,表现了宫中妃嫔在禁宫中孤独寂寞的思想情感。

文章图片9

汉成帝时班婕妤失了宠爱,扶养她的太后,将她安置在长信宫里,她拿着一把扇子,写了一首哀伤的诗:“新开一朵花瓣,皎洁如雪。裁剪成合欢扇,团团似明眸。衣袂飘飘。常恐秋至,寒气逼人。弃之入瓮,大恩不言谢。”

文章图片10

盛夏时节,团扇成了人们的必需品,能“出入君怀袖中”,受宠若惊。但秋风一吹,它就被冷落了,丢进了篮子里。这把扇子的命运,的确与班婕妤的命运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那以后,“秋风纨扇”一词在诗歌中频频出现,寓意着宫中女子被遗弃后的哀怨之情

文章图片11

而这幅《挥扇仕女图》,则是一棵梧桐树,象征着秋日的到来,妃嫔和宫女们都是一脸疲惫地摇着扇子,这幅画的主题是宫中的怨气,表达得非常到位。

图上一共有十三个人物,分成了几个小队,分别是:独坐,弹琴,绣花,倚桐等等。除了人物外,画面中还有纨扇、素琴、铜镜、梧桐树等器物与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画面的情节,烘托了画面的氛围。

文章图片12

比如对镜那一个,画的就是一个懒洋洋的妃子,她懒洋洋地站在镜子前,脸上带着几分哀伤,带着几分迷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就像杜荀鹤在《春宫怨》中写的那样,她懒洋洋地站在镜子前,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文章图片13

整个画面以物象为背景,把人物安置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中,使情景交融,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陈居中所作的《文姬归汉图》是宋代女性忧郁写照中最成功的一幅,它无论在情节的选择,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最成功的一幅。

文章图片14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性诗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在汉末军阀混战的时候,她被抓到了匈奴的南边,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后来曹操给了她一块金璧,才把她赎了回来。

陈居中描述了这件事情,没有写一家人哭天喊地的情节,而是写了文姬在汉国使节的迎接,下马车整装待发,准备回中原,两人相对而坐,为丈夫斟满了酒,看似平静,实则压抑着内心的伤痛,而丈夫则端着托盘,端着酒杯,面色凝重。

文章图片15

只有当一个孩子抱着自己的母亲不肯放手的时候,才成为了一个表露情感的机会,也是一个深化主题的契机,对蔡文姬来说,她日思夜想的归国之路,竟然与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和复杂

文章图片16

画家成功地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这个感人的场面和激烈冲突的情节,从而使这幅作品在情节的选择和人物的刻画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蔡文姬的雍容华贵,丈夫的神情严肃幼子的恐惧,汉朝使节的优雅,这些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栩栩如生的,尤其值得我们回味的是,画家并没有对英雄的热烈赞美,而是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普通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文章图片17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文姬归汉”这句话,是不是有些问题,蔡文姬已经在胡地成家立业了,为什么还要强行拆散他们?

我们透过蔡文姬的血泪文字,深切的感情,更能感受到《文姬归汉图》中悲壮矛盾的画面中,女主角内心的痛苦与哀伤。生活使蔡文姬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哀婉和动人的诗篇。

文章图片18

她的作品既是个人遭遇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位女性诗人倾注了一生心血与泪水的结晶。她的一生是一首婉转动人的诗篇。她的作品既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际遇,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它凝聚了女性诗人全部的生命与血泪,因而显得忧伤而沉重,然而忧伤中却又蕴含着深邃的哲思。画中的悲,并非懦弱、消极、颓废,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悲

文章图片19

因此,诗人和画家共同构建的忧郁情怀,与一般文人的空虚惆怅、苦闷和哀愁不同,它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和不幸的体现,是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

当然,这种“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的情绪,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对自己的失意和对国家的沉沦的悲哀,是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

文章图片20

可以说,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有最深刻的忧患意识。从一些文学艺术家的忧思忧患之深,我们不仅能看到其思想,更能看到其人格与境界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中的忧郁女性形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成熟期

