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nizijun 2023-03-08 发布于河南
        gugé
    【释义】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能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比喻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
    【辨析】“葛”字容易误写。“葛”是指一种多年生的蔓生植物,即葛麻,它的根可以用于制作淀粉,茎皮可以用于制作葛布,是一种很有用的草本植物,因此是草字头。
    【起源与演变】“瓜”字的金文字形,像瓜蔓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瓜。有一个很形象的词叫顺藤摸瓜。葛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两三丈,缠绕在他物上。
    瓜有瓜秧,葛有葛藤,它们都是藤蔓植物,藤蔓比较长且互相牵扯拉拽,缠绕在一起,因此“瓜葛”引申为辗转牵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又因为互相缠绕,互相牵扯,分辨不清,所以又引申为纠缠、纠纷,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kèzhàn
    【释义】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
    【辨析】“客栈”中的“栈”字容易写错或读错。“栈”是古代留宿客商或储存货物的木屋,因此是木字旁。“栈”的右边是“戋”,而不是“戈”。还需要注意的是,“栈”字读作zhàn,而不是jiàn或qin。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中把“栈”说解为“棚也。竹木之车曰栈”。本义是简易的棚屋,竹木造的车叫“栈”。可以看出,带“栈”的词本义常常和木有关。如“栈车”指的是用竹木造的车,“栈道”指的是在悬崖绝壁上用木头修建而成的路。

    mèngyn
    【释义】俗称鬼压床,指在睡眠时,因梦中受惊吓而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也常用来比喻经历过的可怕的事情。
    【辨析】“魇”容易误读为yàn。“魇”从鬼,厌声。“厌”在现代读为yàn,但在古代读作yn,因此,“魇”的正确读法应为yn。
    【起源与演变】“梦”的甲骨文字形像人依床而睡,而手在舞动,表示神有所遇,即做梦。《说文解字》将“魇”解释为“梦惊也”。古人认为梦魇是魂魄外游,被鬼邪侵入导致的。所以“魇”字从鬼,也称为“鬼魇”。《正字通》:“人气窒,心惧神乱则魇。”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睡觉时突然呼吸不畅,心神混乱,就是梦魇了。

    pánchan
    【释义】路费。
    【辨析】“缠”本来是阳平,但在“盘缠”一词中,应读成轻声。同时也应该注意,“缠”字右边并不是“厘米”的“厘”,而是比“厘”多一点。
    【起源与演变】“缠”从糸(mì),说明“缠”的意思和“糸”有关。“糸”是个很常见的部首,汉字简化后变成“纟”,俗称“绞丝旁”。带“纟”的字本义大多都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线”“经”“纬”“绑”“纹”等。我们可以联想,缠绕东西需要用到线、绳,所以“缠”也带绞丝旁。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pòzhàn
    【释义】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辨析】“绽”最初是指纺织物衣服破了,所以是绞丝旁。另外需注意以“定”作声旁的几个常用字并不一定都念dìng:“绽”读作zhàn;“一锭银子”的“锭”和意思是屁股的“腚”读作dìng;“沉淀”“淀粉”的“淀”念diàn。
    【起源与演变】《礼记·内则》中记载:“衣裳绽裂。”“破绽”原来是指衣被靴帽等的裂口,后来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裂口”,即漏洞。

    shshujin
    【释义】“锏”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像鞭,四棱。旧时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辨析】“杀手锏”中的“锏”读jin。读jiàn时指车轴上的铁条,用以减少轴与毂之间的摩擦。
    【起源与演变】“锏”指的是一种像鞭的兵器,其特征是“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故而有“三股叉,四棱锏”之说。“杀手锏”原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隋唐英雄秦琼的家传武功秦家锏法中最后使出来的,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后引申为留一手的、很致命的武器。以后逐渐演化成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应对困难的方案,都可以叫杀手锏。

    shèjì
    【释义】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以借指国家。
    【辨析】“稷”本义是一种谷物,因此是禾字旁,右边的“畟”是声符,表示读音。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把“社”说解为“地主也”,并非现在常说的地主老财,而是指土地神,后来人们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称为“社”。古代社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都可以立社祭神,于是就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语。比如,“社日”即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为我国古代睦邻欢聚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这一天里有许多欢庆活动,如“社戏”“社火”。后世逐渐演变为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或民间团体,如“报社”“通讯社”“合作社”等。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xiànjng
    【释义】本义用以诱捕野兽的坑穴。比喻使人受骗上当的圈套。
    【辨析】“阱”字通常被错写为“井”。“井”虽然也有深坑的意思,但通常指的是能取出水的深洞。“陷阱”本义指的是为捕捉野兽或为擒敌而挖的坑穴,上面浮盖着伪装物,踩到上面就会掉到坑里,“阱”是一个形声字,从“阝(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另外需要注意,“陷”不要误写为“馅”。
    【起源与演变】《汉书·食货志》下中有“使入陷阱”。“陷阱”一词中的左耳旁其实是“阜(fù)”的变形,“阜”作左边偏旁时在楷书中写成“阝”,本义为土山,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

    yàny
    【释义】一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辨析】《说文解字》中有“谚,传言也”的说法,意思是说“谚”指的是口耳相传的话语。“谚”和语言有关,所以是言字旁,读作yàn。
    【起源与演变】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明唐顺之在《又与洪方洲书》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其中“腊鼓鸣,春草生”和“开口见喉咙”都是当时流传的谚语。
    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谚语产生。谚语一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口头流传,但有些产生于古代的谚语,因为流传甚广,也会被记录在某些古代典籍中,并渐渐成为现代常用的成语,如“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利令智昏”等。

