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刊首语 | 主持传播:关键变革与学界使命

 skysun000001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1920年,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广播电台。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大众传播不再是文字的专利,视听的时代到来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影响力开始下滑。而另一方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视听传播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一种全民生产、参与、共享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向视觉转向的特征从未如今天这般清晰。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的节点进一步扩散,网民开始真正成为传播的一极主体。与之相应,更简易的拍摄工具和一键式编辑工具使视听生产的专业性堡垒敞开了一扇大门。正如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描述的“景观社会”一样,中国数亿网民在对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显现出极具大众文化意义和后现代色彩的图景。在向图像转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视听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信息表达手段和传播方式,视听产业亦延续自二十世纪广播电视兴盛以来的繁荣轨迹,并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助推下加速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正是在响应了上述视听时代之变的过程中,获得了蓬勃生机,并将第六届论坛主题定为“回望·传承——大变革中的主持传播”。题中的关键词都具有丰富的意涵指涉。大变革到底指什么?以笔者的理解,主持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变革有二:一是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变化;二是来自于“技术”的变迁。

其一,主持传播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其应用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液态社会理论”所指出的,(早期)社会存在着确切、稳定的模式、规范和准则。而如今,这些已“不再是'已知的、假定的’,更不用说是'不证自明的’”,“系统性结构的遥不可及,伴随着生活政治非结构化的、流动的状态这一直接背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简言之,整个社会的样态正在从一种传统的、沉重的、规则明确的固态样态,转变为一种轻灵的、社会关系重构的动态样态。那么新闻传播及其从业者作为普利策口中的“社会的瞭望者”,也面临着这一变革。职业新闻工作和非职业新闻工作共同构成了一种边界消融的、高度融合的新样态。新闻传播活动,由过去被职业新闻工作机构所垄断,转向了“社会化”的新闻活动样态。主持传播领域亦受此影响。过去由于职业的专业性所构筑起来的职业壁垒,如今正被逐渐打破,主持传播的应用场景发生改变,职业的社会评价标准随之改变。回溯历史,今天所探讨的“主持传播”,实际上是随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和电视的登场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职业场域。这一职业场域是有专业门槛和专属应用场景的,是与职业新闻活动在全社会的地位、格局相匹配的。今天,职业新闻活动的边界被打破,过去被职业所构建的应用场景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是信息量的井喷和“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媒介平台的赋能,受众亦可通过对信息的记录和发布成为意见领袖,冲击着传统媒体在主持传播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但也应看到,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方面向传统媒体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技术便利、平台便利和内容便利。

其二,主持传播面临的另一大变革,来自于“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方兴未艾,元宇宙正在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生活样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如何相处,这一“人机关系”问题已成为新闻及主持传播领域的一个亟待回应的核心议题,这无疑需要领域内的研究者与从业者进行思考、回望与传承。笔者认为,研究视野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过去面对职业新闻工作时,我们的评价目光是向“内”的,主要考虑职业领域内部的社会评价,由此来建立这一职业的规范和准则。但是在职业新闻活动逐渐走向“社会化”的今天,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对我们的主持传播活动发出了大量的社会评价,并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敦促着我们的评价目光和研究视野也应由“内”及“外”——面向社会去建构主持传播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换言之,主持传播这样一种专业领域和专业能力,对于社会的价值是什么?对于社会化新闻活动的价值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学界应该回到原点、回到基本脉络上进行再思考。(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3年0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