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历史上曾有所来头不小的大学,校名大气,创始人更不简单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目前国内冠以“中国”之名的大学不少,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但你听说过一个有着更大气、更响亮名字的大学——中国大学吗?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所野鸡大学,毕竟在世界范围内也鲜见以国家命名的大学,其实在历史上,北京还真有这么一所大学,而且起点很高,来头还不小。

文章图片1

中国大学初最初叫国民大学,是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欲仿效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制和管理模式创办的。在推翻清廷统治后,孙中山先生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求民主共和的实现,必须要为国家培养一批中坚精英才能成功,于是和宋教仁、黄兴等人商议谋划成立一所大学,因北京是当时的全国文化中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也从南京迁到了北京,逐决计在此地设立他理想中的这所大学,并委任宋教仁先生为第一任校长,同时从全国延揽一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才为教师。但在1913年4月正式开学前,校长宋教仁于当年的3月19日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杀害,于是改由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但当时黄兴也不在北京,于是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长职务。国民大学初设大学部、专门部、法政别科部、附属中学部等四大部,并设有教务、总务、庶务、会计等办事机构。

文章图片2

(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等人)

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创立国民大学的宗旨要以公办的标准培养中国青年,发展中国教育,不以培养“两院一堂”(指参、众两院与京师大学堂)式的官僚为目标,而是要将其办成培养“模范国民”的民主共和建设人才的基地。当时一些政府的军政要员都曾在学校任职,如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曾任名誉董事;孔祥熙、孙科等曾任董事长。鲁迅、胡适、马寅初、张申府、李达、陈独秀等许多社会各界名流都曾在中国大学任教过,1927年李大钊被军阀杀害前,曾连续5年在中国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

文章图片3

因袁世凯当政后,倒行逆施,孙中山先生发动了“二次革命”,因此国民大学的经费被北洋政府收回,学校由官办变为民办,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大学发展步履维艰。1917年春,经董事会商议,决定将校名改为“中国大学”,此后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在校学生达到一千余人。在当时的北京,除了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四大名校之外,中国大学算是影响力和实力比较突出的一所大学。

文章图片4

1924年12月,孙中山先生再次来到北京,但是因身患重病未能前往学校视察,于是派汪精卫作为代表到校讲演。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学校将新校址郑王府的后殿改名为“逸仙堂”。

文章图片5

早期中国大学的校址在前门内西城根,因校舍狭小、环境嘈杂,中国大学曾多次寻找新址,后在多方的努力之下,1925年6月学校买下位于口袋胡同的郑王府,同年9月,除附属中学外,均迁至新校址开学。新校址占地近百亩,极大地扩展了办学空间,学校搬迁到新址后,对原郑王府的房屋和花园进行了大面积的修缮,并陆续新建了一些建筑房舍,现在位于大木仓胡同35号郑王府南门的朱漆仿古大门,就是中国大学于1933年建造的,至今大门前的两座铸铁路灯,还是当年建造大门时留下的老物件。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的许多大学或南迁或停办,而中国大学奉令继续留驻北平,肩负起在敌占区教化青年的重任,许多失学的京津冀地区、东北三省的学生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继续学习,在校生一度多达3000多人。时任校长何其巩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在艰难困苦中办学的行为成为了当时敌占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42年10月31日《晋察冀日报》曾刊文中赞扬过何其巩和中国大学:“北平城内有一个私立大学,是中国大学。近年经过校长何其巩努力整顿的结果,学校地位蒸蒸日上了。对于当地的敌伪,也很能灵活应付,维持着相当的距离和相当的温度。”以上这段话,是对在日伪政权统治下何其巩与中国大学的真实写照。

文章图片8

何其巩(左二)与司徒雷登等人

在北平和平解放后的1949年3月,中国大学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北大学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旧址成为了国家教育部的办公场所,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在这几十年间,旧址内的多数古建筑被拆掉,陆续在上面盖起了许多办公和居住用的现代楼房,目前的郑王府遗址只保留二宫门、前殿、后殿等极少量的建筑遗存,占地也大为缩减,仅剩余10余亩,内有一家单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里面办公。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原郑王府大门现状

在中国大学三十六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培养出了近2万名毕业生,这其中有著名的抗日将领李兆麟、白乙化、董毓华等人,以及段君毅、任仲夷、张致祥等杰出人士。历史上的中国大学是一所具有追求进步、爱国救国传统的学校,在北京历次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中,都走在了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参加,结果多数学生被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些来自东北的中大学生曾组织了抗战救国团,并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图片就是依据当时现场拍摄的照片绘制而成的。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燕京风物----探寻北京地区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遗闻轶事,读懂老北京、发现新北京,助力获得更好的生活旅游新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