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8年湖北女教师生下脑瘫儿,惨遭丈夫抛弃,17年儿子成哈佛硕士

 靠岸1 2023-03-06 发布于云南

2019年8月,辽宁的一档综艺节目,来了一位哈佛高材生的妈妈,她的儿子此前已经取得了我国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曝光儿子真实身世,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而这位妈妈是湖北一所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因为身体不好,上大学的时候还经常被同学们戏称为“林妹妹”。她生下孩子后,丈夫就离开了,当主持人问起男主人公,表情失落又平静。

她中肯的回答道:“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我当时是非常坚定的留下这个孩子。但是他爸爸呢,就比较理智,他就愿意放弃,他当时就说了一句’你要是不放弃,将来你管’,所以他就自动退出了。”

那这位“哈佛学霸”的父亲为什么要抛妻弃子离开呢呢?这还要从儿子惊人的身世说起。

痛苦的争执

1988年,湖北一家医院换班的时候,一个孕妇已经开始生产,她世痛苦的在病床上躺了很久,终于等来了医生。

不一会,孩子呱呱坠地,却没有任何声响,医生检查完后,惋惜地告诉他们:“因为宫内窒息,孩子是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

孕妇眼前一黑,感觉天好像塌下来了,孩子的父亲比较理智,他选择了放弃,只需要拔掉输氧管,几分钟就可以解决。

就在医生动手前,孕妇忽然坚定的告诉医生,她要留下这个孩子,丈夫在一边看着她,好像在看一个疯子。

他心里想,这个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无法自理,留下他就意味着可能要照顾他一辈子,现在自己和妻子还年轻,完全没有必要赌上一切留下他。

丈夫对一意孤行的妻子放狠话:“你要养,就自己养!我反正管不了。”但孩子的母亲依旧坚定的选择了留下他。

医生得到孕妇肯定的回答后,开始尽全力抢救孩子,但孩子出生就没有声音,要救回来谈何容易。孩子的母亲醒来后就每天守在一旁祈祷,希望他能张口出个声,希望他在世界留个声音。

可惜的是,他一直像只小猫一样脆弱地躺在被子里,没有任何动作,也发不出任何声音,随时都有可能死去。医生已经接连发了5张病危通知书,可母亲依旧没有放弃。

煎熬的等待

这个一直等在孩子旁边的母亲叫做邹翃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她坚定的身影在此时散发出了神圣的光辉。

她在病床前等了3天,孩子依旧没有任何动静,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可看着儿子稚嫩的脸颊,她又再次鼓起勇气。

就这样,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孩子终于发出第一声啼哭,邹翃燕没忍住哭了出来,这一刻,她觉得之前的一切煎熬和等待都值得。

孩子挺过来了,邹翃燕为他取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heng”一声),来自《诗经·伐木》里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就是伐木的声音,她希望儿子至少能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和痕迹,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诚挚的祝愿。

虽然孩子活下来了,但大脑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以后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智力障碍,一种是运动神经受损,最后一种是前两种都有。

如果孩子以后有智力障碍,就意味着他以后的生活都可能无法自理,也没有办法娶妻生子,也就是说邹翃燕要照顾他一辈子。

邹翃燕愿意照顾他一辈子,没有任何怨言,但在她老去之后呢?邹翃燕无法想象如果儿子有智力障碍失去自己后的生活。

而如果是运动神经受损,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没有办法像普通人一样跑跳和正常运动、生活。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邹翃燕需要在孩子幼年的生活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训练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要他能学会最基本的动作,以后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最后一种就是运动神经受损的同时,还有智力障碍,这是最坏的情况,也是邹翃燕最不希望孩子出现的情况。

但现在他还小,无法确定会是哪一种情况,只能耐心等待孩子再大一点。邹翃燕觉得,等待宣判的那个时候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砍下来。

随着丁丁一天天长大,他的行为也越来越与众不同,其它孩子三个月已经能手舞足蹈的对着长辈叫喊了,他连最基本的挪动一下都显得吃力。

吃力的成长

而等他长大一点,脑袋还抬不起来,邹翃燕就指着墙上的气球,告诉他这是红色、这是绿色、这是蓝色......有一天,她心血来潮指着一个红色的气球问孩子:“豆豆,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孩子小名叫豆豆)

丁丁的头和身体动不了,但他的眼睛居然放在红色气球上,邹翃燕开心坏了,她知道这也许是意外,但就算如此她也高兴。

之后,邹翃燕带着孩子认颜色,结果她发现孩子每次都能认对,心里认定孩子智力正常,这也意味着他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和生活的机会。

