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蛇岂能吞象——太平洋战争日本失败根源的分析

 fairyfail 2023-03-06 发布于天津
文章图片1

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就非常清楚:在人力、资源、工业能力等基本国力方面,日本无法支撑长期的消耗战,不可能向美洲进军。日本的如意算盘是:通过突然袭击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赢得主动权,同时夺取东南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太平洋上建立起防御圈,阻止美国的反攻,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不过历史没有按日本预想的方向发展。在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中日本国力不足的先天弱点同预想的一样,严重影响着日军的战争能力。

文章图片2

技术兵员短缺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人口表面上尚能应付战争需要,但当战线拉长、要同时满足在中国、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就远远不够了。据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人,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得意一时,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

文章图片3

图示:东南亚作战期间,因特殊的地理条件,日军的自行车部队(日军自称“银轮”部队)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些胜利,暂时掩盖了日军装甲突击力量不足的缺点。

随着战争扩大,军队战斗员额开始因伤亡而明显下降。1937~1941年间,日军在中国就损失185万人,而且损失的人员在结构上有所不同。美军除1942年初在菲律宾外,部队没有遭受较大的、成建制的损失,熟练技术人员和保障人员损失较小,而日军到战争后期经常成建制损失,技术性人员也随之消耗。这些人员培训周期较长,短时间难以补充。

更为关键的是,日本技术专家和熟练技工的绝对数量与美国相比十分有限。1943年日本陆军和海军征兵150多万人,而且不允许熟练技术工人免征。企业界普遍从丝绸、纺织等不太重要的行业寻找人员补充。军工生产很快受到技术工人短缺的影响。对企业界请求技术工人延期服役的要求,日本军部总是非常迟疑,结果工厂老板只有无奈地看着熟练工人有去无回。

文章图片4

图示:日美两国在对妇女的动员上有着天壤之别。日本仅动员225万妇女劳动力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妇女参加工业生产,1944年更是增加到1930万。

以机械行业为例,一个机械厂失去1000名技术工人,意味着需要新雇用4000名非技术工人才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到1943年底,军方虽然承认有3.8万名技工是后方生产不可替代的,却只允许一小部分人回厂。这种情况对日本工业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小企业冲击很大。一旦遇到征兵,有些作坊式企业只能被迫关闭。

日本动员妇女劳动力也存在总量和结构问题。1944年2月日本约有1335.4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780万人从事农业和林业,只有225万人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而美国1941年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1944年增加到1930万人。

文章图片5

美国的妇女动员海报

技术兵员短缺也直接影响了海军。从1942年起,日本海军在所罗门群岛陷入可怕的消耗战,到1943年共损失了2万名海军维修人员,这对后续战斗力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但海军人力部却无能为力。

难以实现机械化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武器供给量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令人震惊。正是由于对手和战场的特殊性,这一缺陷才没有形成灾难性后果。日本陆军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的装备离机械化差距甚远,而日军与美军之间又以海战和岛屿争夺为主,或者在东南亚丛林地带交战,机械化重型装备的发挥余地都很有限。

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领教了苏军机械化装备优势之后,日军狡猾地选择“南进”战略说明他们也知道自己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扭转。后来苏军出兵东北对关东军的作战势如破竹,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章图片6

图示:1939年诺门坎事件中,疲惫的日本炮兵正在进行休整,苏军的大纵深装甲突击和空地协同打击令日军疲于应付,日军最终付出了重大人员伤亡后不得不撒退了事。

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出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炮,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155毫米及以上口径的火炮7803门,其中还有不少是自行火炮。这一时期日本生产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美国生产相同口径的自行火炮和榴弹炮为27082门,还有116114门坦克炮。1941~1942年,坦克生产在日本被列入A级(即最优先级)任务,但生产的轻型和中型坦克分别也只有1024辆和1065辆,而美国分别为4052辆和24997辆。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同其他国家相比都只能算轻型坦克。日本有12家工厂可以生产坦克,但1942年日本决定缩减坦克产量,将8家工厂转产牵引车、军舰发动机和飞机部件。坦克和战车的生产分别在1943年和1944年降到了D级。

文章图片7

其实,美国巨大的地面重装备产量主要用于欧洲战区或援助盟国,并不是为对付日军准备的。尽管如此,日军在地面战场的劣势已很明显。生产上这一仗就注定了它必败的命运。

1942:杯水车薪

1941年12月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中共有51个师团和59个独立旅团,以每个独立旅团相当于半个师团计,战争初期日本陆军的装备是充足的,武器弹药的生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当。问题在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其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变化。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战斗序列却已达171个师团和4个防空师团。

