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16 须弥山与四大部洲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乾隆时期万寿山后山鸟瞰图(金柏苓绘)

清漪园前山的主体建筑群是大报恩延寿寺,后山的主体建筑群则是另一组藏式佛寺——须弥灵境。这两组建筑隔着山脊,一个朝南,一个朝北,互相背对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廷在热河避暑山庄的外围陆续修建了十二座庙宇,统称外八庙,凝集了汉、蒙、藏各民族建筑艺术,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其中有一座普宁寺尤其宏伟壮观。

承德普宁寺

这座佛寺的前半部分和一般汉族寺院一样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半部分则直接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古寺桑耶寺为蓝本,中间修筑大乘阁,周围按照佛经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说法设置其他建筑。所谓四大部洲就是指位于东海中的东胜神州、西海中的西牛贺洲、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庐洲,代表着四方大地。读过《西游记》的朋友一定记得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东胜神州的傲来国境内。

清漪园须弥灵境几乎与普宁寺建于同一时期,二者主体部分的格局也很相似,都是在一级级的台基上依次修建殿宇建筑,前后分别以大型佛殿和楼阁为中心,体现藏传佛教的特色。

乾隆时期须弥灵境复原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须弥灵境北侧修建一座入口牌坊,经过大片广场后走进建筑群,前部台地上构筑一座九开间的大殿,上面悬挂“须弥灵境”匾额,左右建有法藏楼和宝华楼两座配楼。后部台地的核心建筑是一座楼阁“香岩宗印之阁”,体量高大,装饰极为华丽,象征世界中央的须弥山,南侧的长方形平顶台上的佛殿代表南瞻部洲,东侧的半月形平台佛殿代表东胜神州,西侧的椭圆形平台佛殿代表西牛贺洲,北侧的方形平台佛殿则代表北俱庐洲。这四座佛殿本身的造型为汉式,但下面的平台都是藏式的碉房,属于汉藏结合风格。除了这四大部洲,还有八座小殿象征着八小部洲。这些佛殿中都供奉着金刚或者佛母的塑像。

须弥灵境日殿

中央大阁和四大八小佛殿之外,又有日月二殿和四色宝塔。二殿分别位于中央大阁的东侧和西测,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四色塔是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位于四角位置,分别为黑塔、白塔、绿塔、红塔,象征佛教的不同智慧。

须弥灵境白塔

清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统治者为了维系江山一统,需要兼顾不同民族的利益,也需要兼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清帝为了笼络蒙、藏上层贵族,特别尊奉佛教的藏传支系——喇嘛教,也经常在皇家园林内外仿制一些藏式佛教建筑,须弥灵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此所建的藏式建筑都含有明确的宗教含义,位于巨大的高台上,高台用藏式的金刚墙砌筑而成,名叫大红台,最下一层高达十米,越往上越收缩,显得特别挺拔稳固。台地周围还加上很多叠石,更显出嶙峋雄浑的感觉,表现出与汉地建筑完全不同的特殊景观效果,恰与前山的大报恩延寿寺形成鲜明的对比。

须弥灵境现状

颐和园现存的须弥灵境经过光绪时期的重建,香岩宗印之阁没有得到复原,其台基上另建了一座佛殿,比乾隆时期的原貌大为逊色,但依然能够表现出一股浓烈而辉煌的高原气韵。

乾隆帝放弃了在万寿山中央模仿六和塔修建宝塔的初衷,改建了一座佛香阁,因此清漪园的前山和前湖并没有塔式建筑,但在后山还是修建一些体量较小的宝塔,前面提到的须弥灵境的四色塔是典型的喇嘛塔,此外附近还有一座多宝琉璃塔,一直幸存至今。

花承阁复原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这座琉璃塔称得上是清漪园中最美丽的建筑之一,位于后山东侧的花承阁院落中。花承阁建筑群整体坐落在一个直径约60米的半圆形高台上,中央是一个三合院形式的小佛寺莲座盘云,正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像,周围沿着半圆形的台地边缘构筑了弧形的游廊,前面则建了一个小牌楼作山门。东侧的六兼斋位于高台上,很方便观赏风景。西侧的花承阁是一座东西向的小楼,利用地形高差,从东面看是两层,西面则是单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