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兰花三千年】||狼烟诗影||

 狼烟诗影 2023-03-08 发布于四川


中国兰花三千年


文/狼烟诗影

“中国兰”在我国历史上一直称之为“国兰”。是生长在亚温带兰属兰科植物。生长在中国的兰属兰科植物有两千多种,但“国兰”中开花“香”的只有十一个种属,不香的有五个种属。国兰中“香”的分别是春兰、春剑、莲瓣兰、四季兰、蕙兰、送春、寒兰、秋芝、绿兰、秋榜(秋榜:云南白墨)、墨兰(墨兰:广东紫墨)。“不香”的有豆瓣、兔耳兰、吊兰、虎头兰、蜜蜂兰。这十一个“香“种属和“不香”的五个种属通常被国人栽种,统称“国兰”。而来自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南部和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大花蕙兰和蝴蝶兰等统称“热带兰,”热带兰花大而艳,不香,不是我国的统称“洋兰。”在中国大地,黄河以南最适合国兰生长。在中国的亚温带北纬25度到35度的地方最适合国兰生长。大部分山林中都生长“春兰、四季兰、蕙兰。”春剑和莲瓣兰这两个种群要分常年温度而定。其余者以温度、海拔、土壤而生长,兰花种内多种多样。从广东、广西、福建以南到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从云南、西藏林芝地区、四川以西到山东河北以东都有国兰种群的分部。贵州、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中东部更是国兰生长之地。这都属于亚温带季风气候。生长春兰、春剑、四季兰、蕙兰、(蕙兰:四川有2个种群,巴茅兰和红香妃),莲瓣兰、送春、寒兰、绿兰、兔耳兰、吊兰、虎头兰、蜜蜂兰、豆瓣兰等众多国兰品种。其中春剑、春兰、四季兰、送春。中国兰花以她古老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成就了几千年的种养和兰文化的传承。

据《山海经》记载,四川岷江山系长“蕙”的记载,这是“蕙”字最早出现。又据《诗经》《陈风》记载,有《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意有三,其一是邛有美人和作者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二是指“旨苕”为一种香草。其三,“旨苕”生长在小丘林中的“兰草,”邛人“将“兰草”种于甓上那种山野生活的乐趣。

《诗经·卫风》也记载有《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意思是指那孩童还未成年就摘蕙兰之花系于腰间,作为跟女孩示爱的信物。西周时期,河南濮阳“蕙兰”记载的出现,同样奠定兰蕙的文化,两者为因“中国兰”最早记载。

兰花是我国从远古到现在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花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陶片上就有“虾脊兰”兰花叶子图案,其叶清晰可见,揭示了兰花早在7000年前,就和远古时代图腾文化溶为一体。随着历史的推进,尧舜时期就有“兰台”启源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郑文公有个儿子叫“郑穆公 兰,”生于公园前67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用“兰花”为名字的皇帝。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宣王的太师“尹吉甫,”他收集西周时期八百年民间“诗书,”著成中国最早的《诗经》,里面记载了有关于“兰”的植物故事,并传承下来,流传至今,为我国周文化打下了基础,于是,尹吉甫就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于是,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春秋战国时期才有孔子咏兰,将“兰”示为学之“君子,”作为道德的标准来定位世人应有的品德。故,孔子曰:“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变节。”后人虽说对古人写兰有不同的解释,或以兰为“香草?”或就指今天的兰花?但我们翻开古籍,古人早就把兰和香草区分开了,比如:“兰芷之室,”,就是说把兰和香草同时种在一间屋内。“芝兰之室,”又是这一间屋子里只种“芝兰,”“芝”:芝草。即“兰草”、“兰花”,指兰草开的花叫“兰花。”又有“兰艾难分,”古籍《诗经·卫风》中就记有“兰”和“艾”。是古人将开放的兰花和香草同放室,那香味既有兰花的香味,又有香草的香味,故有了“兰艾难分”这个成语。后《宋书·沈攸之传》将“兰艾难分”用于坏人和好人难已区分。如“兰薰桂馥,”就指兰花和桂花同时开放,兰花的薰馨,桂花的馥郁都体现出来了。又如“采兰赠芍”指一个人在山中采到了兰花,当地人有人看见了有想要的意思,于是,采兰人将兰花送给你了那个人,而那个人为了答谢,把自己家的“芍药”赠与采兰之人。故有“采兰赠芍”和“采兰赠药”的成语。在《诗经》中,我们就能看到区分“香草”和“兰花”文字和诗句。《诗经·郑风·溱洧》、《诗经·楚辞·九歌·湘夫人》中也有“沅芷湘兰,”这也指“沅有芷兮澧有兰。”王逸注的“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芷”古指“香草。”所以,古代除开“芷,”还有“艾。”“兰花”和“香草”在西周就已区分开来,没有争议。古代文献中经常兰蕙并称,又有艾、芷两种香草在其中,即有兰艾难分,兰芷难分之词。兰与蕙、兰与艾芷之间两者有何异同?由于兰花的故事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出现,如:《山海经》《诗经》、《越书》、《楚辞》、《蜀志》、《晋书》等。而其中最早谈及兰花故事的文献是(左传)中记载,叙述的是战国时代郑文公和穆公父子间的一段传奇性故事。释义认为“兰蕙丛生”、“兰艾丛生,”莳以砂石则茂,灌以汤茗则芳,是其不已相同之处,即:兰生山石之间,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兰芷丛生者,灌以汤茗则芳,证明了芷为药,吃之甚苦,加入兰,熬成汤,则芳。另一说:兰蕙皆是药,可和艾芷合熬汤喝了治病。东晋陶渊明写的诗句中也把香草和兰花区分开的。后人有不懂“兰”者,在翻译一些古籍中关于“兰和蕙”的文字时,偶有人误将“兰”翻译成“香草。”也误会了现代某些人的错误理解。但后人还是多将孔子咏兰作为兰文化的基础传播,开启了中国兰的时代。秦汉两晋南北朝,咏兰、诗词、墨画者,甚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就有“兰台”的记载。最早记载“兰台”为楚国的赏兰“台”名,其上建有宫殿,传为上古尧舜时期就有。汉朝初,在皇宫兰台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后称为“兰台石屋。”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后人从此引申,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唐朝时,秘书省在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兰台,光宅年间改称麟台。按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张华编纂的《博物志》记载,“兰台”在尧舜时期就存在,那么,还会把兰文化历史推进到5000年。