    zopò
    【释义】酒糟、豆渣之类的东西。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辨析】“糟粕”两个字都容易写错,“糟粕”原指造酒剩下的酒糟,而古人酿酒需要用到粮食,所以是米字旁。需要注意,“粕”字的读音是pò,而不是pó、bò或bó。
    【起源与演变】“糟”和“粕”都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说文解字》中对“糟”和“粕”的解释都是“酒滓”,这两者对人用处不大。所以“糟粕”引申为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又如“糟糠”指的是米糠和酒糟等粗劣的东西,比喻废弃无用之物,也指代共患难的妻子,而“油粕”指榨油剩下的渣滓。
    “糟”和“粕”的区别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许慎注解《淮南子》的时候说“粕,已漉粗糟也”,意思是说粕是已经过滤的粗糟,也有说法说沉底的酒滓叫“糟”,漂浮的酒滓叫“粕”。

    zhájì
    【释义】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辨析】人们常把“札记”的“札”字读错,“札”的读音是zhá,而不是zh、z或zá。“札”原指古时候用来写字的小木片,所以是木字旁。
    【起源与演变】远古时代,人们将文字刻在动物的甲骨或者铸刻在金属器物上,于是有了甲骨文、金文、铭文。但是,这种书写方式非常不方便,后来人们发现,竹片耐潮耐温,虽不如甲骨、铜器牢固,但在竹片上书写,方便高效,于是有了竹简。再后来,人们又发现,木片虽不如竹片那么耐潮耐蚀,但在木片上书写更为方便,重量更轻,易于携带,于是有了“札”和“牍”。所以用竹片书写的叫“简”,用木片书写的叫“札”或“牍”,若干“简”或“札”编缀在一起叫“册”。

    zhnji
    【释义】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针具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靠近皮肤或放在皮肤上,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辨析】灸读ji,不读ji,上半部分是永久的久,是形声字,不可写成“炙”(烤、烤肉,所以是月字头)。
    【起源与演变】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是指以针刺治病。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shù)穴,简称穴位。“灸”《说文解字》说解为“灼也”。本义是用艾火烧灼。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zhnyán
    【释义】规劝、劝诫的语言。
    【辨析】人们常将“箴言”误写为“真言”。其实,“箴言”并非真实的语言或者真理一般的语言。“箴”的本义是古代的竹针。
    【起源与演变】“言”,有口才能言。甲骨文“言”字下像舌从口中伸出,上面有一横,表示言从舌出。“箴”从竹,咸声,《说文解字》说解为“缀衣箴也”。“箴”的本义是缝衣服用的竹针。《礼记》中有“衣裳破绽,纫箴请补缀”,说的便是衣服破了,就用针缝好。“箴”也用作“箴石”,指的是针灸用的针形工具。后来从针刺发展出提醒、规劝、劝诫的意思,劝诫如针刺,虽有痛感,但让人警醒。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生物活动

    áoáodàib
    【释义】饥饿时急着找食物的样子,后也指新生事物亟待支持、帮助,也可用来形容婴儿刚出生时期待母亲哺育的样子。
    【辨析】“嗷嗷待哺”中的“嗷嗷”应读阳平,不要误读作阴平。“哺”的意思是哺育、喂养,读音为b,注意不要误读为p或f。
    【起源与演变】“嗷嗷”指的是哀鸣声。《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句子,意思是鸿雁边在天空中飞,边发出阵阵哀鸣声。北宋穆修《穆参军集·二·上监判邢郎中书》中有“一家贫寄京师,薪米不给,老幼数口,嗷嗷待哺”之句。“嗷嗷待哺”的意思是饿得发出嗷嗷的哀鸣,渴望获得食物。后世由此义又引申出了新生事物亟待帮助的意思。

    áoxiáng
    【释义】鸟回旋飞翔,也比喻自由自在地遨游。
    【辨析】“翱”字比较难写。“翱”是形声字,意思是鸟儿展翅飞,因此以“羽”为部首。注意:“翱”不可误写为“遨”,后者是走之部,和行走有关,如“遨游”。
    【起源与演变】“翱翔”一词多用来形容飞翔能力较强的鸟儿,比如鹰、雕,带有志存高远的感情色彩。《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之句,意思是说凤凰一飞冲天,翱翔在极远的高空。苏轼为韩愈庙撰写的碑文“追逐李、杜参翱翔”,是赞誉韩愈的诗歌成就极高,可以同李白和杜甫比翼高飞。“逍遥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在文雅的园囿里逍遥,在礼乐的场圃里飞翔,也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高尚情趣。

    biàntlínshng
    【释义】指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很重。
    【辨析】“鳞”字为易错字。“鳞”,从鱼,粦声。“遍体鳞伤”是形容被打后,全身的伤痕如紧紧排列的鱼鳞一般多,不能错写为“麟”或者“粼”。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把“鳞”说解为“鱼甲也”,本义就是鱼鳞。“遍体”则是浑身的意思。《隋书·李德林传》:“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说的便是浑身长疮,因病痛而不断悲叹、哭泣。“伤”本义为皮肉破损、创伤,《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创也”。“伤”既指身体上的伤害,也指心灵的伤害,比如悲伤、忧伤、哀伤等。如今,“遍体鳞伤”不仅用于指身上的伤痕,也延伸到了精神的范畴,如说某人已遍体鳞伤,不一定是身体受伤,也可能是心灵受到了巨大伤害。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不búxièyígù
    【释义】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接受。顾:看。形容对某事物看不起,认为不值得一看。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把“屑”说解为“动作切切也”,指的是动作仔细,表示重视程度高,“不屑”表示不重视或不愿意做某事。
    《说文解字》把“顾”说解为“还视也”。意思是回头看,用于“回顾”“顾盼”。后来引申为观看、访问,如“光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