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必背歌赋之秋夫疗鬼十三穴歌

 并不hy 2023-03-08 发布于黑龙江

【题解】

秋夫疗鬼十三穴歌是宋代医家徐秋夫治疗神志病症的经验穴。歌选自《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一书。作者不详,该书系针灸经穴专著,内容丰富,在文献学上亦有一定的价值。徐秋夫为徐熙之子,盐城人,官至刘宋射阳令,徐秋夫继承家传医学经验,擅长针灸,为人治病每多灵验,疗效享誉人、鬼、神三界。据《南史·张融传》记载:有秋夫为鬼治疗腰痛的故事,金人何若在《流注指微赋》中也记载了'秋夫疗鬼而获效'。由此可见,秋夫确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针灸医家。

【原文】

人中神庭[2]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次,

少商大陵间使[3]连,乳中[4]阳陵泉[5]有据,

隐白行间[6]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文章图片1

【注释发挥】

[1]徐秋夫疗鬼十三穴和孙真人十三鬼穴相比,相同之处是有9个穴位相同,不同之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两个歌赋穴位针刺顺序不同,孙思邈十三鬼穴针刺上下左右交替,有经脉之间的衔接关系在里面,而秋夫十三穴则是从上到下依次针刺,经脉的衔接关系并不明显;第二,孙思邈十三穴对刺法有严格的要求,秋夫十三穴则没有,因此,前者应用起来更好把握尺度,这也是前者较为受到后世医家重视,而流传广的原因之一。但是就孙思邈和徐秋夫两位先人治疗精神病的疗效,笔者认为秋夫的穴位更有应用价值,为此,多数医家推崇秋夫是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专家,而不是孙思邈。

[2]神庭:为督脉穴,别名发际。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为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神志病变如痫证、惊悸、失眠、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也用于头面五官病,如头痛、头晕目眩、鼻渊、鼻鼽、鼻炎、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泪囊炎、结膜炎等病症的治疗。治疗神志病宜横刺0.3~0.5寸;治疗头痛目赤亦点刺出血;治疗鼻炎等病症则可用灸法。本穴作为第二针,即先人中继神庭第三针风府,作用在于通督脉之阳,以醒神开窍。

[3]间使:心包经穴位,别名鬼路。穴名中用间字命名的还有行间、二间、三间、强间,其中行间、间使、强间三穴的'间'不能当时间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好、痊愈、健康等。间使本意就是健康的使者、正气的使者,它能传达心神的健康信息,故擅治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郁症等,如配合谷、后溪、百会,治疗癫痫;配大杼、大椎、陶道,治疗疟疾;配支沟,治疗热盛癫狂。使用孙思邈十三鬼穴时同时配伍间使会令疗效更加显著,一般常用透刺支沟或用过梁针法。

[4]乳中:足阳明胃经穴。在胸部,距前正中线4寸,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乳中一般临床只作为取穴标志不针不灸,但在秋夫十三穴中,本穴作为第十针,一定有其道理,乳头与胃经关系密切,功能上又与肝密切相关,所以该穴具有很强的疏肝解郁化痰的功效。但是考虑到女性乳房的特殊性,女性的乳中不宜用针法,当以灸法为宜,男性可针刺,但不宜过深,以防刺入胸腔伤及肺脏。

[5]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又《灵枢》:'疾高而上者,取之阳之陵泉。'阳陵泉以治疗胆腑病症见长。擅于疏肝利胆,安神定志,治疗气机郁滞引起的精神情志变化。直刺以得气为度。

[6]行间:足厥阴肝经穴。行,与足通,《说文》:'行,人之步趋也。'间与好同,因本穴擅于治疗足病而利行,故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以及胸胁痛、口眼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下肢关节痛等。

以上节自陈以国老师主编的《针灸歌赋注释发挥》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