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06 山水中隐藏的太极与福寿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清漪园的地形经过人工塑造之后,不但与杭州西湖的山水格局更为近似,同时也形成了衔山抱水的特殊形态。

万寿山东部被加高后,还特意向南拐出一段,好像要把水面兜住;昆明湖由西向北延伸,又在万寿山的后山开辟出一条狭长的后溪河,把整个山峰环抱在水中。同时,后山脚下的独立的惠山园中留有一片水池,而湖面上则留有几个岛屿,如此一来,山和水融合得非常紧密,不但彼此互相咬合,而且还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清漪园山水阴阳关系示意图

如果把陆地看作是,水面看作是,再仔细琢磨一下清漪园的平面图,会觉得这种水陆交错的图形很像是太极图的一个变体。

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凑足一定数量的景名以形成八景、十景之类的全套,很多名胜风景区也常常有类似的设置。清代皇家园林尤其重视这种成套的景点系统,比如圆明园有四十景,静宜园有二十八景,避暑山庄有前后三十六景,如此等等。为此鲁迅先生曾经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过: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乾隆帝很可能是最有十景癖的一位皇帝,特别喜欢在皇家园林中大题八景十景三十六景乃至四十景

乾隆时期清漪园总平面图

(引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颐和园》)

不过清漪园算是一个例外,既没有像其他皇家园林那样分出三十六景或四十景,也没有沿用其原型杭州西湖的十景。整个清漪园并非圆明园那种由很多松散的景区组成的集锦式花园,而更像是一部首尾连贯、情节紧凑的大戏,包含前奏、铺垫、转折、高潮、结束,从始至终承传起合,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清漪园(颐和园)分区示意图

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可以把清漪园分成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宫廷区、前山区、前湖区以及后山后河区。这四个部分衔接得很紧密,前山与前湖尤其表现出互相依托的局面,但彼此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的独特意境。这种布局方式也被后来重建的颐和园完全继承,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充分领略到这种山水与楼台和谐共生的美妙景象。

清漪园(颐和园)前山鸟瞰(楼庆西摄)

万寿山东西长1000,南北最宽处有120,山高60左右,从南北方向看比较陡峭,从东西方向看则显得比较平缓。园中最重要的建筑群大报恩延寿寺就位于前山中央,山坡和湖北岸还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亭台楼榭,是清漪园最核心的区域。前山建筑密度虽然比较大,但与山林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各自所占的比例很恰当。

乾隆帝曾经有一首诗说到: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表达了他对山地景观建筑与自然山体的辨正关系的看法,大概意思是说镇江的金山上建筑密度很大,房屋把整个山都包住了,所以叫屋包山;而同样在镇江的另一座名山焦山的建筑密度则很小,山林完全把房屋淹没了,所以叫山包屋

清漪园(颐和园)前山建筑与山体关系分析

(引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颐和园》)

乾隆帝指出山包屋显得太寒酸,而屋包山又显得太俗气,最好是建筑与山各占一定比例,彼此相得益彰,互相融合,才达到最佳效果。应该说这个看法是很高明的,万寿山建筑群正是出色地处理了屋包山山包屋的矛盾,景色明显胜过金山和焦山。

清漪园(颐和园)昆明湖鸟瞰(楼庆西摄)

清漪园全园面积达到295公顷,在所有皇家园林中仅次于避暑山庄,其中昆明湖的水面就达到227公顷,超过整体面积的70%。这么大的湖面在清代皇家园林中排名第一,无与伦比。湖南北最长处有1930,东西最宽处有1600,西北和东南两端收缩,分别与通向后河的水道以及来自西直门方向的长河相连。湖中景致疏朗,除了模仿杭州苏堤的西堤之外,西北部另有一片相对独立的狭长水域。大湖被长堤划分为里湖、北外湖、南外湖三个部分,每片水面都筑了一个大岛,分别名叫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里湖靠近东岸还筑有南北两个小岛。

清漪园(颐和园)后溪河风光

后山后河指万寿山的北坡以及紧邻的曲折溪河,二者密不可分,完全融合为一体。后山的坡度比前山要缓和一些,其中还隐藏着两条山涧,分别叫东、西桃花沟,流入后溪河之中。这一带沿着山坡和河岸设置寺院、河街和一些小园林,景色深幽,与前山的宏伟和前湖的壮阔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