文章图片8

日军规模的扩充也有类似的规律。1941~1942年,扣除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日本陆军只从210万人增加到240万人。1942年一年日本陆军新建了10个师团,包括在中国东北的3个坦克师团、1个步兵师团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6个步兵师团。这些师团都是在已有的独立混成旅团或步兵团的基础上扩编的,原有的独立混成旅团通常编有5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加起来一共相当于5个师团,因此实际新增兵力只有5个师团。

战斗减员的问题也必须考虑。1942年初在菲律宾作战的第16师团和第65旅团伤亡惨重,第2师团、第38师团和第35旅团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在其残部的基础上重建了两个师团,1942年底另外两个师团攻打莫尔兹比港时伤亡惨重,最后4个月共损失相当于3个师团的兵力。这样,日军1942年动员10个师团,实际上只相当于增加了1~2个师团的兵力。与同一时期苏德战场的大量人员伤亡相比,日军损失的3个师团不算什么,但由于日军在太平洋地区和东亚的兵力部署十分分散在某些特定地区已经丧失了发动进攻的能力,加上海上运输手段不足,也无法为太平洋某些岛屿上损失的部队补充兵力。

按西方的标准,日本新建的10个师团不能算满员,在中国东北的步兵师团只有步兵炮而没有野战炮,在中国其他地区的6个师团连炮兵团也没有。这些师团也都没有西方军队的一些支援分队。可见,日本已经无力生产足够多的火炮,特别是重炮。

从地区分布上看,战争之初日军对马来亚、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印尼)的攻势中,陆军一般都会出动3个师团的规模,但1942年日军新动员的部队集中部署在中国(包括伪满)。这清楚地表明了日本陆海军关注重点的差异,海军的精力主要放在太平洋地区,陆军则将大量兵力和注意力投入中国战场。

1943:捉襟见肘

1943年日本陆军员额从240万人上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1942年底的415万人增加到1943年底的889万人,分别增加70万人和474万人。瓜岛和新几内亚之战后,日军进攻的野心逐渐消退,只是战场远离本土,国内还不至于提心吊胆。

文章图片9

图示:二战期间美国媒体的一幅漫画:美国总统罗斯福用麦克阿瑟的棋子采用跳岛战术,逐步将死了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手里的天皇。

这一年日本陆军新编12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中国5个,本土6个(包括第1近卫师团)。所有部队都是在原有独立部队基础上扩编的,如第43师团由第63独立步兵师团补充第3新兵教导师团一部组成,第30、31师团由6个四四制师团中各抽调1个步兵团组成,第62师团则由2个1938年起就参加侵华的独立混成旅团合并而成没有炮兵团。显然这样的扩编就是数字游戏,并没有真正增加多少兵力。

1943年日本陆军还组建了1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4个两栖旅团,大多驻守中国、苏门答腊、爪哇,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地。这些部队对后勤补给和火力支援的要求不高,只装备适量轻武器和轻型加农炮,有些甚至没有通讯部队、运输部队和野战炮兵。日军还扩编了一些旅团,如由第21师团一部和第6野战补充部队组建了在泰国的第29独立混成旅团,由第10独立近卫团的5个步兵营组建了在菲律宾的第10独立混成旅团。

日本本土和殖民地一年内能生产可以装备24个师团的武器,同时要消耗相当于11个师团的武器,包括战场损毁、海运损耗、保养保管和使用不当、丢弃和被盗。因此整体上1943年新编部队的装备尚能基本满足,但在重武器方面已捉襟见肘。

文章图片10

1942年日军野战炮开始短缺,1943年更加每况愈下。在中国新建的5个师团有4个没有野战炮团,剩下1个也只有伞兵型火炮。日本本土组建的7个师团中,第61师团在被派往中国时也没有炮兵团。1943年日本只生产了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90门,比1942年还少了40门。105毫米炮产量从1942年的240门降至1943年的110门。师属炮兵的主力75毫米炮的产量从1942年的2130门下降到1541门,降幅达28%。这样的产量根本无法弥补战争消耗,为此不得不动用有限的战前库存。

文章图片11

日军九零式75毫米野炮

反坦克炮本来就不是日军的强项。这一弱点在1939年同苏联作战时已经暴露。部队要求大力加强反坦克炮,1941年军械部门也研制出了新型47毫米反坦克炮,但数量非常有限,即使一些正规师团也只能以37毫米炮迎战。该炮根本无法击穿美军的“谢尔曼”坦克。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图示:日军装备的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上图)无法对盟军坦克造成威胁,而新研制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下图)因服役时间太晚,也未发挥太多作用。