所描绘的对象已不再仅限于宫廷内苑,而是更多地涉及到民间,乃至社会底层唐寅,字子畏,又名伯虎,号六如居士,为明代吴门画派“吴门四家”、“明四家”之首,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见长。

文章图片21

其所取的“南京解元”为“江南第一才子”,显示了其对名利和封建礼教的讥讽。这幅《秋风纨扇图》,正是唐寅的名画。

水墨画上画的是一个女子,手中拿着一把扇子,在秋风中摇曳,衣着华贵,画中的女子,脸上带着一丝忧伤,微风吹拂着她的裙摆。

文章图片22

画面的背景及其简洁,只用了一角斜石的意笔。右边是一排双沟的竹林,稀稀拉拉,一大片空白,给人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突出了“秋风见弃”的伤感主题,让这幅画充满了伤感。

请你仔细看看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的。”她手中拿着一把夏挥秋的折扇,想起自己的青春,想起这个世界的可怕,不由黯然神伤。在这首诗中,借题发挥地讽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并以此来发泄对炎凉世态的愤慨。

文章图片23

它的悲惨境遇是由中而生的,也向我们道出了这一时期妇女的悲惨忧伤的命运。他的《秋风纨扇》看似写的是一幅美人愁思的画卷,实际上却是一幅自己生活中隐秘痛苦的写照。

《秋风纨扇图》的画面来看,虽有几分雅致,甚至有几分风流,但其中却隐藏着更多的伤感,更多的是对画中女子的哀伤,以及对自己悲惨处境的哀伤,画家以此为基础,含蓄地描写了自己与对象之间的疏离与共鸣,把自己的怜悯与怜悯融于对象的哀伤与叹息的朦胧意识之中,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怜悯的忧伤状态与情绪。

文章图片24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绘画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与再创造。唐寅在《秋风纨扇图》中以忧伤的女子形象、以扇喻佳人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困苦与卑微的处境。

当然,唐寅选择这一题材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唐寅的画中很少出现丰满健美的女子,更多的时候,他画的都是这位玉减容衰的瘦弱身影。

文章图片25

这种外在形象的描述,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内涵,唐寅的《秋风纨扇图》,虽然表达了对唐寅这种卑微弱小的人的同情,但是,时代的局限,还是让他无法摆脱对女性美的普遍需求。

文章图片26

值得一提的是,男画家们经常把女性描绘成“多彩多病”的形象,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反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反抗,是一种自我救赎,是一种君臣关系中的弱者,是一种从属关系中的弱者。

只有在男女关系中,才能找到一种强有力的男性特征,在君主面前,他只能俯首称臣,而在女人面前,他就是“神圣”与“夫权”的象征。只有在女性的身上,男人才能找到一种“亚”的阳刚之气,来缓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男性特征的消亡所带来的不安。

文章图片27

中国古画中,忧伤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或出现在画面的造型刻划中,或是流露于人物的情感情绪之中。在这些女性绘画形象充盈着忧郁情调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颗属于那个时代的最为敏感的心灵

事实上,也正是透过这些心灵的细微波动,我们才得以深刻窥知其所处时代的整体精神状况。

文章图片28

忧郁女性形象在此不仅承担着艺术家们最内在、最彻底的自我心理宣泄,同时亦是作为一种极易引起共鸣效果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的。

文章图片29

结语:

从上述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忧郁女性形象的分析来看,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家们在对忧郁女性形象刻画中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一种忧郁的美

这种忧郁美是有着生命的内涵的,是积极的深邃的。他们塑造的绘画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生的抚慰。

文章图片30

虽然其创作的情感倾向于忧郁,有些时候近乎于悲观,但是更多时候,这种忧郁和感伤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与依恋,一种对生命的向往与追求。

尽管这是一种以个性化为特点的喟叹、哀吟,但是他们的作品所立足的根本立场,即对实际生活状况的不满和怨怒,对与人类本性的需求的向往和盼望,都是有着对美的追求的意义和艺术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李运亨等编注.陈师曾画论[C].北京:中国书店,2008.

[2]康正果.身体和情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0.

[3]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87.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00,(04).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