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智永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应该都有所耳闻。智永其实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法名智永,是山阴永欣寺的僧人。继承师法,精勤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庙。虞世南得其传授,影响初唐学书。今天我们就来分析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笔画偏旁以及间架结构。 一、笔画篇 1、横画 (1)短横:短横出锋而笔势流动 ![]() ![]() (2)长横:长横笔势或由粗到细滑动 或由细到粗滑动,尖起圆收,左轻右重,回锋收笔。 ![]() ![]() (3)上钩横:笔画宜细,左低右高,到尾处稍停,顺势出锋,尾部钩尖不宜太长。 ![]() (4)下钩横:起笔取平势,行笔边按边提,收尾要果断。 ![]() 2、竖画 (1)短竖:短竖饱满,起笔角度丰富多变。 ![]() ![]() ![]() (2)悬针竖:顺势起笔,用力均匀往下行,慢慢出锋,出锋速度不能太快,笔锋不能往下拖,要留得住笔,尾部锋尖不宜过长或过尖。 ![]() (3)垂露竖:向下落笔,中锋匀速下行,笔画要挺拔,回锋收笔,尾部不能过圆或过大。 ![]() (4)左弧竖:向右下按笔,调整笔锋向下行,回锋收笔,笔画厚重有弹性,切忌过弯。 ![]() (5)右弧竖:顺势起笔,稍带曲势向下行,回锋收笔,笔画基本竖直,笔势略带弧度。 ![]() 3、撇画 (1)短撇:短撇逆势摩擦,形短厚重。 ![]() (2)斜撇:向右下按笔,由重到轻向左下撇出,笔画呈斜势,粗重有力,切忌弯曲软弱。 ![]() ![]() (3)竖撇:起笔取直势,约在笔画的二分之一处再慢慢向左下撇出,切忌笔画过斜。 ![]() (4)兰叶撇:兰叶撇长而优雅,起笔要轻,中间略呈弧形,提笔出锋,出锋不能过尖。 ![]() ![]() (5)带钩撇:顺势起笔,向下行,折笔出钩,用笔要有利,出钩要果断,钩不宜过大。 ![]() 4、捺画 (1)平捺:藏锋起笔,往右下行笔,约笔画的三分之二处平平出锋,多用于走之底,笔形较平,但有一波三折之势,捺脚较平且长。 ![]() ![]() (2)斜捺:顺势起笔,由轻到重向右下按笔,稍停后捺出,笔画有一波三折之势,尾部不能上翘或下垂。 ![]() ![]() (3)反捺:顺势落笔向右下行笔,折笔出锋,反捺多用于有相同捺画的变化,所以多在字的中间部位,收尾时出钩不能太长。 ![]() 5、点画 ![]() (1)斜点:由轻到重行笔,轻提笔锋回收,点画要饱满,形体要完整,不能残缺破碎。 ![]() (2)平点:横向取势,笔锋略侧向右行,到尾处折笔回锋,形如短横,收尾时用笔须轻。 ![]() (3)竖点:向右轻落笔,顺势下按,提笔向左上回收,头轻尾重,多用于宝盖头的首点。 ![]() (4)撇点:直接起笔,折笔向左下撇出,撇点的形状比一般的点略大些,点的弧度不宜过大。 ![]() (5)垂点:向下落笔,笔锋偏左下方,略顿后向右上收笔,垂点多用于字的左侧点,上轻下重,笔画下部略向左斜。 ![]() 6、钩画 (1)竖钩:向右起笔,稍顿后下行,提笔调锋后钩出,用笔要流畅,竖画挺拔但不能过直,以免呆板,钩势取横向,要短促有力。 ![]() ![]() 两段竖钩比宋朝米芾早了几百年。 ![]() (2)弧钩:多用腕力,由轻到重下行,婉转慢慢行出锋,笔画中段较粗,钩较圆转自然。 ![]() ![]() (3)竖弯钩:顺势起笔,在弯出轻提笔锋,到钩处稍停,蓄势出钩,笔画外方内圆,弯处较细,钩处饱满,钩的笔势应向字内的中心。 ![]() ![]() (4)斜钩:向右下按笔,到钩处稍停,向右上钩处,斜钩多为字的主笔,书写时要放长舒展,钩尖不能太长,出钩处略像颜柳。 ![]() ![]() 右斜钩有时不钩出。 ![]() ![]() (5)横钩:顺势起笔,到钩处轻提笔锋,向右下按笔后折笔钩出,横画略向上拱,与钩的内角约成45度,钩不要太长。 ![]() ![]() (6)横折钩:侧锋起笔,折处轻提笔锋,转锋下行到钩处稍停,调整笔锋出钩,要注意横细竖粗,整个笔画呈向内包势,且内方外圆。 ![]() (7)横弯钩:钩有时有缺口,钩出后有时会转向。 ![]() (8)卧钩:钩出后有时会转向。 ![]() 二、偏旁篇 1、单人旁与双人旁:人部短撇逆势。 ![]() ![]() 2、两点水与三点水:水部笔断而意连。 ![]() ![]() 3、提手旁与反犬旁:手部挑笔向右上方挑出。 ![]() ![]() 4、木字旁与禾木旁:木部左撇收回,右捺变短点。 ![]() ![]() 5、绞丝旁与女字旁:绞丝旁结构紧密,点画轻挑;女部向右上倾斜。 ![]() ![]() ![]() 6、日字旁与月字旁:日部、月部位置不同写法不同。 ![]() ![]() 7、秃宝盖与宝盖头:部点非中间,左短右长。 ![]() ![]() 8、草字头与竹字头,草部向中间集中如草之根。 ![]() ![]() 三、结构篇 1、笔画的疏密匀称 多个横画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类似的有“事”、“书”。 ![]() ![]() 多个竖画之间的间距基本相当。 ![]() 多个撇画之间的间距相当,末端整齐。类似的有“象”、“多”。 ![]() ![]() 2、字的重心平稳,主笔突出 字的主笔(主笔是指影响全字的平衡和整体形态的,在字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笔画。) ![]() 斜钩是主笔,主笔突出,如“藏”。 3、粗细对比 通过以左右两部的点画粗细来加强对比。 “地”左部点画粗实有力,右部结构轻巧灵动,形成对比。 ![]() “煌”左部三点聚在撇的中间,点画厚重,右部点画粗细分明,结构平稳。 ![]() 4、左右不平分 “丁”竖画并不平分左右。 ![]() 类似的还有“言”。 ![]() 5、点画合并 点画之间的黏合可以使字的结构疏者更疏,密者更密,产生强力的线与块面对比。 “刻”左边粗实有力,右边线条干净利落,增加了左右的粗细对比。 ![]() “鸡”左部上下笔画交代清晰,中间粘连,右部比较规整。 ![]() 6、疏密 “亏”左部点画比较密集,右部比较宽松。 ![]() 7、字的动态 “殆”字势倾斜,富有动态。 ![]() 类似的还有“制”。 ![]() 8、左右穿插 通过点画的缩短和延伸,使结构更加紧密。 “漠”左部缩短,右部下面一横向左延伸,形成整体感。 ![]() “振”,右部撇向左下方延伸,使左部能搁在撇的上方,两者融为一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