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是好孩子”社工站青少年行为认知矫正辅导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3-08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伟华  许百灵

    单位 | 厦门市翔安区人和社工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服务对象小阳(化名),11周岁,小平头,皮肤黝黑。初次见服务对象,小朋友腼腆,神情紧张,不敢说话。

(二)社会关系

爸爸对他比较严厉,服务对象与父亲交流少,跟姐姐、妈妈关系比较紧密。在学校,小阳性格开朗,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偶尔会有口角,拌架行为。被任命交通小队长,对这一“职位”小阳表现出他的担当。

(三)个人处境

服务对象一家生活在菜市场,居家环境较为复杂,人来人往。家里经营海鲜产品,爸妈忙于生意,比较少管教。爸爸、妈妈对他要求较高,耐心不足,特别是爸爸一言不合还会动手打他。

学习上总是精神不集中、爱开小差,学习成绩不好,偶尔还会跟同学打架。同学之间会攀比,看同学有玩具、卡片、零食,会羡慕,想要买,但又不敢找爸妈要钱,家里做海鲜生意,钱随处可见,导致他会拿家里钱。

(四)优劣势分析

优势:

1、妈妈和姐姐对他较为关爱,在生活上能够帮助服务对象。

2、老师对服务对象问题比较重视,在学习上能够提供帮助。

3、家里经济条件良好,在经济上能得到满足。

4、在学校里当小交警,能给与服务对象激励。

障碍:

1、父亲脾气比较急躁、爱面子。

2、父母亲忙于生意,无暇顾及服务对象各方面的需求。

3、服务对象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遇到事情比较急躁。

二、案例分析

(一)理论支撑

1.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强调除了直接改变认知外,还需要修正行为,将认知与行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通过个体对其认知活动的改变,实现个体在情绪行为方面的转变,由此又发展出理性情绪疗法。

案例中,服务对象对自己偷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觉得自己拿家里的钱,不算偷窃,难以控制自己偷钱的行为;仇视父亲对自己的管教,需要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价值观与行为,强化并激励案主尽快转变并予以维持。

2.生态系统理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服务对象生活环境比较复杂,与父亲关系紧张;学校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是造成其不良行为重要因素。需要协助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友好沟通,增加良好互动;鼓励服务对象与同学专注于学习上的良性竞争,物质上少攀比。

(二)案例分析

1.家庭系统层面:父子关系紧张,对父亲较为仇视,父亲对他要求比较严厉,犯错的时候会打骂他。有时候自己并没犯错,父亲就用脚踢他,骂他,自己觉得很委屈。父亲忙于生意,平时缺乏沟通与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2.行为认知层面:会偷拿家里的钱,一次比一次多,并有撒谎的情形,屡次犯错。同学之间会攀比,家里做海鲜生意,钱随处可见,导致他会拿家里钱。

3.学习层面:学习上总是精神不集中、爱开小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没有目标规划,学习动力不足。

(三)需求评估

1.改变父亲对服务对象的沟通方式,多交流,不要打骂他,改善亲子关系。

2.改掉偷钱、说谎的坏习惯,得到爸妈的认可。

3.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好习惯。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改善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纠正不良行为。

2.改变父亲的教育方式,多沟通,多了解孩子的需求。

3.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改变计划,帮助服务对象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升学习能力。

(二)介入策略:

1.运用行为认知理论,通过与小阳面谈,交流,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当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改善其父母的教育方式,重构家庭结构。

四、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改善错误认知,纠正不良行为。

首先,社工在小阳母亲的陪同下,多次与小阳进行面对面交谈,与小阳建立了更进一步的信任关系之后,与服务对象进行单独的交流和沟通。

交流过程中,社工了解了对象生活、学习情况,鼓励服务对象谈一谈对家庭的看法,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拿家里钱行为的看法,拿钱时的想法,原因,以及拿钱的目的。

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因为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以及父母的疏于沟通和管理,让他不断地反复私拿家里的钱去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社工针对服务对象的认知进行引导,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私自取钱的行为的不当,改变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也要学会大胆的父母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阶段:改变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灵交流。

在了解了服务对象私自拿取家里的钱的行为,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的不当的教育方式,小阳与其爸爸的沟通交流是比较紧张的。对此,社工也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让爸爸评价一下小阳,并描述自己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情;

社工在得到在小阳父亲眼里的他多是缺点,通过对质,社工与其引导其父亲发现服务对象身上的优点,让其父亲更全面的去了解孩子。另一方面,社工积极向其父母传输正确的教育理念,推荐家庭教育学习渠道,引导其父母平等对待孩子,正确的进行沟通,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改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为小阳营造舒缓的生活环境。

第三阶段:制定改变计划,巩固良好习惯。

为了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小阳的新的认知行为,社工与其父母、小阳沟通,共同制定一系列小计划。

其一是制定奖励机制,服务对象通过适时帮助做一些家务以及在学习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与一定的现金奖励,让小阳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

其二是,父母协助制定金钱使用清单,在父母之情的情况下,服务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支配“小金库”;

其三是制定学习小计划:通过每天背诵背多少课文、单词,大声朗读等小目标,循序渐进,激发学习热情;

其四是提供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回顾学习法,温故而知新,并通过舒尔特方格训练法、填补数字法 、听觉训练法 、迷宫大闯关等方法帮服务对象做集中注意力专项训练,提高专注力。

尾声:通过一阶段的努力,服务对象学会较合理的分配金钱,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能与父母良好的沟通。其父母也看到了孩子和自己的改变,在认可社工工作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小阳成为小小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工作。

五、总结反思

在本次个案辅导的开展中,我们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帮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学会表达自己想法;改正了偷钱、说谎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改变了父母的沟通方式,改善了其家庭的亲子关系。从接案至今,服务对象一点一滴的改变,让我们倍感欣慰。

小阳的案例服务已经结束,社工也从中体会到:在处理青少年个案过程中,社工更应该通过同理心,多换位思考,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平等的关系。

倾听服务对象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同时,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没有人生而就是“坏”小孩,社工要善于通过他们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环境,从多方面考虑,发现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的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扰,向阳生长。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

青少年服务专家任志峰老师

30000名青少年接触后

他得出这19点心得...

《与儿童、青少年沟通技巧系列实务课》

深受好评,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