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婆教给我的儿歌童谣,和你分享~

 吴语资料馆 2023-03-08 发布于江苏

最早开始做苏州话资料整理,入手的就是童谣,后来发现资料已经足够多了,也就没再继续。

但是今天想把人生中最初的那几年学的儿歌和大家分享,那些外婆讲给我听的“家传童谣”。

01.

扛灵扛灵马来则

扛灵扛灵马来则,隔壁大姐转来则,买点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煞老鸦,老鸦告状,告拨和尚,和尚念经,念拨观音,观音卖布,卖拨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苍蝇爬灰,爬着乌龟,乌龟拆屁,拆得满地,爹爹扫地,囡囡吃屁。

这是苏州童谣中相对流传较广的一首,几乎所有苏州小孩都会唱。各个地方流传的版本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大体一致。

扛灵扛灵也有说是康铃康铃,拟声词。童谣的具体来历不得而知,分明是毫不相关的事,却以一种奇怪的逻辑组成到一起,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场景。虽然也有些不雅成分,如爬灰(污媳),放屁等词,但朗朗上口,大多苏州小孩学会的第一首长儿歌估计就是这个了。

笃笃笃 卖糖粥

02.

笃笃笃,卖糖粥,三升蒲桃四升壳,吃仔倷葛肉,还仔倷葛壳。

这应该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童谣之一了,应该来源于原来买糖粥的小贩,笃笃笃就是敲击骆驼担吸引行人的声音。

早年按体积称量,因此说三升、四声,胡桃也称“蒲桃”,如今多说“三斤胡桃四斤壳”。至于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03.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囡囡吃仔哈哈笑。

这首儿歌的流传范围就更广了,几乎全国都有,不过因为摇船出行,基本可以判断源自江南地区。在苏州,也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唱的儿歌。

不过摇啊摇因为传唱地域较广,版本也相应较多。在此记录的都是家传调,外婆口述的版本。

一记耳光 敲到里床

04.

一记耳光,敲到里床,里床有只缸,缸里有只蛋,蛋里有只黄,黄里有个小和尚,嗯呐嗯呐要吃绿豆汤。

这也是个奇怪的儿歌,由毫不相关的事物串起来,外婆说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就记了下来。

05.

斗斗鸡 蓬蓬飞

斗斗鸡,蓬蓬飞,一飞飞到稻田里,稻田里向吃白米。

这个是逗婴幼儿的时候唱的,把小朋友的食指相对,又一下分开,小孩就会咯咯直笑。 

外婆唱的是是斗斗鸡,但是网上的版本大多是鸡鸡斗。

炒 炒 炒黄豆

06.

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被头;翻,翻,翻被头,翻好被头千跟斗。

这也是一个游戏的歌谣,两个孩子手牵手,摇晃手臂假装炒黄豆,说到翻被头的时候则将同一边手抬起,两个人一起转身,而后重复炒黄豆的动作。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却伴随很多人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07.

金锁银锁

金锁银锁,嘎啦啦一锁。 

这也是小时候大人逗着玩的时候念的,一个人虚握拳,另一人伸出食指伸到虚握的手中心。当说到“一锁”的时候,握拳者迅速合拢,另一人要快速撤离。孩子不需要很复杂的游戏,几个手部动作就可以玩得很开心。

啊一哇 啥个痛

08.

啊一哇,啥个痛,蚊子叮,爬上来,无不梯,借拨倷,谢谢倷,弗碍葛。

这也是一个游戏,两人一起,一人手心向下平展,另一人用食指和拇指捏同伴手背,假装蚊子。两人一起念儿歌,当说道“弗碍葛”的时候,平展手掌的人迅速翻手拍打“蚊子”,充当“蚊子”的人则要迅速撤开手,不被打到。

这也是小时候和外婆乐此不疲的游戏。

09.

点点脚板

点点脚板,翻过南山,南山弗倒,水龙掼掼。新官上任,旧官请出,莫做贪官,百姓称赞。

外婆说这也是个游戏,但是没有具体说过怎么玩,似乎是几个孩子轮流当官之类的。从内容也看得出来,是劝人行善,为官清廉。

老虎吃小人

10.

老虎吃小人,小人抱公鸡,公鸡啄蜜蜂,蜜蜂叮瘌痢,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人。

这和“一二三四五”以及“山上有座庙”类似,也是一个循环式的儿歌,似乎也是一个游戏,但不知道具体的玩法。

11.

本来要敲千千万万记

本来要敲千千万万记,因为辰光来弗及,马马虎虎敲十记,一、二、三、四……

儿歌还记得,内容有些忘了,似乎是游戏输了的惩罚措施,敲手背敲几下。

今朝三月三

12.

今朝三月三,着件单布衫,去爬天平山,前山翻后山,掼得像个猪头三,后山翻前山,弄得像个小瘪三。

小时候外婆一唱这个,就忍不住哈哈笑。儿歌说的就是春日上巳踏青登山的故事,关于前山后山的描述很滑稽,却又实在生动。

坊间流传的大部分版本说的都是“今朝礼拜三,我去买阳伞”之类的,和外婆的三月三有所不同。

13.

