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11 楼台掩映画中游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颐和园画中游全景(引自网络)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景观与游人的互动关系,强调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全方位感受景观的优美意境,也需要通过人在园中的移动来表现移步换景”“如行画中的效果。清漪园的画中游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借秋楼

画中游位于万寿山的西部转折处,位置高出湖面30多米,视野很开阔。景点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北侧建有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三座小楼和两座八角形的重檐小亭,彼此用一种爬山游廊串连一体,错落有致

重檐小亭与爬山游廊

这里的山体比较陡峭,坡度接近25°,相互遮挡少,建筑形象得以全部显露出来,也便于从不同高度、不同视角充分欣赏周围的风景。屋顶铺设蓝绿琉璃瓦,周围加一圈黄色琉璃瓦,这种形式叫做“剪边”。

画中游主楼

那座八角形主楼不设台基,柱子直接立在凹凸不平的山石上,登上二楼,四方八面都以柱子和横楣构成完整的画框,依次看去,便形成八幅远近宽窄各不相同的画面,清澈的湖面、隐隐的青山、挺秀的宝塔、崎岖的山石、长长的石桥,无一不是绝佳的构图,美不胜收。对此乾隆帝当年就深有感触,特意用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画景收的诗句来描绘这一妙境。

画中游南望昆明湖岛屿(楼庆西摄)

画中游近观山石小亭

这组建筑不但宜于形成赏画似的观景效果,本身造型也很别致,与陡峭的山崖融为一体,又成为其他地方重要的赏景对象。其实,在清漪园中,每一处地方都身兼观景和点景两大功能,彼此互为关联,画中游更是其中典型而已,身在其中的游人既是观画的主体,也是画中的有机组成要素。

余荫山房玲珑水榭

广州番禺有一座岭南名园名为余荫山房,园中辟八角形水池,池中有设一座八角形平面的玲珑水榭,取“八面玲珑”之意,体量偏大,是主宾聚会的场所,四个宽阔的正边各设长窗,四个收窄的侧边各开一门,八边分别面对假山、池桥、果树、雀笼等八种不同的景致,手法与颐和园画中游非常相似,南北呼应,堪称佳话。

玲珑水榭八面景观主题(张力智绘)

有学者分析,这座水榭周围这八处景致还暗合古印度的风水观念,比如东北面的雀笼中养孔雀象征智慧,西南面竖立假山象征掌管生殖的祖神,八景逐次展开,隐喻世间轮回,非常有趣。

说完这个小插曲,还是回到清漪园。园中的楼阁建筑数量很多,除了最高的四重屋檐的佛香阁,还有三重檐的望蟾阁、文昌阁、昙花阁、山色湖光共一楼、湖山真意楼,两层的景明楼、治镜阁、凤凰楼、夕佳楼等等,大部分散布在前山和前湖周围,凸起于山坡水际的树梢之上,成为各段局部风景的中心焦点,其高大的体量与壮伟的山形、宽阔的湖面互相映衬,景致轮廓高低错落,形成极为和谐的画面。

山色湖光共一楼

每座楼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夕佳楼位于玉澜堂和宜芸馆之间跨院的西侧,其后窗傍晚时分正对夕阳。山色湖光共一楼位于前山山脚下,与昆明湖之间隔着长廊,在此可近赏山石,远眺碧波。湖山真意楼位于前山山脊的西端,下临陡坡,向西观景的视线最好,面对玉泉山和西山诸峰,可充分体会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名句。

花阁旧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昙花阁是一座两层三重檐的高大建筑,在前山区域的十几座楼阁中地位仅次于佛香阁。其平面为六角形,象征被誉为佛教圣花的六瓣昙花,造型非常独特。此阁所处位置也十分优越,最宜向南观赏昆明湖、南湖岛和十七孔桥,在阴雨天里很有朦胧淡雅的境界,月明之际也更有爽净之气。

景福阁(楼庆西摄)

此阁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时没有恢复原来的样式,而是改建了一座平面为十字形的单层建筑。建筑虽为单层,但位置较高,仍有楼阁的气势,因此定名为景福阁。由于高度降低了很多,从点景的角度来看,景福阁的造型明显逊色于原来的昙花阁,登临远眺的效果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清漪园(颐和园)中拥有各式各样的楼阁,还有六处模仿城门楼形象的城关建筑,值得专门解读一番,且看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