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花风流信马蹄,古人咋闹红杏

 林歌作品 2023-03-06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大唐的春天,是有为的春天,放榜的春天,及第的春天。

空气中经常流淌着名利的味道。

曲江流水,杏花旖旎。士子们围在榜单前,查看自己的名字。

中了!中了!随着一声声近似疯狂的呐喊。

榜上有名的士子们,压抑了十几二十年的情绪,会在那一刻完全释放。

他们高呼,他们拥抱,他们呼朋唤友,去杏园里宴饮,游唱,释放。

兴尽时,他们还会选出同科中最年轻、最风流俊赏的两位,骑马遍游曲江、长安,去各家的名园里,采摘名花,以佐酒、吟诗。

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们还为这两位采花探路的同僚,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探花郎。

红杏怒放,少年探花。

所以,探花郎最初只是一种称呼,并不是考试的名次。

直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正式开启殿试制度,才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有名称。

大宋名臣、杨家将故事中出场率最高的寇准,便是探花郎。

他十九岁中探花,三十三岁当副宰相,四十三岁转正,封莱国公。

一生最有名的词句,也是献给了杏花,“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古龙《小李飞刀》的主角李寻欢,也是探花出身,有“一门六进士,父子三探花”。

我们可敬可爱的苏轼苏吃货,依然将舌尖对准了杏花,没有让我们感到失望。

花褪残红青杏小。杏花才刚刚落,就已经盯上了。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这是刚贬到黄州,估计也是想改善生活了。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这是揽衣举足,提着美酒来到杏树下痛饮。

那么,吃货苏东坡,在放榜的时候,应该也会组织同科的榜友搞一次杏林宴,大吃大喝,庆贺自己中举,正式踏入职场吧。

作为才华满天下的名士,很多人应该好奇,苏轼考了第几名。

很多资料上都说,他是嘉佑二年的榜眼。

他本应该是状元郎的。

但那次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意采俱佳,本来想给这文章第一名。

但仔细想想,欧阳修觉得此文可能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写。

为了避嫌,只给了第二。

但事实上,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无辜躺枪,从第一变成了第二。

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意思是说,苏轼在策论中考了第二名,帖经墨义中考了第一名,殿试只拿到乙科。

殿试是决定考试最终名次的考试,分甲乙两科,状元、榜眼、探花都出自甲科。

而苏轼最终只拿到乙科,注定与榜眼无缘。

其实,凭他的本事,要是好好答题,还是有机会的,但他太随心所欲了。

比如考赋论的时候,他因为不喜欢命题作文,所以写得自由浪漫,天马行空,严重跑题,直接被判为不合格。

在考策论的时候,胡乱用典,以至于大文豪梅尧臣和欧阳修都没猜出来典故出自何处,去问他,他直接说是自己编的。

如果不是这老哥俩修养好,估计又要将其判出局了。

幸好,他在后来由宋仁宗亲自竹海的制科考试中,扳回了一局,考了个三等。

制科考试是皇帝为了选拔“非常之才”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分五等。

其中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类似于现在各种大赛的特别奖、特等奖,专门用来吸引人参赛,但并不会真的评奖。

所以,制科考试的最高一级,就是三等。

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一共出了118个状元,但中制科的只有49人。

在苏轼之前,只有吴育以三等次成绩成为宋朝开国百年入三等第一人。

而苏轼则是比吴育还要好的三等!

意思就是,苏轼是状元中的状元。

宋祁,则是差点儿中了状元。

他和兄长宋庠,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同时进士及第。

宋祁才华横溢,文采风流,殿试中成绩超绝,本已被礼部拟定为头名状元。

但注重礼教的章显太后刘娥认为,弟弟不能排在哥哥之前,所以便状元点给了哥哥宋庠。

故时人称这兄弟俩为大小宋、双状元。

那一年的花朝节,宋祁依然年少。

春色满园,色彩明艳,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

白衣轻袍的宋祁追随着仁宗皇帝的车队,沿着御街,前往东城祭天祈福。

行走在杏子林中,感叹着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虚无缥缈,匆匆即逝。

满天飘落的杏花中,有车队经过。

有人掀起车帘,叫了一声“小宋”。

随即,车帘又被放下,只剩下一串笑声,和意犹未尽的羞涩。

不知道那一年花朝节的春意太浓了,还是那一声“小宋”太动听了,宋祁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如入梦。

