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妈信仰文化综述

 峰味故事 2023-03-08 发布于福建

2017-12-25 刘琼鑫 

图片

一、姑妈信仰文化的由来

福建很多民间信仰都是由人到的神的一种信仰,姑妈也不例外。姑妈原名益娘,又名大娘,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己未(1499)十一月十七日寅时,对门刘氏予岳公五世孙乾复公之女。清*刘心宗《义烈祖姑逸事》言其“幼有志操,及长动循礼义,乃女中丈夫也。”明正德十二年戊寅(1518)九月的一日姑妈同幼弟自外祖母陈家返回时,幼弟在中途哭闹要吃甘蔗,姑妈不得己,系二枚钱系于甘蔗叶,折甘蔗一段。甘蔗主人刚好走来,被看到,恶语相加,并打了姑妈一巴掌。姑妈并无丝毫畏怯:“我没有偷盗,我拿钱系在蔗叶,给你买了,你为何还如此”。甘蔗主人不由分说,辱骂如故。姑妈以为耻辱,回家告知家人:“妇女以贞烈为高余,今被他辱骂,我羞耻得无地自容啊”。当夜悬梁自尽。姑妈羽化之后,神灵丕著,一切保族济民之事多有神验。明天启年间,刘邦九与族人商量在城西兴建庙宇,雕像奉祀,并以其节烈,私谥为:“义烈祖姑”。

图片

未翻建前义烈庙

二、姑妈信仰文化的形成

*刘心宗《义烈祖姑逸事》记载“明季天启年间,我太高祖邦九公于族人谋就城西倡建庙宇,雕像奉祀。因其素明义利性又贞烈,私谥'义烈祖姑’,并颜其庙曰'义烈庙’。嗣是郡人,大学士史继阶赠'一德寿民’匾,大学士张瑞图赠'坤德孚民’匾,都御史郭必昌赠'婆心济世’匾。”从记载来看,姑妈信仰至少在明天启年间就具有一定影响力。从传说追溯其信仰起始,至少在明正德年间,祖姑去世后不久,就被供奉。最初或许仅仅是的“无求不应”(清刘侯元《钟德堂宗谱》)“保族济人之事多有神验”( 《义烈祖姑逸事》),随着战争和动乱,在那个哭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时代,人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一些信仰。而姑妈信仰的传播亦不例外,从清初迁界时,“多有妖魔出没,寝食不得宁……归峰城告请祖姑宝像入宅,诸邪果远遁,而长获宁居”  《义烈祖姑逸事》)到清末“祖姑托哑巴谶语避免一场海难”等等,在历史的进化中,姑妈赋予了更多的神能,其信仰也不断的进化完善。

图片

湖宅义烈庙

三、姑妈信仰文化的传播

随着姑妈信仰的完善,姑妈在峰尾乃至头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有峰尾人的地方,就有姑妈信仰。这种信仰不会因战争和动乱而割断,不会因为漂泊他乡而阻断。她是明灯,她给远行的峰尾乃至头北人精神上的安慰。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为了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勒令沿海地区人民内迁三十里。峰尾人民为了生活,不得不星散四方,或仙游或涵江或延平或福州,等等。姑妈信仰亦伴随峰尾人民的迁徙而在他乡生根发芽。目前已知仙游有三间姑妈宫,湖宅义烈庙、云里姑妈宫、横汾姑妈宫,此三间姑妈宫或多或少与这次迁界有关。

民国时期,峰尾人民迫于生计,再次奔波,或南洋、或台湾、或浙江、或秀屿。不管是北上开发秀屿港,东渡台湾经营丝绸糖类,还是下南洋经营驳运业等等,都能见到峰尾人,有海的地方就有峰尾人的身影。姑妈信仰伴随着峰尾人的足迹再次走向世界,从秀屿的义烈庙到台湾基隆的姑妈宫再到新加坡的义烈庙等等。

