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京名园 | 明代高官的杏园雅集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原文刊载于《北京晚报》2019年11月17日第16版知味》副刊

南宋马远绘《倚云仙杏图》

杏是一种落叶果木。各种杏树中以山杏最为常见,早春开花,呈粉红色,极为烂漫。古人有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把杏花形容得富有活力。

北京地区冬季和初春都很寒冷,无法在室外种植梅花,不少私家园林都喜欢种杏树,把杏花作为梅花的替代品来渲染春色,点缀风光,例如晚清醇亲王奕譞在北京适园中栽了不少杏树,春日灿若红霞,写诗夸耀说“百株红杏作梅看”。

北京历史上有些名园直接用“杏”来命名。比如元代道士董宇定在大都上东门外就修建过一座杏花园,其中种了一千多株杏树。至顺二年(1331年),虞集、周伯琦、揭傒斯、欧阳玄等多位名士在杏花园雅集,花瓣不断飘落到杯盘之上,引得大家诗兴大发。

杨荣画像

大约百年之后,明代北京又出现了一座杏园,与元代的杏花园前后辉映。杏园的主人是明代名臣杨荣(1371-1440),原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成祖朱棣篡位后,杨荣主动迎附,获得重用,入值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杨荣随之北上。成祖特意将崇文门内王府街的一座宅第赐给他居住,杏园就是宅中花园。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继位后,封杨荣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宣德、正统间主持政务,屡次经历大事,正统三年(1438年)晋升为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谥号“文敏”。杨荣一生职高位显,与杨士奇、杨溥合称“三杨”,青史留名。

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杨荣邀请杨士奇、杨溥、王英、王直、周述、李时勉、钱习礼、陈循八位同僚来杏园作客,后来又来了一位名叫谢环(字庭循)的锦衣卫千户,大家在一起饮酒赋诗,其乐融融。谢环是一位精于绘事的画家,当场画了一幅《杏园雅集图》,杨士奇和杨荣分别写了一篇序,各人将自己的诗题在图上,记录了此次盛会,然后由画工复制若干份,每人收藏一份。

与会的九位高官中除了杨荣、杨溥之外的七人均为江西人,有同乡关系;杨荣、杨溥俱为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进士,而王英、王直、李时勉、周述均为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进士,各有同年之谊。但这些大臣并未形成类似晚明东林党那样的政治集团,平时也有分歧、矛盾,不过在大事上大致能保持合作,尽忠职守,故被引为百官楷模。这幅《杏园雅集图》可算是当时政坛的代表人物难得的一次群像合影,也是当时朝野安定、群臣恬然的太平盛世景象的生动写照。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杏园雅集图》局部

目前传世的《杏园雅集图》彩绘长卷至少有两个版本,一藏于镇江博物馆,一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图差异很大,相比而言,镇博本与相关诗文记载完全吻合,应为当年谢庭循所绘原图或摹本,而大都会本则与相关诗文不尽相符,应是他人描绘此次雅集的另一幅画作。

镇博本《杏园雅集图》之一

镇博本《杏园雅集图》之二

镇博本《杏园雅集图》右端起首处先绘一弯曲溪,两岸均设栏杆,水岸以虎皮石砌筑。溪上跨一拱桥,溪边古松偃侧,两名童子手捧包袱欲过桥,另一侧两名仆役挑着物品前行,最后到会的谢庭循正步向庭中,左侧周述、李时勉、陈循也在漫步。

镇博本《杏园雅集图》之三

绿荫之下布置若干桌椅陈设,一张案子上摆好棋盘,旁设鼓墩和座椅,其旁为坐床,后倚天然石屏,屏后幽竹茂盛,杨荣、杨士奇、王直端坐床上谈天,三名童子随侍。图左在大块湖石后设一面格架式屏风,屏后杏花盛开,石前放置一张书桌,杨溥居中凭案而坐,王英和钱习礼分坐左右,四名童子侍候笔墨。

镇博本《杏园雅集图》之四

最左端可见三间厅堂,阶旁溪流萦回,古松掩映,两只鹤游走其间,树下有石几,上承书籍、瓶盎,一童子正在烧炉烹茶,另一童子拭碗,一个仆人手捧杯盘。所绘虽非园景全貌,也足以引人入胜。

图卷上除了杏花之外,还绘有多株枝干遒劲的松树。未见叠山,只有一些散置的湖石,姿态不凡,反映了当时文人官僚园林用石的欣赏品味。

正统年间是明代盛衰转折的重要节点,杏园雅集之后不久,张太后与三杨陆续辞世,大太监王振擅权,随即发生惨痛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告急,国势日渐动荡。回想正统二年的这次杏园雅集,恍如隔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