亦如:屈原在《楚辞》中屡屡引兰为佩:“纫秋兰以为佩,”“疏石兰兮以为芳,”“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怀兰英兮把琼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屈原在《离骚》中作《九歌》和《楚辞章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其中描述了兰和芷,树和蕙之不同用处。其中屈原隐居之后,养兰种香草百亩,说明屈原懂医术。比如屈原后裔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是其后人。孙思邈从祖辈那里得到医学典籍,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圣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皇宫内有“兰台 。”是尧舜时期就有兰台的记载。传至西周时,亦至春秋战国时期,为古籍收藏之所,故,孔子在楚国“兰台”读《易》书时说:《易》书文字多有不识,占卜之术多,可弃之。故,孔子在兰台赏兰读《易》的有关记载。孔子自卫反鲁后,曾写到:“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汉武帝之初,亦为赏兰之台和藏“古典”之馆。故,古籍中经常提到“兰台”。亦如:《文选·宋玉·风赋·序》:“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宋玉、景差 侍。”《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罡》:“天罡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史学家认为,“兰台”启初是种兰之台,后在兰台建了石屋其为藏古籍所用。去兰台翻阅古籍时,身边有兰开放,其兰香沁人心脾,读书时也在兰散发的馨香中度过,故喜欢翻阅历史典籍的人都愿去兰台读书。

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中也大量的提到兰花。如《子虚赋》中说到:“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媻珊郣窣,上乎金堤。”“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缟,杂纤罗,垂雾縠。襞积褰绉,郁桡溪谷。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纤垂髾。扶与猗靡,噏呷萃蔡。下摩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威蕤,缪绕玉绥。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意思是说:“大王种有兰草的蕙圃就有上百亩,还可以在里面守猎。女子行走在路上,衣裙也能摩擦的路边的兰草和兰花,女子们只有提着衣裙走路,生怕就因为衣裙把路边正开的兰花摩擦坏了。《美人赋》中云:“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琴,为幽兰白雪之曲。”意思是说:“美人在床,唯有执琴弹曲,示以《幽兰》《白雪》之曲方能打动美人的心思。”《上林赋》又有:“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蘪芜,杂以留夷。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意思是说上林苑中种满时间珍稀植物,如兰草绿蕙,就连车子在路边停下,下车就可以看到兰草。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也在他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思玄赋》、《归田赋》、中大量地写到了关于兰花兰草的字句。如:《二京赋》中写到秦始皇的秦都兰台藏古籍的宫苑里有“朱鸟、嘉木、兰蕙,芳草如积。”到光武帝刘秀时,因光武帝崇拜司马相如,遍读《上林赋》,便在宫苑中修建了(上林禁苑),新修建的“上林禁苑”苑内仿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描述的景物而建,除时间珍禽异兽之外,对植物中“兰草”就专门提写多段描述。

三国时曹植在《公宴》中这样写到:“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说明三国时期曹植也爱兰写兰,这样才有诗中那斜坡上长满秋兰的诗句。

