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广率113万大军出征,高句丽:我们投降,35万兵力全军覆没

 粤海画苑 2023-03-07 发布于广东

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北巡,到东突厥启民可汗帐中时,竟意外见到了高句丽的使臣。

文章图片1

一、嚣张的高句丽国王

杨广若有所思的看了眼高句丽使臣,启民可汗立马如实汇报了高句丽想要拉拢的不臣之心。

杨广听后,立马让使臣给国王高元带话:

“回去跟你们国王说,让他赶快来朝见我大隋天子,不然我就带着启民可汗一块去灭了他!”

使者回去后,将杨广的话一字不差传达给高元。

然而,没想到的是,高元非但没去见杨广,反而开始整军备战。

高傲如隋炀帝,他见高元竟敢如此无视自己,便决心讨伐高句丽,更何况高句丽本就属于中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周武王伐纣后,商王帝辛的叔父箕子,率众东走建国(高句丽所辖区域),臣服于周朝。

随着朝代更迭,西晋末年五胡入侵,致使这块地方脱离了中原。

杨广继位后,东突厥虽已臣服但对大隋仍有威胁,这高句丽竟意图拉拢,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至此,杨广觉得高句丽非讨不可。

于是,杨广吸取隋文帝杨坚当年仓促起兵战败的经验教训,开始筹谋。

文章图片2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隋朝的西京大兴(西安)、东都洛阳皆偏西,而高句丽远在东北,若打起来粮草补给可是大问题。

杨广想了个办法,在河北诸郡征讨了100多万人,从洛阳开挖永济渠,一直往北挖到了涿郡(北京)。

永济渠一开,他就可以把兵员、粮草等补给运到涿郡。

然而,南北水路通了,陆路可还没通呢!

于是,杨广又开始打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一打丝绸之路就通了。

就这样永济渠修了1年,收拾西突厥和吐谷浑用了2年,一晃3年过去了,高句丽还是那副德行,杨广开始加紧准备。

二、不打不行

607年,杨广下诏,征调民夫,一个月内造300艘大船,必须完成。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民夫们只能昼夜不歇地泡在水里加班, 很多人因此腰部以下都生了蛆,到完工时,差不40%的人因此丧了命。

就这样运河陆路都通了,船也造好了,就差兵力和补给了。

《资治通鉴》记载:

隋炀帝将整个大隋的兵士,都集结到涿郡,然后征调了1万划船的水手,3万拉弓的弩手,3万使丈八蛇矛的长枪手。

有了兵力后,杨广又下令让南方诸多百姓造了500万两战车送到河北,把几大仓粮食等物资运到涿郡。

至此,万事具备,612年,杨广亲率113万多人开赴高句丽。

然而,不管什么年代,讨伐总要师出有名。

可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隋炀帝不仅宣布要征讨有罪的高句丽王室抚慰百姓,还宣布了很多不该宣布的。

文章图片3

我们都知道人命关天的讨伐,人员部署、讨伐路线等等,向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可杨广却将200万大军要兵分两路,每路12支队伍,每支队伍什么路线全给宣布了。

真是气死人不偿命,但更气的还在后面。

常言道兵贵神速,可杨广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每天只派一只队伍出发,一个队伍和一个队伍要隔40里,这113万人光出发就用了40天。

这样一来,打头的队伍和扫尾的队伍就隔了一1600多里。

换句话说,打头的队伍就是死光了,扫尾的队伍也不知道呀。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问九仙月,隋炀帝这真是去打仗吗?

