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浣花一曲一文脉‖潘东宁

 方志四川 2023-03-08 发布于四川

浣花一曲一文脉
潘东宁

浣花溪,作为成都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来一直位居“城市游”的榜首。它不仅是一处极为别致的城市公园,更是一条带有诗意和美学特征的文脉。即便是没有到过浣花溪的游客,听到了这样一个名字也会为之心神向往,仿佛眼前就是落英缤纷、淙淙溪水以及亭台水榭,宛若置身文人山水画之中。

去的时候下着小雨,却丝毫挡不住我游园的兴致。小的时候,公园寄托着我对仙境蓬莱的遐想,长大了,却发觉公园是寄托着我们无处安放的疲惫不堪的心灵栖息地。一路上,举手投足间都是春的盎然生机,嫩草和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向人诉说着春的讯息。青石小路,曲径通幽,起初是两三丛红梅簇拥着开放,愈往深处,一步一景,红梅开得更繁更盛,如同置身一场花的盛会。沿着小路,我跟随杜甫的足迹,陆游的足迹,步诗家的后尘,吟唱着川剧戏歌《梅花绝句》中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三十里路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去赶赴一场与溪流、与诗歌、与大自然的约会。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杜丽娘的一句念白。芳流春水绿,曲栏鸟声娇。目光所及之处,朵朵红梅盛开,被雨水洗却了尘埃的红梅,就像刚出浴的女子美的出尘,披着露珠的花瓣仿佛掐的出水。回眸之间,绿叶映衬着娇红,显得更加温婉相宜。信步向前,一侧的白墙中偶有红梅探出枝来,斜而腾挪,别具一格。这正是应了川剧戏文中《摘红梅》那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直红杏,不是!红梅,红梅出墙来”。

红梅花照眼,扑鼻暗香生。正当我还沉浸于花的盛会时,一座石桥连接了溪畔两岸。溪的对岸便是浣花溪的文脉所在:杜甫草堂。也正是这条溪,陪伴着杜甫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安史之乱后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帮助下建成草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烟雨中两只春燕,好像就是杜甫诗中的春燕,飞过柳梢头,停在亭子的檐角上,以俯仰的状态与我遥对着,共同欣赏着这幅画卷。遥想当年的杜甫,他心爱着来之不易的草堂,甚至想要终老于此,但他却从未忘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誓言。巴山蜀水、叠石林盘、粉墙、溪流、春燕、红梅,这一切山川与人文景象,对杜甫来说只不过是人生中暂时的蛰居。他一生在神州大地上行走,而他在蜀中足迹,却成为了成都文脉的一支。

“好雨知时节,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今,锦官城还在,红梅还在,草堂还在,但杜甫已经远去。斯人已逝,唯有诗歌尚存。杜甫的诗歌,在今天成都的各大中小学里,成为了学生们必背的古诗,而其中蕴含的诗人风骨、文脉精神,也随着时间流逝而越发历久弥新。杜甫的诗歌赋予了浣花溪、草堂乃至成都这座城以诗魂,营造了“诗意”与“美学”的栖息。行走在浣花溪畔,随手抚摸嫩绿的柳条,凝望梅丛深处的草堂,在时空与历史的交汇处,一股文脉正随着溪水源源不断流淌着,流淌着来自诗歌中的不朽的力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潘东宁(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图片来源:青羊地方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