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卡车和轿车产量的顶峰是1941年的47901辆,到1943年美国汽车产量达到621502辆。日军同年交付卡车1.4万辆,而损失却达1.6万辆。装备最好的师团编有一个两营制运输团,其中一个营有100~150辆汽车,另一个营有8个驮运连共2400匹马。在中国的步兵师团一般只有一个汽车连32辆车。1943年美国一个步兵师已有2000多辆汽车,只是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体现不出优势而已。

文章图片14

日军在工程方面也差强人意。战前日本民用工程领域并未机械化,只有少量碎石机、水泥搅拌机、电锯和钻井设备,而推土机、挖掘机等土建设备非常短缺,施工的主力仍是锄头、铁铲和马匹。这个弱点日本完全依靠残酷奴役别国劳工来弥补。

文章图片15

1944:疯狂末日

1944年日本陆军新征兵员100多万人,总员额达到410万人。新组建的30个师团有11个在本土,其余的派往朝鲜、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亚、中国东北和中国华北。虽然仍以原有部队扩编,但这一年至少完全新组建了39个独立混成旅团、16个独立混成团、14个独立步兵旅团和7个野战预备队(相当于团)。

由于无法为师团级部队配备足够的炮兵、通讯兵、工程兵、车辆和后勤补给,日军选择了组建众多轻装备的独立旅团和团级部队的办法。中国关内的14个独立步兵旅团、中国东北的16个独立混成团和太平洋地区的5个独立近卫团都只有轻武器。同样,新建师团中,中国关内的4个师团、菲律宾的4个师团、中国东北的4个师团,朝鲜的1个师团和中国台湾的1个师团都没有炮兵团,在日本本土的2个师团、在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各1个师团也只有轻型山炮。

由于日本本土不断遭到轰炸,舰艇和飞机生产面临强大的压力,日本陆军武器供应的困难在1944年更加突出。年初日本陆军拥有123个师团的武器装备,当年生产了22个师团的装备,却损失了36个师团的装备,到年底只有109个师团的装备。幸而损失的师团中有些是全军覆没,不再需要补充装备了,因此1944年的扩编并未增加多少火力。

文章图片16

日军大口径高射炮数量的不足和防空部队缺乏雷达是导致日军防空作战的失利的重要原因

1944年日本山炮产量从1943年的300门下降到120门,90式75毫米牵引式野战炮产量也从1942年的250门降到1943年底的50门,1944年完全停产。由于不属优先装备,加上钢材严重不足,1944年105毫米及以上口径的火炮甚至连生产计划都未拟定。轻型火炮的产量也严重下降,70毫米以下火炮的产量从1943年的2510门下降到1280门,88式75毫米高炮产量从1943年的1053门降到500门,只有120毫米高炮产量从21门上升到96门,80毫米高炮产量稳定在400门,这也是本土防空形势逼人的结果。唯一的例外是,榴弹炮和重型掷弹筒的产量从1943年的704门上升到1053门。

文章图片17

担任防空监视哨的日本川峙市妇女挺身队成员。她们时刻了望天空,以防范盟军战机的空袭。

1944年日本生产汽车1.1万辆,比上一年下降21%,损耗却上升25%,达2万辆,新造速度还赶不上损坏的速度,这与美国同年高达596963辆的产量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1945:最后挣扎

1945年日本在盟军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下,经济趋于崩溃,食品和原材料严重短缺,主要精力不得不放在守卫本土上,试图给美军造成足够多的伤亡,来获得通过谈判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在设想的本土战役中,日军将九州作为最有可能的决战战场,押下巨大的赌注。1944年10月日军制定的本土防御计划估计需要新动员40个师团的兵力,但显然在训练、技术保障和武器弹药方面已毫无保障。

文章图片18

进入1945年日本已把87%的成年人口投入到与战争有关的工业中其中,近一半人为预备役。最初日军提出征召所有17岁以上、身体健康的人入伍,但这意味着加速经济的崩溃,经过艰难的平衡,最后征召了140多万人,使陆军扩大到550万人,1945年8月海军也达到169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步兵参加海岸防御的。

1945年4月为了建立大规模本土防御部队的指挥框架,日陆军的第二次动员计划中组建了2个陆军集团军军部、1个航空兵集团军和9个陆军军部,但大多徒有虚名,军官短缺极其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军在武士道精神刺激下,前沿指挥官以随下属一同战死为荣,被消灭的部队中有经验的指挥官也不能幸存。

