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仁义,孔子亦讲仁义,后世孔门徒子徒孙们真搞懂了吗?未必!

 毛天哲 2023-03-06 发布于浙江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说说毛家所传“仁义”与孔学的不同

文/毛天哲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班固白虎通义称作“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
但自孔子以下,这些个儒家徒子徒孙真搞懂了吗?未必。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老子弟子文子有集师说,后世称《文子》,内皆老子语录,有“道原、…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等诸篇,谁窃取了谁,一目了然。孔子实际是窃取了老子的思想。
孔门子弟所集孔子言论称《论语》,内单说“仁、义、礼”,无合文连称。老子文(《道德经》、《文子》)多“仁义”连称,显然和儒家论仁论义分说不同。
孔伋(子思)是孔子之嫡孙,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元代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他对仁义的理解很能代表孔门后学的思想。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孟轲和孔伋的一段对话: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孟轲拜孔伋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心,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孟子对孔伋的说教倒并不以为然。孟子去拜见梁惠王,刚一见面,梁惠王就问孟子能给魏国带来什么财利,孟子毫不客气,质问梁惠王为什么一来就将财利放在第一位呢?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国家只要心存仁义就足够了。
后世司马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这司马光也是,越解释越离谱!子思、孟子,二人理念截然不同,焉可认为一致乎?若孔伋言利为仁义的本意,那就具备普世价值,怎么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呢?《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说孔子极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可见孔孟思想倒是一致的,孔伋就等而下之了。
老子曰: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信哉此言。
周易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周易乃是文王父子秘传之大宝,本名“中”。清华简保训篇说的就是文王传大宝“中”于武王之事,说明“中”变称“易”始自文王之子(或武王,或周公,或季载)。《文言》是文王传教之言,“子曰”乃是周公或季载(毛叔郑)受文王之教,自我研易之心得,系之父言之后,此谓系辞。过去,易之《文言》《系辞》多以为是孔子作,谬也。
“安大简”《仲尼曰》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可见今本《论语》“子曰”为后人整齐之。况且孔子若作周易系辞,焉能自名“子曰”?故可知,周易之“子曰”决非孔子言。
有人或以周易“子曰”也系后人整齐之,来翼护旧说。可惜的是,前面提到的孔子嫡孙孔伋说的话,显然不支持《文言》为孔子作。另外,体察周易中“仁义”之说,与孔子对“仁义”的理解差别甚大,完全可以否定《易传》出自孔子之手。
考察传世经典文献,仁字,殷商之前绝无,盖是周初所造字,不是文王造,就是周公、季载(毛叔郑)所为。且这仁字乃是依“元”而造。康熙字典说: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许慎《说文》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又说“古文仁从千心,或从尸二。”这就有点意思了,武王克商后,毛叔郑(季载)被命作周室大祭司,经常扮演文王尸的角色。周易乾卦《文言》中“仁”显然是表示“善之长”的新造字。“仁人”同音,则“仁”就是大善之人。古人有究极思维,凡言大、长,皆指“至极”。
《孟子》《中庸》皆以为,仁者,人也。金文仁,从尸二。二是天地之意符,尸独立天地间,显然仁并不指普通的人。在祭祀活动中,“尸”是指扮演的死者或“鬼神”的活人。远古皆行幼子继承制,故一般是幼子或幼子长孙扮尸。凡“尸”皆是尊位,代表神灵。武王伐纣,载尸而行,这个“尸”或就是文王幼子毛叔郑(季载)所扮。
