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尾水治理怎么搞?这个水产养殖大县做了“全国样本”

 张景涛 2023-03-06 发布于辽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多,水产养殖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好水才能养好鱼”,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尾水”治理是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一环。

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作为一个水产养殖大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水产养殖尾水的全域治理,连续八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县“大禹鼎”,并两次夺得“大禹鼎”金鼎,成功实现了由传统鱼塘向美丽生态鱼塘的跨越。

德清县养殖面积约20万亩,均为淡水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虾、加州鲈、乌鳢(黑鱼)、黄颡鱼(黄骨鱼)等。2017年我县启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全县共筹措资金2亿元,于2018年建成治理场点1533个,完成治理面积18.9万亩,实行退养面积0.7万亩,实现县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全覆盖。

德清县水产养殖治理点主要分为养殖连片集中治理和规模养殖场自治两种模式。养殖连片集中治理点主要是以村为单位,将村内的零散养殖的尾水统一集中收集处理,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规模养殖场自治模式是指100亩以上的养殖场自主建设、自行管理养殖尾水治理设施。

▲德清县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示范点

▲个体规模化养殖处理点

德清县的养殖尾水治理模式以“三池两坝”模式为主,该模式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设计,在浙江省多地进行了实践,是目前国内运用较为普遍、技术相对成熟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尾水治理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渠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生物净化池等(流程见下图),可根据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和养殖所在地环境的不同,增减相应的“池”和“坝”的数量和面积。该技术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建设及运营成本低,适用性广,容易复制,便于普及。当地根据养殖品种的养殖尾水污染水平不同,对养殖尾水治理设施面积制定了相应的要求,一般占养殖总面积的6%~10%。

而我县之所以能够率先在国内实现水产养殖全域治理,并且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能够保证持续运行,保证养殖尾水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强化领导,行动有力

德清县近年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在县“五水共治”办公室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五水共治办”在统一的水体治理目标和工作框架下,组织环保局对养殖尾水水质进行检测,指导农业局实施水产养殖绿色转型,组织建立镇、村、点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塘长制”,督导养殖尾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户进行整改,有力推动了尾水治理的各项工作有效落地。

二、多元投入,合理分摊

德清县养殖连片区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成本约1100元/亩~1300元/亩,按照县政府50%、镇政府30%、养殖户20%的比例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其中养殖户的20%以承担养殖尾水治理点所占用池塘的塘租的形式按年度支付给所在村委会。规模化养殖场自治的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由养殖户自行出资建设,以先建后补的形式进行补贴。

三、多措并举,激活基层

(1)压实基层责任,德清县的“塘长制”,除规模较大的治理点由镇干部担任塘长外,一般治理点由村干部担任塘长,负责日常监管,并聘请村民小组长、老干部、党员等担任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尾水处理设施的运维情况。

(2)发动各村参与水产养殖的村书记、村委干部作为带头人先行参与、配合养殖尾水治理工作落地,同时加强社区宣传,为养殖尾水治理落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壮大集体经济,建成后养殖尾水集中处理设施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并负责运营维护,村集体可向养殖户收取设施设备运营维护费用或从政府获得一定的奖励补贴;同时尾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改善了养殖条件,提升了养殖池塘的生产效益,养殖水面承包流转价格相应提高,村集体的发包收入也相应提升,集体经济得到直接改善让村集体参与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维的积极性高涨。

来源中国水产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