美军虽然也有大量伤亡,但总能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日本以新兵教导师为核心组建了18个岸防师团,其中16个部署在本土,2个部署在朝鲜。这些部队只能是海岸线上的自杀式屏障,只有轻武器,只在团一级编有少量火炮,因不需要机动,汽车更是少得可怜。其中部署到朝鲜的第150和160岸防师团分别是在第20和30新兵教导师基础上组建的,还全面动员了在朝鲜的退伍老兵,并征召了许多朝鲜人,但所需装备只能满足1/4。

文章图片19

由于本土战场比太平洋岛屿大得多,加上所有生产能力和残存装备将毕其功于一役,日本陆军开始集中重装备。新组建部队的核心是8个机械化步兵师团,士兵大多比较年轻,多为现役军人,配备了大炮和相对充足的技术兵种,47毫米反坦克炮有所增加,但这批部队同样没有作战经验,接受训练的时间仅4~6个星期。

1944年日本生产了294辆中型坦克、48辆轻型坦克和385辆装甲车,1945年产量分别跌至89辆、5辆和126辆,但陆军还是集中本土残存的全部装甲力量,组建了6个独立坦克旅团和5个坦克团。

1945年5~6月日军实施了第三次动员计划。这次动员几乎抽干了全国的后备力量,新增9个岸防师团和7个机动师团,后来又增加1个岸防师团和1个机械化师团,并在朝鲜新组建1个师团,另外还组建了2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5个独立混成团。这样仓促动员出来的兵员要么训练不足,要年龄过大,司令部和参谋人员更加奇缺,即使与前两个月组建的部队相比,也属乌合之众。

文章图片20

在刨尽家底的疯狂扩军中,日军陆军的炮兵看上去比前两年更不像样。1944和1945年生产的全部107毫米自行火炮组成了10个自行火炮营每营2~3个连,每连只有4门炮;1944年生产的500门和1945年生产的191门120毫米迫击炮也组成了一些迫击炮营;另外还组建了3个独立野战炮团、4个野战炮营、9个独立山炮团、5个野战重炮团、3个独立迫击炮营和4个独立重炮营。这些火炮主要来自1944年的产量和库存。本土防御需要的大口径野战炮仍然少得可怜,1945年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只生产了42门,105毫米以下生产了204门,70毫米以下产量为182门,倒是150毫米火炮生产线回光返照地开工,还勉强推出了18门炮。

虚幻的实力

到1945年8月末日到来之前,虽然日本只新生产了11个师团的装备,但陆军在本土还有58个可机动作战的师团,另有至少相当于15个师团的兵力可完成其他任务,有供40个师团使用的武器和30个师团使用的弹药。

然而,这些编制并不等于战斗力。光是在封锁和空袭下将3个动员计划中征召的兵员集中起来就不容易,更不用说及时送到前线。为这些部队配备合格的军官和士官更是空想,实弹射击训练基本上就没有,连最简单的个人必需品都非常短缺,钢盔只发给前线部队,每两人才有一个饭盒和餐具。唯一可观的是马匹,毕竟日本畜牧业的生产状态比制造业好上百倍。日军1944年马匹达58万匹,1945年几乎翻了一番,达111.5万匹。

文章图片21

弹药的情况也很槽糕。本来打算为本土的每个师团至少准备一个基数的弹药,但到第三次动员时,由于新组建部队太多,这个目标调低了一半。步枪和轻机枪弹药只能维持10天的战斗。驻守弹药库的部队私下甚至打算使用库存弹药,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些库存能运到前线。

日军指挥部要求各级地方在6月底之前部分完成后方补给的准备,10月底要全部完成,但随着部队的扩编,食品越来越短缺。1941年每名士兵的日定额中还有900克大米,到1945年春就减少到400克。4月份进行军事训练还有26.3天的食品定额,而在8月份,就只剩18.8天了。军官、士兵以及市民对食品定额的减少怨声载道。

文章图片22

图示:随着部队扩编和盟军轰炸的影响,食品变得越来越短缺。军官、士兵以及市民对食品定额的减少怨声载道。图为饥饿的日本妇女和她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的饭团可能是她们几天仅有的粮食。

军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太平洋战争这场消耗战中盟国无疑在综合实力方面占据了绝对上风,而日本的战争潜力与其野心相比实在太可怜。战火虽然燃遍了从印度到夏威夷的广大地区,但它的最终结果早就在日本的工厂里决定了。

文章图片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