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味中药——吴茱萸

 脊康中医黄医生 2023-03-06 发布于湖北

吴茱萸属温里药。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将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多系栽培,8~10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柄等杂质,生用或用甘草汤制过用。

【处方用名】

吴茱萸、吴萸、淡吴萸。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本品辛散苦降,性热燥烈,为厥阴肝经之主药,并上可温脾胃,下可暖肾,故能温中止痛,疏肝下气,燥湿降逆之效。

1、温中止痛:用于脘腹冷痛、疝痛、头痛及虚寒泄泻。治脘腹冷痛,可配干姜及木香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可配痹川楝子、小茴香、乌药等同用。治中焦虚寒,肝气上逆所致的头痛,吐涎沫,可配生姜、人参、大枣等同用。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五更泻,常配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同用。

2、燥湿降逆:用于寒湿脚气疼痛,或上冲入腹。常配木瓜同用。

3、疏肝下气:用于呕吐吞酸。若胃寒者,可配半夏、生姜等;属肝郁化火者,以黄连为主药,配伍少量吴茱萸同用。

此外,本品研末调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口舌生疮。

【用量用法】

1.5~6克,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辛热燥烈之品,易损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药效比较】

干姜、吴茱萸二药均有温中散寒作用。然干姜主入脾经,用于脘腹冷痛吐泻,并可温肺化饮,治寒饮伏肺之咳喘,又长于回阳救逆;吴茱萸主入肝经,故用于厥阴头痛,肝胃寒痛、寒疝作痛、少腹冷痛及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并治寒湿脚气疼痛。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目》:“吴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遂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药物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有吴茱萸酸、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苦素。

药理:有兴奋子宫、镇痛、杀灭猪蛔、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人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的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