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媒体

 opheliazq70 2023-03-07 发布于安徽

前几天引领我开公众号的美女同事发给我一篇关于咪蒙,2016年上升速度最快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坐拥800万粉丝的文章。阅完回复了八个字:小写怡情,大写伤神。其实,写作岂止会伤神,也会伤身、伤心、伤情,甚至伤德。今天又看见另一同事微信圈转的一篇《写作是失败者的庇护所》。不禁感慨万千,一吐心里一直想对媒体说的话。

当然,对于第一篇,我都懒得反驳某些文章里关于咪蒙重病是因为发文太多,只是咪蒙现象值得反思;至于第二篇,是其标题与内容好像并不是一回事。其一,目前全球各类重大疾病每天都在增加,原因错综复杂。仅因一点就事论事,未必有点事后诸葛之感。其二,且不说各人心中的失败者自有界定,各行各业,细细想来,不都可以成为庇护所吗?而且,文章里(如果我不是看得太草)分明讲的是写作者中鱼龙混杂。请问,哪行哪业不是如此:演员、医生、教师、官员……之所以不认同,是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媒体人过于擅长通过标签化标题吸引甚至误导更多的读者。兜售想法如同商品,有些促销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心思太多放在有名无实的吆喝,耽误别人光阴,可就是有点不地道了。何况,媒体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商人啊。

首先,作为媒体人或借媒体写作谋生之人(不太确定把职业写手纳入媒体人是否合适,但因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方式是靠写作,且因拥有庞大的粉丝读者群,所述观点能产生颇大社会影响,本文且不严谨地将他们并为一类),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社会热点,或者说得更直白,哪些更能吸引眼球,涨粉涨价,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次,商品化社会,在不得不应对已习惯于吮吸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时,适当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喜好也是情理之事。毕竟,社会需求还是硬道理啊!

可是,一想到媒体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总觉得媒体人应该dosomething more.

我之前就因为对现在的许多读物(主要是网络报刊杂志)雷同的内容和套路、空泛的表述,甚至各种错误百出感到失望和担忧。虽然说媒体人也面临着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困难,也和我们一样每天需要面对生存压力。可是,那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工作啊!而任何一份工作,从大里说,需要情怀。从小里说,至少得有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吧。

我曾经对班里几个传媒的学生说:虽然不懂你们所学各种高大上的传媒理论和写作策略,可是我希望你们将来能保持一份职业的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引领大众,提升大众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一味附和大众。

阅读习惯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就如孩子的教育。人的天性是懒惰、自我,可是后天的教育可以让人勤劳、无私。猎奇、八卦也是常人放松的最好方式,所以中外媒体无一不追逐各类名人隐私来丰富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适度调剂也未尝不可,但是,当漫天的文章都把焦点更多瞄准钱、权、颜的时候,便会让人感觉到一种越来越大的无边黑洞,在将我们带入一个万丈深渊的泥潭。无力挣扎,也不想挣扎。

再回到咪蒙现象,她的天文粉丝数多半是她永远追逐“热点、金钱、性、暴力”,而《写作是失败者的庇护所》如果将题目改作《写作可以是失败者的庇护所》,是否要更妥帖?当然,那样的话,至少我就不会点开,因为这个道理似乎无需赘述。可是,因为那个标题,我点开了,结果发现,其实……(这儿先抱抱那些此文作者的忠实粉们,知道你们一定想用面条把我吊死,可是我只想借此文举个例子,君子和而不同,希望我们友谊依然长存常青)。

其实标题本身无非对错,关键是要名副其实。当然,一不小心,整了个标新立异的,而又苦于无法驾驭也是常事。可是,作为职业写作者,应该多少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为了点击量背后的商业利益明知故犯。

《战狼II》不好看,真的不好看,无论音乐、剧情、表演,除了片尾那屏幕上打出的几行字,说真的,我居然鼻子一酸(当然,以上都只代表我个人观后感)。我是在网上看的,基本只花了十几分钟看完,几乎都是有女主角的几幕。但我也怪不得吴京,因为人家片名清楚着呢,“战”、“狼”俩字皆可预测到血腥和残酷,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是,这几十亿背后的推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由此,联想到学术的造假与虚浮,一句话的观点硬要整成一段文,一段文的思想硬要整成一篇文章,几点新意,硬要整出一本书来。累不累啊?也可以说生活不易,谋生太累。可是,把精力都耗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硬zuo之路上,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英语里有一句话,叫Call aspade a spade.意为实事求是。不要无病呻吟,只想流量。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深入生活,勤于思考,相信那些不缺写作技巧和文采的媒体人们能够挖掘出更多更深的素材,拓展更高更广的视野,引领着芸芸众生奔向追逐真善美的多元精神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