我认为,这个仁字大概率是毛叔郑(季载)所造。周武王病重谋传大位时,就对叔旦说过,“予近怀于朕室,汝眔幼子,大有知。”意思是说,同母弟中就叔旦和季载(文王幼子)有大智慧。且告周公曰:“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意思是要兄弟相及。季载智慧不亚于周公,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幼子比兄长聪明的比比皆是。过去哲就考证了“毛、釐”等字皆是毛叔郑新造,所以这个仁字也是他造的,我一点也不惊讶。
只是这个“仁”字,并不是儒家认为的“人也”,乃是道家常说及的“至人”在周易中,就是指“大人”。《易传》自有解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乾卦《文言》)可以说,仁者,指天地间极至之人。
周易中,说仁处并不多,说义处倒是挺多的。义在甲骨文中有了,繁体字乃是“義”,从我羊。《说文》释義,己之威儀也。己,身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义之本训为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认为,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鄭司農注周禮肆師。古者書儀但爲義。今時所謂義爲誼。是謂義爲古文威儀字。誼爲古文仁義字。故許各仍古訓。而訓儀爲度。凡儀象、儀匹、引申於此。非威儀字也。
哲以为,古者既然儀義混用,说明二者差别不大。所谓“威儀”,绝不仅是表象的威,还有内在的威。甲骨文無儀字,以義通儀。可见字书所释皆是其用,而非其本,故须从造字构想中去剖析本义。

義(义) 字形演变
義,从羊我。我,从禾戈。禾,木也。戈,金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意谓生死由我,战和由我。羊,是祭祀首善物,亦是常物。古字「犧牲」即嵌入了「羊」字,说明羊很早就被当做祭品。左传记诸侯每逢月朔,则以特羊告庙。太牢用牛﹑羊﹑豕,少牢用羊﹑豕,都离不开羊。杜预注:「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美善二字皆与羊有关,羊献以祭,神灵欢喜,尽善尽美,既正且宜。我持羊献祭,正适宜也。故義本义为宜。
周易中其实对“仁”“义”是有自我解释的。《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财通裁,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位即中也,得中即得位。“禁民为非曰义”,反过来说,则“导民为善”曰义。
《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解析完“仁义”二字的真义后,再来细读说卦这段辞语,突然有了顿悟:人之道曰仁与义并不在“六爻之变”中。先圣贤(毛叔郑季载)取“仁、义”二字,以代“人我”之道,本就立下仁者(大人,至人、真人,有德之人)乃是人道之最高追求,义,乃“我宜”之意。纪晓岚曾对《周易》作总评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此说盖近似,但不如老子(毛伯得)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包地,地包人,易之三才(在),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阴阳化物,迭用刚柔,是谓天地之道。《释言释言语》称「德、得也,得事宜也。」人性犹豫。古文猶,猷也。猷有得,謂德猷。詩曰:“德輶如毛”,輶,猷之讹也。《蒸民》乃美仲山甫,谓其“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左传定公四年引此诗,称“唯仁者能之”。
《蒸民》乃是吉甫送兄长仲山甫城济之诗。吉甫、仲山甫皆是毛公鼎器主毛公歆之孙,吉甫颂扬仲山父能“缵戎祖考、王躬是保。”故可知,“德猷如毛”,乃美毛公也。道失相猷,行正为德(得),德猷即道德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周易中“大人”即得道之人。人之得道曰德。则“仁”亦等同于“德”。義,亦儀也。仁義,即儀德也。“仁義道德”指人慾為大人、真人、至人,必儀型天道地道。天道为经,地法天,则地道亦是宜(义),天经地义乃为人之所法,故周易乃是教人修心之书。
圣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按理说,“仁义”两个字,应是像阴阳、刚柔一样,表示相对的两个方面,但反观“仁义”二字本义,并无相对的内涵。何以故?尧舜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仁义就是讲治人心的。人心惟危,变端万千,故须立下“仁”这一最高标准,体察道微,允执厥中。行为合乎时宜就是中,故孔子曰:“君子而时中也”(《礼记·中庸》),意谓君子随时守中。