是,也不是。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想每一个读了前篇,隋炀帝不遗余力备战的过程,就会坚定地认为,他真是去打仗的。

然而,若知晓了这浩浩荡荡113万大军里的四类闲杂人员,大抵就不会这么想了。

原来,除了将领、兵士、补给人员,隋炀帝还带着:琴、萧、笛子等一众乐手;很多的和尚道士、后妃宫女、外国使节等等。

他以为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小国,这浩浩荡荡113万多的队伍一出现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防着将领们贪功冒进、静等着对方投降就好了。

也正因此,他给24支队伍不设统帅,有事直接报告他这个御驾亲征的皇帝,这样一来也就没人敢冒进了。

不仅如此,杨广还在每支队伍中设了个招降慰抚使,与将领平级,但若队伍中将领不接受敌方投降,这个受降使者就可以压制将领。

所谓将熊熊一窝,隋炀帝这么个作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见鬼了。

文章图片4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问九仙月,杨广这么个水平御驾亲征,难道满朝文武没人劝说吗?

当然有了。

出征前,曾是太史令的庾质就劝隋炀帝:

“高句丽是个小国,都没咱一个郡大,您要是亲征败了,恐怕伤及面子,不如让将领们去打,没您在心理也没负担,也会多一分胜算。”

然而,隋炀帝压根儿不听。他就这样信心满满带着113万多队伍向高句丽开拔了。

四、终究是轻敌了

2个多月后,隋炀帝的队伍到达辽河西边,高句丽的兵士不但没有投降的意思,反而等着开打。

可若要打,隋军得先架桥过河。

于是隋炀帝命工程师宇文恺架桥、左屯卫将军麦铁杖当前锋渡河,两人纷纷领命。

然而,没想到的是,等桥搭好,麦铁杖带着队伍冲到一半,发现宇文恺搭的桥够不到岸上。

但此时往回冲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硬着头皮跳水。

站在岸上的高句丽兵士,意外占得先机,痛下狠手,大将军麦铁杖因此战死。

直到那一刻隋炀帝才幡然醒悟,是自己轻敌了。

好在隋军人才济济,另一个工程师何稠很快另外修建了浮桥,隋军这才顺利渡河围困辽东城。

文章图片5

可到了辽东城,杨广又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的一番操作惊呆了高句丽兵士。

原来一进城,他就让何稠在辽东城对面建起了六合城,这何稠也不负期望,一晚上就建好了。

其实,隋炀帝是想以实力吓唬吓唬高句丽,却没想到辽东城的高句丽士兵早上起来,看到这突然冒出来的六合城惊讶一番后,照样守城。

隋炀帝希望再次落空,只能下令进攻。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竟同时下令,一旦对方有点投降的意思,就不能进攻了。

隋军将士因此变得束手束脚,但高句丽却看明白了隋炀帝的意思,玩起心眼,每回眼见要败,立马佯装投降。

于是,隋军将士们就去奏请杨广,等请示回来,高句丽就翻脸了。

辽东城就这样久攻不下。

杨广气得大骂,再不好好打,砍了你们,可将士们也憋屈,只能在心里腹诽,难道不是你瞎指挥作的吗?

不过,好在杨广还知道多线作战,除了攻辽东城,还有一部分人去攻高句丽首都平壤了。

只要攻下平壤,此次讨伐高句丽就算是胜了。

换句话说,若败了,这次讨伐获胜也就无望了。

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隋炀帝安排了40多万人攻平壤,其中来护儿领4万多水军走水路, 9路大军35万人走陆路。