可以说姑妈和妈祖一样成为往还于海上丝绸之路上航海者们的保护神。

图片

秀屿义烈庙

四、姑妈信仰文化的内涵

        对于姑妈信仰文化的内涵,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姑妈信仰文化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姑妈信仰长盛不衰正源于姑妈精神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为人们所敬仰。当代人评价古人总喜欢用当代的观点来评价,很多不了解当时社会风俗的人认为打个巴掌没必要自缢。但如果讲述峰尾另外一个牌坊的故事,你就能理解当时女性把名节看得多重。余读史时,尝为文天祥、于谦等人的气节所折服,亦逐渐理解古人的气节观。倘若一个民族连小节都轻视,何来谈民族大气节。清代刘心宗对姑妈的评价就极为中肯“(祖姑)及其临利害之交,而毫末必明贞自守,一介不肯苟取,一言不甘受挫。小者之必矜如此,则大者之不苟可知矣。然使平时素不明內,则《烈女传》诸书何以巾帼中而有丈夫概”这就是姑妈的“真”。《义烈祖姑逸事序》言及祖姑“自出世为女子时,温淑清顺懿惠中和,人每称为闺中秀良。”而历代传说姑妈作为长女自幼即承担家务,并照顾弟弟们,为父母亲分忧解难。可以说姑妈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点。所以说姑妈信仰文化本身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2.姑妈信仰文化具有儒学思想情结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姑妈信仰之所以可以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她会救百姓于水火。这正是孔子思想中最为高尚的仁爱精神。相传,明兵部尚书郭必昌妻子患病昏迷经年,遍访各地名医,亦无丝毫转机。时有乡人佩戴义烈祖姑香袋,误入其府衙,郭妻闻到香味从昏迷苏醒,后逐渐好转。后来郭必昌赐赠义烈祖姑“婆心济世”。光绪年间,姑妈又借哑巴敷成之口,使船民夺过台风,避免了一场船难。这无不体现儒学思想的“仁爱”。明兵部尚书毛伯温南征叛乱,祖姑偕妈祖显灵助王师平定叛乱,有匡扶社稷之功,这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在姑妈许多传说中感恩父母行动亦很多。如姑妈自幼在家照顾弟弟,为父母亲分忧解难;结婚时丈夫不在,听从父母之言和公鸡拜堂等等又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在姑妈信仰文化中儒家思想非常流行而儒家思想也借助姑妈形象对人民进行教化,直至今日仍有教化意义

图片

明御史郭必昌题的“婆心济世”匾,原匾已流失,今匾为本邑刘庆宝补书。

3.姑妈信仰文化亦是海丝文化组成之一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受亚洲内陆地区动荡局势的影响,“海丝”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泛海行舟成为中国对外政治交往、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方式。海上航行,波浪如山,水下有礁石,海上有海盗。古代木制船在惊涛骇浪中航行是一场艰险的经历。面对凶险未知的海洋,与海为生的人必须有一种信仰,当遇到艰难险阻时,能够依靠意志力,战胜困难,得以生还,安全返航,见到家人。在闽南流行“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峰尾,三面环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同样离不开海,即使知道海的凶险也不得不和海打交道,以海为生。而姑妈信仰是他们精神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断的拼搏,不断的开拓。正是有了这种动力,勇敢的峰尾讨海人陆续开辟出了温州航运、洞头航运、沈家门航运,乃至台湾、南洋的航运等等。用双桨捧起一个又一个的“商贸兴”,山东兴、台湾兴、温州兴、沈家门兴等等。在这里特别叙述下峰浙航线。《福建史稿》曾记载:“迁界期间,寸板不得入海,渔业停顿二十余年。复界以后,福清、莆田两县渔民,缺乏资金,不能建造大船,只能用小船就近钓捕,后辈对此北行路线没有走过,于是茫无所知,所以从清初到解放前,将近三百年,除了惠安县峰尾乡以外,福莆两县,都没有远航到舟山洋的渔舶”可以说,峰浙航线是有清以来,福建及其重要的航运之路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之一。峰浙航线的开辟和运行亦离不开姑妈信仰。可以说,姑妈信仰文化亦是海丝文化重要组成之一。

图片

笏石姑妈宫

五、传播姑妈信仰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弘扬崇德向善的新风气

       发扬姑妈信仰文化,传播姑妈生平轶事,对人民具有一定教化作用。教导人民常怀慈爱之心,崇德向善。

2.推动惠北乃至莆仙商贸的繁荣发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以来,峰尾的渔业商贸繁荣和姑妈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姑妈信仰文化是他们的精神源泉。清末至民国时期峰尾的航运发达,惠北乃至莆田、仙游的商贸行均与峰尾一定的联系,诸如枫亭的顺进商行。清末民初峰尾成为湄洲湾沿岸的驳运枢纽。而这一切离不开姑妈信仰,故弘扬姑妈信仰文化有助于推动惠北乃至莆仙商贸的繁荣发展。

3.有助于促进莆仙文化和泉州文化的交流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姑妈信仰推动了莆仙与泉州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的频繁间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很多学者在研究泉州文化和莆仙文化,会注意到一个夹在两地中间的--头北文化。头北文化之语言、民俗,兼有两地文化特色,而又有别于两地。头北文化的形成又与信仰息息相关,故姑妈信仰文化又间接推动和促进莆仙文化和泉州文化的交流。

4.有助于增强海内外乡胞的凝聚力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峰尾历史上有数次迁徙大潮,而每一次的迁徙都有一个共同原因-为生存而奔波。不管迁徙何处,有种信仰凝聚着他们。姑妈信仰作为一种乡情和文化纽带,成为当时宗族、舶商、渔民以及会馆人心凝聚的核心。姑妈信仰对维护外迁乡胞的整体团结和凝聚、增加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丰富精神生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如每年各地有供奉义烈祖姑的乡胞都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其中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义烈祖姑诞辰最为隆重。共同的姑妈信仰也促进海内外乡胞的交流互动,增强了海内外乡胞的凝聚力。

直至今日,传承姑妈信仰文化,弘扬姑妈精神仍具有很大的意义。个人认为,姑妈精神至少应该包含有“仁爱、团结、拼搏、开拓、永不言败”的精神。

                                                                                          丁酉年孟冬写于海庐

图片

义烈庙木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