周易中的“义”和“我”密切相关,凡义皆有我作起,此“我”即“君子”。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董子虽是针对《春秋》而言,但对“仁义”的理解和把握,倒是接近周易中“仁义”的内涵。
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又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孔子、孟子、董生等人确实摸索到了周易中“仁义”的的指向就是人之道,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周易》乃是文王父子递传修习之大宝,王室不传之秘,其中的文字、思想无不留有他们的烙印。
逸周书《谥法解》云:“仁义所在曰王,主义行德曰元。”相传《谥法解》是周公旦所制,这里的“仁义”表达和周易中的“仁义”说辞是略有区别的。“主义行德曰元”倒是很好地诠释了周易《文言》中对“元”的定义。故可十分确信地断言,引“仁、义”入周易,乃是文王幼子毛叔郑(季载)所为。他将“仁”定为君子修为的最高标准,以“义(我宜)”作为己身“主义行德”的归元(仁、道)指向,仪型道德,成君成王。后之习易者,若不明白此处关键,则不能通晓周之《易》。
小子哲以为,《易·说卦》是老子(毛伯得)作,《文言》是文王之教,《系辞》乃是幼子(毛叔郑季载)学易之辞,《诗书易》皆由作都于向地的周太师毛公函皇父最后之整理。故老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以《系辞》中亦有老子之言。老子是看出了其中的奥妙,认为“仁义”是周初添加的,替代了人道之“人我”。
仁字,在出土的《郭店楚简》均写作上身下心的结构,后世也有上千下心的写法。周易中的仁,是大人;义,则是小我。率能致群者,君;民心所往者,王;德象天地者,帝。《淮南子缪称》云:“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能合于众适者可称仁,为大众谋福利的皆是仁人君子。人有千万心,我有向仁意。
“大人”之德,“小我”之义(宜)和阴阳刚柔一样,也是两两相对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刚柔相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君子(小我)体仁足以长人(大人),此乃文王之教也;立仁与义,幼子之学也。上古圣人微言大义,真令人五体投地。
老子说,“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知贤之谓智,爱贤之谓仁,尊仁之谓义,敬贤之谓礼,乐贤之谓乐。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是要归根。文子曾问师: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孔子尊仁,孟子倡义,皆是德的一部分表象罢了。孔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确实抓住了人道之本在于“仁”,却不知人(仁)法天地,道德才是成“仁”之本,只能汲汲于宣礼教以使人向仁、趋仁、成仁,认为礼能成仁,创设了儒学。
可以说,文王太姒两个极其聪慧的儿子——周公旦和毛叔郑(季载)——是道学、儒学的祖宗。周公制礼乐,传的是礼教一路;毛公(毛叔郑季载,谥号毛懿公)习周易,传的是道学一脉;五百年后孕育出了两大圣人老子和孔子。
从老子和孔子对“仁义”的不同见解和坚持看,所谓孔子作《易传》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易传》显然是出自文王、周公、幼子季载(毛叔郑)、老子(毛伯得)之手。孔孟乃至其徒子徒孙们对“仁义”的理解和毛家所传道学之“仁义”根本不是在一个频道。
圣人取法天地,仁义道德。仁义和取法意思同,就是人心要型仪道德。
老子说“仁义道德”,意思是人以道德为规范自己的内心修养。
孔子说“仁、义、礼”,意思也类同,就是人以礼为规范自己的内心修养。
老子讲“仁义道德”,就是引导人心趋向“道德”,是人内心的自我向善。孔子提出“仁义礼”,是要求人们遵循礼的规范。二者方法不同,殊途同一,皆源自《周易》之仁义说。只是儒家的徒子徒孙们对 “仁义”没一个理解对的。
孔子之前,仁义的本义就是人的内心自我修养。
孔子之后,仁义的内涵扩大了,偏离了本义。王阳明心学,只认“仁、义、礼、智”,归结到只有一个心,实际是追思到了“仁义”的本原。但受前辈儒家所说影响,他也是将“仁、义"归结为人性的四个内涵之一,没理解出“仁义”的本义。
其实阳明心学,也是讲人心的自我修养。本质就是先孔子前的“仁义”概念,也就是尧舜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老子讲道德,孔子说周礼,最终都能归结到人心的自我修养——“仁义”。王阳明说人人可圣,佛家讲人人皆佛,都是指人要是有了“仁义之心”,皆可成圣成佛。
哎,上古圣人微言大义岂是我一篇文章能讲透的,还是以老子说的话结束本文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三年二月十七日拟稿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