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小盐:绘画与摄影的经济学区别|艺术|美学|画家

 置身于宁静 2023-03-06 发布于浙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摄影诞生之日,便与绘画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牵连:既互相指斥又互相影响,既互相鄙视又互相借鉴。1839年,相机在法国初初诞生,就因其逼真的再现能力,令很多画家产生焦虑感与危机感,更有人高喊:绘画死了。这是一种面对新技术的恐慌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画家群体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未来事业。于是一些画家先后挣脱文艺复兴传承下来的写实主义藩篱,各创门派,一时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等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数十年。不得不说,近现代西方绘画史上结出的美学硕果,大多是摄影焦虑下催化卵孵而生的蛋。

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作为影像艺术的双生儿,摄影不但未曾成为绘画艺术的终结者,反而似绘画艺术的怨偶式情侣,在一连串的冲突争执之后,彼此互通有无、亲密无间,共返野蜂蜜一般香甜的蜜月:很多画家借助相机的瞬间抓拍功能,将之作为辅助工具,巧妙的应用进绘画之中,譬如美国著名的插图艺术家诺尔曼 ·罗克威尔便是此中楷模。摄影则从绘画的古老躯体,吸取大量有益的美学养分,学习图像的结构与布局。早在19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摄影界便兴起过向绘画致敬的绘画主义摄影流派,而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展展出的摄影佳作《清明上河图》,更是中国本土摄影与东方古典绘画亲密联姻而诞下的最新美学婴孩。


众所周知,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摄影师是一群捕捉瞬间之蝶的人。一张照片所囊括的时空,便是一副凝固了的时空切片。在历史的存储室里,摄影是三者一体的艺术品:目击者、见证者、记录者。这是摄影诞生之初的天然属性。19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刚刚完成其哲学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达盖尔就紧跟其后发明了照相机。在照相机与实证主义哲学之间,是技术产物对哲学理念的密切呼应。而绘画则是模拟与想象共存的艺术品,它与实证主义哲学没有过于密切的血缘。这是摄影与绘画的根本性分野,它初初落地,携带的便是实证主义DNA。

画家在模拟自然现象的同时,从画布、线条到颜料,都渗透着自身的意志力。即若是写实主义绘画,也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拷贝,而是画家创造力的全程参与。一幅画作,最终展示在公众的面前,是时间积累与个人风格的聚合体。摄影家的每一张照片,虽然可以依靠个人的美学直觉与癖好,特意挑选背景、人物、光圈等等,却无法将自身意志贯彻进影像中的每一个点。

也就是说,画家在绘画时,会有一种造物主创造万物的感觉。他是上帝,在整个生产时间中,他创造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子民。而摄影师无法创造出一个完全诞生于自己双手的群体。摄影师能够做的,仅仅是在延绵的时间中,依靠相机截取出某一景象,并对该景象进行标本式凝固而后引用。如果说画家是一位现象学意义上的小说家,那么摄影师则是一位现象学意义上的引文作者,他所有的作品,皆由引文碎片而堆积。这也是直到如今,一些画家鄙视摄影并将摄影排斥出艺术领域的重要理由之一:我们是现象的创造者,你们仅仅是依赖现代工具的现象引用者。


然而,这鄙视里隐匿着不可明言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画家绘制一幅画作,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而摄影则仅需按下镜头,影像便立刻呈现。摄影的这种瞬时效应与无门槛制作,显示出摄影的亲民属性。本质上,摄影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绘画从诞生至鼎盛,一直被精英阶层所垄断。绘画是艺术界的奢侈品。马克思曾言:“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小,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由此可见,绘画与摄影的价值分野,在于必要劳动时间。画家对摄影的低视,不仅仅出自于创造者的优越感,还有着更为深层的经济学动因。

本文图片皆为魏璧摄影作品《梦溪》

上传与管理:杰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