杏子林中,杏花树下,宋祁挥毫泼墨,写下《玉楼春》一首: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新词一出,传遍东京开封。

甚至连仁宗皇帝也知晓了。

于是,那一年的朝会成就了一段佳话。

仁宗皇帝找出了那天喊“小宋”的宫女,宣宋祁上殿,当场赐婚。

宋祁怀抱美人归,官运亨通。

终于,做到了尚书。

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和这段花朝节邂逅的佳话,也一直在汴京流传。

于是,宋祁便有了“红杏尚书”的美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然是同一个人。

不知是红杏成就了宋祁,还是宋祁成就了红杏。

无论谁成就了谁,红杏对于宋祁而言,都是幸运的。

但对于韦庄,却是不幸的。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花间派代表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六十岁,才考中,被授予校书郎。

后来,韦庄奉诏入蜀,深得王建器重,最终成为后蜀宰相。

但这个宰相,当得却有些委屈。

据说他有个宠姬,资质艳丽,善长作词,跟随身边多年。

但后蜀皇帝王建听说后,便“强夺之”。

韦庄很郁闷,但又没有办法,只能写词寄托伤情。

这便是《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他以被夺的姬妾为视角,热烈追求自己这个陌上的美少年,表达对爱情的热情向往。

——春日郊游,微风吹杏花,落满了头。田间是谁家少年,绝世容颜如此风流。

描写的画面虽然美好,但假如你知道此刻韦庄这个“美少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恐怕滤镜就会碎了。

毕竟,洛阳才子,已在他乡老去。

老去的韦庄,除了苦苦思念着被掠入皇宫的姬妾,还在苦苦思念着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洛阳。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同样不再少年的陆游,也曾沉湎于杏花里的意气风发。

南宋淳熙十三年,已经六十二岁的陆游,奉召前往临安,觐见天子。

当时,正是春天,杏花烟雨,迷迷朦朦,犹如无数个等待的不确定。

陆游寄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望春雨,赏杏花,等候天子的召见。

不知是因为“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不确定,还是因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悲愤,陆游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唯有外面的春雨,一下一下地敲着窗前的青石板路。

他起身,推窗,只见迷蒙的夜色中,显现出一个清亮亮的倩影,正抱一怀带露的春杏,于幽深的巷弄移步叫卖。

陆游的青春,突然就被这雨声和叫卖声唤醒。

他铺开宣纸,研磨,提笔写下《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那一滴滴春雨,那一支支杏花,酿成了酒,散发着清明的芬芳。

最先闻到酒香的,是杜牧。

杜牧的政治才华极为出众。

他十几岁写《孙子》注解,献计平虏;二十三岁作《阿房宫赋》,二十五岁写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二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

凭着先前积攒下的名声,他本来可以点中状元,最次也得是个探花。

但负责主考的崔郾早已将前三名的名次定给了别人,只给杜牧一个第五名。

不是状元,胜似状元。未中探花,强似探花。

杜牧似乎并未因为跌落三甲之外而失落,第五名的成绩仍然让他喜出望外。

他甚至意气风发地写了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进行炫耀: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或许正是这种早期养成的洒脱,才让他在仕途的起起伏伏中,淡然处之,肆意地饮酒、作诗、赏花、邂逅美好的爱情。

甚至是在野行遇雨的时候,依然想着去哪里喝酒。

并由此为汾酒打下了不朽的名声: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悲伤的杏花,是杨贵妃。

她虽然“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最终还是成为一方乱世的遮羞布。

众将士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逼得夺路而逃,居然将失败的缘由推给了这朵养于皇室的花朵。

马嵬坡前,众将兵谏,一方白绫,贵妃赐死。

时年三十八岁。

埋葬处,长出了大片的杏花。

由此,人们将其视为杏花花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