麻子麻 采枇杷

麻子麻,采枇杷,枇杷树浪有条蛇,吓得麻子丁倒爬。

这个总觉得这是孩子们嘲笑某个麻子的时候编出来的儿歌。时间往前几十年,麻脸还是挺多的。短短几个字,却描述了一副十分生动的场景。

小时候总是把最后的麻子两字换成其他人的名字,借以噱同伴。

王先生 蹲野坑

14.

王先生,蹲野坑,无不草纸喊爷娘,有仔草纸弄孛相。

小时候做事一直拖拖拉拉,用外婆的话来说叫“临时上桥穿耳朵”,尤其是上厕所蹲马桶的时候。每到这时候,妈妈就总念这个,催促我。

15.

七塔八幢九馒头

一人弄,二门口,三家村,思(四)婆巷,吴(五)趋坊,菉(六)葭巷,七姬庙,北(八)街上,九胜巷,十全街,七塔八幢九馒头。

这是一个地名儿歌,外婆说是老太太教她的,说的是苏州城里的十条街,分别从一数到十。如今有很多街巷已经消失,但在儿歌里保留了下来,也是另一种幸运。

民间流传的大多是另一个版本,说“二郎巷,三茅观巷”等,因此,这个版本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家传儿歌了。

小雨茻点子

16.

小雨茻点子,落煞老头子。 

每次下小雨的时候外婆总要念叨,催促我回家。很可爱的一句话。

17.

眯妻眼 当擦背

眯妻眼,当擦背,擦背上头挂油盏,油盏坍下来,压煞一个眯妻眼。

总觉得这可能也是个真人真事改编的。民国时期,一个视障人士不得不外出谋生,但是生活并没有眷顾他……

大眼睛 捉蜻蜓

18.

大眼睛,捉蜻蜓,蜻蜓朆捉着,拨野菱戳仔脚。

这讲的多半是小孩淘气的真事,小时候千跟斗,豁虎跳,皮得很,外婆就常常念叨。

19.

小猫咪咪

小猫咪咪,明朝初二,买斤荸荠,送拨阿姨,阿姨长,阿姨短,阿姨头浪顶只碗,碗里有块老卜干,吃也吃弗完。

小时候外婆倒没怎么唱过这个,有一年养了猫,大概唤起了她的一些回忆,就开始念唱小猫咪咪,还去逗院子里的小朋友。

也是一首非常可爱的儿歌,坊间也不多见。

月亮荡荡 姊妹双双

20.

月亮荡荡,姊妹双双,大姐嫁勒上塘,二姐嫁勒下塘,三姐无人要,一顶花花轿,抬到和尚庙,和尚看见豁虎跳,道士急得双脚跳,你养儿子我来抱。

这也像是个真实故事改编,或许是因为古代女孩婚嫁早,嫁不出去惹人闲话,就编排了这样的儿歌。

民间好像还有几个版本,但大体都差不多。

21.

轰隆轰隆烧狗肉

轰隆轰隆烧狗肉,狗肉香,请先生,先生吃仔烂肚肠。

一看就是厌学儿童的作品,学生时代唱得起劲,等自己当了老师就告辞了。

冬瓜皮 西瓜皮

22.

冬瓜皮,西瓜皮,囡囡赤膊络覅面皮。

这也是告诫孩子注意个人形象的儿歌,小时候夏天天气热,又没有有效的纳凉措施,小孩总是光着屁股到处跑。大一点了外婆就会唱着儿歌刮脸皮,一边给我套上绸裙子。

23.

风凉笃笃

风凉笃笃,螺蛳嗦嗦,咸菜戳戳,盐鸭蛋剥剥。

这是苏州人的一种闲适生活状态的反馈吧,春末夏初的季节,还有的螺蛳吃,又有得咸鸭蛋尝,小风吹着,何等舒适惬意。

大块头 无青头

24.

大块头,无青头,一觉困到中浪头,吃饭要吃三钵头,拆屎拆勒灶前头,姆妈当仔肉馒头,啊呜一口屎粒头。

这可能也是真人真事改编,或许在那个时代,一个母亲生了一个不那么聪慧的孩子,孩子长得大,但是不通事理,食量又大,还要被充满恶意地编排出这么一个儿歌。

小时候只知道傻乐,长大以后才知道背后可能还有很多故事。

25.

妈妈驮,吃果果

妈妈驮,吃果果,爹爹转来割耳朵,称称看,两斤半,烧烧看,三大碗,爷一碗,娘一碗,门角落里斋罗汉,罗汉弗吃荤,油豆腐塞肉囫囵吞。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儿歌,割的是什么的耳朵,孩子为什么没得吃?

小时候不懂,只知道跟着念,长大了感觉不能细想,真的就是个恐怖童谣了。

很早很早以前,我一直以为每个苏州孩子都该会说儿歌的。后来才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只听过“笃笃笃”和“摇啊摇”,更进一步,也就是会唱唱“扛灵扛灵马来则”。

这些都是外婆留给我的宝藏,如今分享给你听。

当然,之前也说了,其实关于儿歌的资料其实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整理,如果对苏州话儿歌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出版资料,进一步学习。

 州闲话童谣书籍

滑动查看更多

文 | 予安

音 | 予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