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行天下 | 莫斯科有一家中国风茶叶店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汪曾祺先生与老舍先生很熟,在《老舍家的花茶》一文中说了一个小故事: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上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妈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喝茶都是论'的,难怪那位服务员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为老先生已经喝完了,不要了。
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正在烧茶水
实际上俄国人也很喜欢喝茶,只是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而已。小时候看高尔基三部曲改成的连环画,发现里面的人物离不开茶,而且备有整套的茶炊,看上去比中国的茶具还复杂。他们一般是边吃点心边喝茶,茶中要加糖,有时还会搭配果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人,饮茶的习俗与俄罗斯人并无差别。
·库斯托季耶夫《商妇品茗》
俄罗斯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的油画杰作《商妇品茗》画了一位白皙丰满的女士正在饮茶,桌上除了一大堆水果、点心,还放着一座高高的铜壶茶炊。这种茶炊内部是双层结构,可装炭火,主要用来烧开水,底部有个水笼头,顶上的小茶壶一直在加热,壶中沏泡了浓浓的茶汤,保持滚烫,颜色黑黝黝的。喝的时候将茶汤注入杯中,再加热水稀释。
俄罗斯不产茶叶,茶叶从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以及西亚、非洲进口,以红茶为主。普希金的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曾经这样描写:“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20177月我去过一次俄罗斯,在莫斯科建筑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空闲的时候喝过两次俄国风格的茶,味道不坏。与同行聊起俄国茶与中国的渊源,一位老师说附近就有一家茶叶店,主要卖中国茶,而且店面也是一派中国风格。
我们几个中国人大感兴趣,傍晚特意跑过去瞻仰。
茶叶店外观
这家店位于市中心的麦斯尼茨基大街19号,主体共有三层,底层设有橱窗,里面挂着宫灯和绢花。二三两层分别开设竖长方形窗和拱形窗,墙上有很多花哨的装饰图案,还安装了中式檐,屋顶上竖起一尊方形平面的小塔,在大街上非常醒目。
大楼建于十九世纪末。当时俄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商是尔洛夫家族,所开店铺遍布欧洲,获得过沙皇的封爵。家族第三代谢尔盖·尔洛夫雄心勃勃,决心独立创办新企业,选定这里建造总部大楼。
橱窗
工程由建筑师卡尔·吉皮乌斯主持——据说这人设计过普希金纪念馆,很有名气。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建筑采用中国风格,还从中国本土运来许多家具和装饰材料,于1895年正式落成。
第二年正逢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出访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谢尔盖·彼尔洛夫非常希望能请李鸿章过来做客,乘机签订更多的购茶合同,并赢得沙皇政府对其业务的庇护。
遗憾的是,李鸿章一行来到莫斯科,住进了谢尔盖的竞争对手、亲兄弟瓦西里·尔洛夫位于缅霞斯基大街的宅子,没有光临这里。不过这座大楼依然大出风头,成了公司的活广告,生意兴隆。
柜台
十月革命后,大楼被充公,改成茶叶与咖啡混合商店,顶楼用作居民住宅,日渐破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彼尔洛夫家族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重新控制了大楼的所有权,2004-2005年按照原有风格作了大规模的重修,据说还专门从北京请了设计顾问。
室内装修金碧辉煌,柜子里琳琅满目,装满各式各样的茶叶,好像大多并非来自中国。除了经营茶叶,也卖咖啡、巧克力和糖。地下还有一层,开了一家中国风味的餐厅。
橱窗内的宫灯与绢花
日本风格的花瓶
柱头斗栱与天花板
天花板图案
柱头上有斗栱支撑,拱形天花板上画的人物明显是清朝装束,扎着辫子,嘴里叼着烟枪。这大概是当时很多国家对中国人的固定印象。
这种建筑风格掺杂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手法,四拼八凑,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曾经流行一时,至今仍有余荫。在中国人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想想我们城市中许许多多的洋风建筑,在欧洲人眼中,恐怕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注:关于这座大楼的历史沿革,参见张雪峰先生《中俄经贸关系史话的历史见证——莫斯科的中国茶楼》,原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6期(上)154-160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