先说水路,来护儿带着人马一路致胜,渡过大同江。

到平壤西边60里地时遇到了敌军,直接干掉了对方,便想一鼓作气直扑平壤。

但副帅周法尚反对,他认为应该等陆路来了一起进攻,而且陛下本就让他们接应陆路的人马。

来护儿压根儿不听,直接带着4万人就冲过去了。

文章图片6

哪知,这高句丽早就在城里设好埋伏等着他们去呢。

隋军 “不战而胜”开进平壤,立马骄傲了,高兴地乱作一团,高句丽见时机已到就杀了出来。

4万精兵开始四散逃跑,撤回到大同江时就只剩下几千人。

而陆路那9路大军,出发时每个人都背着100天的粮食和戎具等,差不多3石(1石为27市斤)。

但是负重前行真的太累了,兵士们走不动了就想扔粮食,可皇帝陛下又下了令,敢扔粮食就杀无赦。

兵士们没办法, 就趁半夜偷偷起来,挖个坑将粮食埋了,次日轻松上路,加上老将军于忠文的指挥,很容易就胜了。

然而,这种情况下打了胜仗,谁心里不慌。

就在所有人心里发慌的情况下,高句丽的宰相乙支文德突然跑来投降。

要知道出征前,隋炀帝特意交代于忠文,若高句丽国王高元或宰相乙支文德来降,立马给我拿下,却偏偏没交代刘世龙,更没交代其他主帅。

于是,就在于忠文要拿下乙支文德时,招降慰抚使刘士龙跳出来说,陛下交代了,要善待来投降的人。

这么一闹,所有人傻眼了,该听谁的?

六、35万大军败给了一句话

就在于忠文与刘世龙意见不一时,其他8路大军的主帅对此事意见也不一,不少人觉得不好违抗皇帝诏令。

于忠文没办法,纠结半天只好又放了乙支文德。

可刚放走他就后悔了,立马派人去追,可乙支文德早跑远了。

大好的机会白白放走了,粮食也快没了,所有人开始犯愁。

这时候杨广的宠臣宇文述提出,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撤军。

文章图片7

老将军于忠文一听就怼,您领着那么多人来打高句丽,结果自己主动撤退,拿什么脸回去见陛下,你们早听我的哪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话一出,其他主帅也再说什么了。

就这样35万大军,饿着肚子跨过鸭绿江,挺进平壤,高句丽兵士见了就跑。

隋军因此一路畅通,在距平壤30里地处安营扎寨,按原计划水军应该早在此接应他们的,可如今却连个影子都没有。

大家又慌了,开始怨于忠文,一个劲怂恿大家冲,这下好了,又没粮食,又没援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乙支文德又来了,他提出,你们撤军,我们投降,我们的国高元愿意去觐见大隋皇帝。

话说,隋炀帝就是因为高元不去朝觐才出的兵。

九路主帅们一听,接受了乙支文德的提议,撤军。

可隋军一撤,乙支文德就叉着腰叫嚣,就这点本事,还想让我们国王去朝觐,做梦。

高句丽占尽了嘴上的便宜后,在隋军撤到一半时就开始发动总攻,所有人开始没命往回跑。

然而,35万余大军,活着跑回去的只有2700人,相当于全军覆没。

隋炀帝4年备战,毁于一旦。

【九仙月】

对于隋炀帝而言,他实在没想到自己带着浩浩荡荡近200万人御驾亲征,却被高句丽这样一个蕞弱小国打败了。

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

史书中记载,隋炀帝612年出兵攻打高句丽时,高句丽只派了30万精锐迎战。

文章图片8

然而,这么悬殊的兵力,隋炀帝为何会败?

古龙在《流星蝴蝶剑》中写道:尽量想法子让敌人低估你,但却不要低估了你的敌人。

然而,隋炀帝不仅轻敌,还从开始就想让高句丽因为大隋的威严主动臣服,可他忘了,高元若真愿意臣服又怎会拒绝朝觐呢?

这是其一。

其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隋炀帝却是一次又一次让对手看清了自己的底线和路数。

其三,指挥失当,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隋炀帝从一开始就错了,明明是去打仗,却一味将招降奉为头号指令,实在让人无语。

也正因为招降才让敌人一次次诈降占尽便宜,吃了几次亏也不知道改变策略。

除此之外,浩浩荡荡113万人24路大军竟齐头并进,连个主帅也没有。

要知道权责不分,必定扯皮,这样一支队伍会阴沟里翻船也是迟早的事。

但话说回来,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其实也不只是为了扬名立万,更重要的是想光复大业,收复失地。

只不过,盲目自信,又考虑不周外加经验不足败了而已。

但高句丽也因此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古籍守护人##历史开讲##我的宝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