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重读“刺马”案,管窥晚清政治辛秘(十)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尾章:大江东去,涤尽湘水余波

从京城出发,七百里加急快报仅需四天就能将公文送达杭州,只有大清国最高级别军事密令才能启用。然而这次,却是为了一桩民间悬案。太后懿旨,由刑部直接会审杨乃武案,所有涉案卷宗、物证、嫌犯杨乃武与毕秀姑、包括死者葛品连尸身全部提调进京。

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初九,刑部在海会寺开棺验尸,此时距杨乃武案发已经过去了三年,尸身腐烂只剩骨殖,刑部的结论是未验出砒霜中毒。虽然我们不惮相信一百多年前就有如此精准的化学手段,毕竟国朝尚还处于银针试毒的阶段。但是这一核心证据的反转,彻底带动了整个杨案的反转,而在这个案件中所有上了赌桌的湘系官员,都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文章图片1

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朝廷颁布平反谕旨:

其一、本案主犯杨乃武与葛毕氏俱无罪释放。

其二、余杭知县刘锡彤流放黑龙江,永不收赎。

其三、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城、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等革职查办。

朝廷等这一天已经整整十三年,七年前得知马新贻被刺身亡的那个下午,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独自静坐到深夜,那一刻的惊惧、无助和隐忍,整整伴随她七年两千多个日夜,此刻,所有的隐忍都如同蓄积的海啸全部爆发出来,她将不再留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

文章图片2

因杨乃武案所引发的浙江官场海啸,直接或间接导致三十多位涉案官员被立案调查,而在持续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下,整个湘系共有一百多位六品以上官员被免除职务,曾国藩辞世仅仅五年之后,显赫一时的湘系终于走到了败亡的边缘。曾氏如果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或者说,他早已料定湘系今日之结局,因为从一开始创建湘军,他就包藏私心,亦将败亡的基因,如同恶性肿瘤一样植根于湘系的肌体。曾氏练勇,对外宣称效仿明代戚继光所著《练兵纪要》,但是湘军对比浙兵,不过徒有其表,湘军军制的核心,是要保证所有人都绝对效忠于曾国藩一人。

为了强化这种控制,曾氏以乡谊、姻亲、师生关系不断进行重复捆绑,反复强调一种家文化和家庭氛围。我们知道,家法乃私法,家法制裁不需要程序正义,即可以对任何隶属于这种关系的对象进行审判,而这种审判,又没有具象的尺度,只以维护家庭利益为准绳,从而使同样的事情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只要成为家庭一员,杀人放火也不过罚酒三杯,如果你不敢肆意妄为,那说明你还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你要抓紧加入到这个关系里来。

文章图片3

曾氏这样做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保障作战服从,其需要的是绝对盲从。当这个庞大派系的价值观被彻底解构并重新建立之后,所有人都会陷入一种群体无意识状态,只有曾大帅才是伟光正的红太阳。这才是近代以来,所有政治强人和军阀都将曾氏奉为圣人的原因,因为他们都需要或正在做同样的事情。

曾以理学大师自居,一生践行治军如治学,开口就是价值观,但是他的九弟曾国荃,以日御十女而著称,荒淫无度颐指气使,有人过问吗?湘军以剿匪为名,在两江到底劫掠了多少财富,曾本人从来没有承认或正面回复过,但史学界一般认为,近代湖南崛起,正是源于湘军敛聚了巨额财富,办教育兴学堂,才使得偏居一隅的湖南能开两千年风气之先河。

而在整个湘系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曾国藩不断进行核心化改造,首先强化湘乡人的核心地位,进而强化其直系亲属的核心地位,最终形成以其九弟曾国荃一家独大的局面,故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先后出走也就成为必然,尤以左宗棠带走一大批泛湘系杂牌后,湘军的私兵性质变得更加纯粹和显著。这种改造,非常鲜明地流露出曾氏欲一试鼎之轻重的渴望。

文章图片4

同治二年(1863年),因曾国荃久围江宁不克,朝廷谕旨调江苏巡抚李鸿章参与会攻江宁。李大人却带着淮军跑到了浙江地界,被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狠参一本,说他越界掠功,从此左、李两位晚清权臣交恶。李鸿章聪明绝顶,并深谙湘系集团内幕,曾国荃早于一年多前就开始围困江宁,时逢瘟疫流行,曾所辖“吉字营”能战之兵不足两万,这个饺子包得皮薄馅大,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蛮干。但是一年多来为什么没人赶去帮忙呢?咸丰皇帝曾有言:攻入江宁者为王。这是惊天之功,曾大帅也多次表示先到先得,公平公正公开。但大家都一致表示目前行军开拔困难,只有曾大帅的亲弟弟曾国荃克服困难到了江宁城下。

李鸿章敢开罪曾国荃吗?他不敢,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宁可去戳左师爷一刀。这种表面一团和气,实际离心离德的局面,就注定了曾国藩不可能有起兵成功的那一天。可以肯定地说,李鸿章、左宗棠只要不是缺心眼,绝对不会跟着曾氏兄弟趟浑水玩掉脑袋的游戏,他们早就看透了曾的伪善。

文章图片5

湘系的败亡再次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只有程序正义才能获得正义,任何虚伪、反动、卑鄙的手段都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曾氏身后,毁誉参半,先被喻为圣人,后又打倒成反革命,至近年来,又颇有抬头之势。其推崇者常常例举毛泽东那句耳熟能详的评价:“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以证明伟人对曾亦推崇备至。能相信这句话的人,要么是历史白痴,要么是别有用心。毛泽东写下这段话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其心理上还没有摆脱一个青少年对家乡名人的懵懂崇拜。待到他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和完整理论体系之后,终其一生,再没夸过曾国藩半句。

而毕生推崇曾文正公,始终践行曾氏路线的,恰恰是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蒋在三十年代初,于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时,就特别提出要深入学习曾国藩的军事理论思想,全面指导当前的剿匪工作。曾的思想很简单,无非是“结硬寨、打呆仗”,故当年国军进剿江西、鄂豫皖苏区时,大量构筑碉堡,执行囚笼政策,毛泽东诗中亦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诗句,侧面映证了蒋委员长不愧为曾老师的好学生。

文章图片6

蒋对匪区执行“茅草过火,石头过刀”的绞杀政策,亦源自曾氏之剿匪理念。湘军每攻克一处城池,几乎都执行惨绝人寰的无差别屠杀政策,无分匪民,斩草除根。据史籍记载,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长江流域各省损失人口达三千余万,曾剃头的名号背后,是数不尽的累累白骨。

屠戮平民,杀良冒功,此民贼也;食主之禄,却不忠主之事,此国贼也;身为汉人领袖,甘做满清爪牙,此汉贼也;有此三贼,逞论完人或圣人乎?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奸似忠,大伪成真。评价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而往往一个人说得最多的,恰恰是为了掩饰其最缺乏的或完全不具备的器质。满口仁义道德者,终为奸佞,动辄忧国忧民之人,必是国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全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