孩子再长大一点,邹翃燕就带他去做了智力测试,测试的结果没有让她失望,丁丁是智力是正常的。可惜的是,他的运动神经损坏了,一岁还不会爬,两岁了手也没什么力气。

为了训练丁丁双手的抓握能力,邹翃燕开始对他进行撕纸训练。她经常将废弃的试卷带回家给丁丁训练,刚开始他拿都拿不稳,后来就能将一张卷子撕成两半了。

在母亲一天天训练下,他从一次撕一张纸到两张,再到三张、四张,抓握能力越来越强,慢慢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丁丁再长大一点的时候,邹翃燕开始教他用筷子,这对他来说是个大工程,经常弄得满身都是。有一次他发脾气将筷子丢了,说不学了,但母亲严厉的制止他。

奶奶看不下去,劝邹翃燕让他用勺子,但邹翃燕却告诉儿子:“你生活在中国,这里所有人都用筷子,如果你学不会用筷子,以后就要一次又一次的和别人解释,你是脑瘫。”

于是,丁丁又将筷子捡起来,足足用了一年时间,他才学会熟练使用。

此外,邹翃燕了解到3到6岁是孩子恢复运动机能的关键期,于是开始按时送孩子去做理疗,风雨无阻。但当时我国医疗水平没有现在发达,做理疗很痛。

尤其是一个叫做“卷皮”的步骤,要把使劲儿把皮肤提起来在放下去,越使力效果越好。这种痛苦很多大人都受不了,更不要说孩子了。

丁丁经常都是边做边哭,而且,这个理疗还不是做一次两次就可以的,每过两天就要做一次。有时候孩子受不了,跟妈妈说:“好痛,我不舒服,我不去好不好?”

但都被邹翃燕拒绝了,她对丁丁说:“不仅是你疼,妈妈也疼。”说完之后依旧每天亲自带孩子去医院。

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正碰上下雨天,自行车掉到泥土里,丁丁不小心摔倒了,她连忙去扶,然后自行车也倒了。

她磕磕绊绊带着孩子到医院的时候,母子俩满身都是泥土。医生看到他们狼狈的模样,劝道:“下雨的时候一次两次不来没关系。”

但邹翃燕坚持按时带孩子来,因为在她心里,丁丁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别说是下雨,就是天上下刀子都阻止不了她带孩子做理疗。

有一次她发烧到40多度,想起来今天还要送孩子去理疗,就硬撑着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将孩子送到医院。而且,邹翃燕带孩子去得多了,就自己学会了按摩,经常会自己给孩子按。

就这样,丁丁慢慢长大,除了运动的时候能看出来问题,其他时候和普通的小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升学的时候,他还参加了军训,本来是可以不参加的,但母亲却要求他参与。母亲认为,只有这样,他以后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才能独自面对流言蜚语。

一次偶然的机会,丁丁问妈妈:“我以后考什么大学?”

邹翃燕开玩笑地说道:“北大或者哈佛吧!”

这本来是一句戏言,但邹翃燕看着儿子优秀的样子,她想着,也许可以拼一把。从那以后,她对儿子的学习要求更严格了。

但北大是我国顶尖的学府,每次高考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们能成功考上北京大学吗?

“异想天开”的目标

学校的老师曾要求家长每天出几道题目给孩子练习,练完了家长再自行批改。邹翃燕将出题的任务也交给丁丁,让他自己出题自己做,不论丁丁最后做得怎样,她都会给孩子打一百分。

有一次,班主任检查的时候,发现孩子做错了两道题,丁丁气坏了,他认为妈妈没有认真看自己写的作业。找妈妈对峙的时候,邹翃燕却反问他:“你自己出的题还会做错吗?而且,不论你做错几道题,在妈妈眼里你都是最优秀的。”

丁丁听了这话心里开始反思自己,也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学习更认真了,有时候觉得累了,就问妈妈:“我非考北大不可吗?”

邹翃燕听了这话带着孩子到东湖边的一坐楼房,他们先是爬到10楼,然后邹翃燕问孩子:“儿子你看到湖了吗?”孩子说:“没有。”

爬到15楼的时候又问:“你看到湖了吗?”孩子回答:“看到一点点。”

爬到20楼的时候再问:“你看到了湖了吗?”丁丁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的水域,那就是东湖了。

看完东湖后,邹翃燕才对丁丁说:“你看,我们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只有走得高,你的视野才开阔,你的胸怀才宽广,你的格局才大。”

丁丁也坚定了上北大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丁丁以660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在北大,他第一次离开母亲独自生活,本来可以不参加军训的,但他依旧选择了和同学们一起军训。

军训的第一天,他就因为肢体不协调出了洋相,引来同学们嘲笑。但教官并没有惩罚他,而是惩罚了所有嘲笑他的人。

丁丁在大学的成绩非常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励,而且,学校所有体育测试他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

获得北大学士学位后,他并没有停止学业,而是继续深造,获得了北大的硕士学位之后他才开始工作。

他在一家国际知名游戏公司的法务部工作了一年,一次和母亲谈话的时候忽然想起来,母亲曾经说过,她想要当哈佛学子的家长。

于是,他果断向哈佛进击,于2016年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仅一年时间,他就获得了哈佛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

他还参加了美国司法考试,在他考试时,邹翃燕特意去美国看他,母子俩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丁丁问母亲:“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和我一起走在查尔斯河畔看柳树?”

邹翃燕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有这一天。”

现在她才真正感受到,她们母子俩熬出来了。在丁丁出生10年后,丈夫就彻底离她而去,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有熬出头的一天。

现在,丁丁已经哈佛毕业了,邹翃燕也成了所有家长羡慕的对象,大家都知道她愣是将被诊断为脑瘫的儿子教成了北大、哈佛的高材生,这样的坚韧与毅力让人钦佩。那如果是我们,要怎能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每一步都是血印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像邹翃燕,大家都看到了她光彩的后半生,却不知道她艰难的前半生。在孩子长大之前,她往前走的每一步路都会留下一个染着鲜血的脚印。

结婚前她是同学口中的“林妹妹”,身体孱弱,所有她喜欢的游戏、运动都不能像别人一样尽情的玩。

结婚后,又因为体弱迟迟没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过了好几年,好不容易盼到的孩子却因为宫内窒息变成脑瘫。

因为舍不得孩子,丈夫离开了,她和孩子只能独自生活,被迫一个人扛起家的重担。她高烧40度还要送孩子去做理疗的时候,她冒着暴风雨,裹挟满身泥浆带孩子去医院的时候,她的无助和痛苦没有人能体会。

让孩子理疗,医生也从来没有承诺过孩子会恢复到哪种程度,只一句:“总比不治疗要好。”她就风雨无阻,排除万难按时带孩子去医院。

那时候,她只是一个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一个月工资只有100多块钱,5块一次的理疗一周就要做3次。即便如此,她都从来没有放弃。

她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句话她用行动去实践了。同样,照顾孩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她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就算最难的时候也没有冲孩子发脾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

其次,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当孩子学不会筷子发脾气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说学不会就用勺子的时候,她坚持了一年,让孩子学会了自己使用筷子。

在孩子因为理疗的痛苦不想去医院的时候,无论丁丁怎么撒娇,自己如何心痛,始终坚持按时送他到医院,一步不曾退让。

丁丁年纪小,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律能力也不强,是邹翃燕使用了自己“严母”的身份,让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当然,她也不是一昧的严厉,在丁丁长大,能进行自我约束,有独立意识之后,她的角色就转变了,她在丁丁面前,不再是一个“严母”,而是一个关系对等的“朋友”。

她不再安排丁丁的一切,而是慢慢让他自己做决定,以一个平等的态度帮他解决遇到的事情。例如,让他自己出题自己做,丁丁问她问题的时候会说:“我是个文盲,我什么也不懂。”

而且,因为情况特殊,丁丁注定与其他人不同,所以她让孩子参加军训,这样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不同,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

同时,她也在拼尽全力保护者孩子的自尊心。比如说丁丁做错题的时候,她会说:“不论你有没有做对题目,在我心里你都是100分。”

在她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的时候,她跑遍全湖北的培训机构,帮忙培训礼仪,自己兼职卖了5年保险,也没有将家庭的窘况压在丁丁身上,而是耐心的告诉他这样做的原因。

虽然她选择了付出一切留住丁丁,但也没盲目的将他养大,而是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问题,然后理智的想办法让他过得更好。

比如,知道3-6岁是孩子运动机制恢复的黄金时期,她就坚持带孩子治疗;担心丁丁以后的生活问题,就买了大量的保险,保证他就算以后离开自己也能更好的生活。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需要刚柔并济,在他自律能力差的时候约束他,在他应该独立的时候支持他。帮他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这也是

邹翃燕教育孩子的高明之处。

而她从林妹妹到女强人的蜕变,充分向我们展示的什么叫做“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也告诉了我们,伟大的母爱能创造奇迹。

所以,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论我们做了多不理智的选择,都可以理智的扭转乾坤。


参考资料:

环球网:把脑瘫儿子送进哈佛 《妈妈咪呀》又现母爱奇迹

中国日报网:《靓妈攻略》单亲妈妈将脑瘫儿培养成哈佛博士

辽宁卫视:从脑瘫儿到哈佛才子 单亲妈妈创造母爱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