两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才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然后人历史学家对《兰亭集序》有不同的翻译,但有一点,文中提到他们在一个叫“会稽山”的地方,“阴”,指会稽山之西有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他们聚在那里谈论什么。这会稽山又是夏朝开国皇帝大禹治水时,大禹称帝的地方,“会稽山在阳城”地界。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旧经》曰:“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亭。”《旧经》全名为《越州图经》,按《旧经》的说法,勾践种兰之地,在《兰谷沟》和王羲之等人修禊的兰亭,是同一个地方。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卧薪尝胆 渚山种下越王兰嫣。这就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栽培兰花了。总是和把中华文明传承下来。

东晋陶渊明弃官归故里,采菊养兰,写有《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这说明陶渊明所住的地方是一处山林乡里,门前就能看到野生命幽兰了,他还特别强调,幽兰不是“艾草,”不是“香草”的意思。这一首诗也说明陶渊明归隐之后,他的生活来源是种“艾草”。艾草是一种药才,其叶有香气,兰草和香草是有区别的。这也说明陶渊明不但是诗人,还是一个医术很好的人,不然他怎么会种兰和艾?这进一步说明兰花和艾草的是有药药价值的植物。

唐·卢照邻《山庄休沐》诗:“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唐·李潜《和主司王起》:“兰署崇资金色重,莲峯高唱玉音清。”唐李白曾也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留芳根。”等诗句。

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及太夫人令子艺成,学茂德馨,一举而搴芳兰署,再举而振藻彤庭。”

唐代诗人苏轼也爱兰。他的咏兰诗别具一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诗人把兰花比喻成美人,散发清香。苏轼也明确了“春兰”和“艾草”之间是有全部的,但又有某种医药上的联系。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看了《诗经》中《防有鹊巢》的故事,识兰于《诗经》。邛之兰美嫣。随之,邛兰就到了长安,这些传说也奠定了兰文化的基础。于是有了李世民咏兰的诗句,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们也就家家户户有“兰场”的记载。于是,帝王之尊的李世民在《芳兰》中写到:“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诗意也符合川兰春剑的花型和色彩,也符合春剑“幽香”的描述。

唐宋时期,有关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已经数不胜数了。孔子、李世民、王安石、黄庭坚、李白、柳宗元、杨万里、李清照、陆游等,都给兰花留下太多的诗篇,日本也是在盛唐时期,遣唐使把中国兰和中国兰花文化带到了日本。

又如唐代文学家陈陶在《种兰》诗中这样写到:“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从这一首诗中,把种兰、爱兰、赏兰、咏兰说得一清二楚,全面描述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山野农夫、养兰爱兰的全面介绍。其中有“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诗句。这也说明兰草在当时一是欣赏,二是用于中药,可延年益寿之功效。

到宋代,《金章兰谱》的出现,把兰花瓣型学给予了兰花文化的基础。也把兰花经济联系起来,为兰文化注入了“经济模式。”于是,从民间到达官贵人,再到帝王将相,养兰爱兰不分长位。宋末郑思肖写兰、画兰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他画的兰花,从不画土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或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郑板桥画兰出神入化,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曾赞道:“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北宋黄庭坚也在《书幽芳亭记·爱莲说》中将兰花称为“国香”,与国士、国色并列,“士之才德盖一国者,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初唐四杰杨炯在《幽兰歌》中写到:“幽兰生矣,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中写到:“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古今。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兰杜”一词来至《诗经·楚辞》多有译文,不知其故,只知“兰杜”即兰草。但都把兰比着“君子。”也比着做人要有兰的质量,蕙的心窗,就有了成语“兰质蕙心。”

南宋文学家罗泌著的《路史》记载:“尧帝之世有金道华种兰”,说的是5000年前尧帝时期,有一个叫金道华的人种植兰花。而他的种兰之地,相传是金华(现浙江省金华市)旁边的兰溪。

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张华编纂的《博物志》也有舜帝南巡时在兰台亲手栽兰的记载。兰台的故址相传是现在的湖北省钟祥市东部,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先祖为抵御洪水在河畔修筑了3座防水高台,舜帝南巡驻扎在此地,在中台种下兰蕙,因而被人称为兰台。

又如《邛州嘉庆志》第二十三卷记载:“邛兰叶纤润而色淡,花发稍短。姿清而芳气酷烈者,俗名玉翰,即兰也。叶粗劲而色深,花发稍长,神浊而芳气差减者,俗名大青,即蕙也。”邛崃不但产美酒、美人,而且还产美兰。今人所说“西山春剑“指的就是邛崃春剑。故而邛崃有兰山、兰亭、兰溪的地物名,还有人直接称自己叫“兰溪先生”。

清代乾隆《灌县志》记载有青城后山生长有兰,“其花似玉,其香清远,为人珍爱”的素心兰记载。

又如清乾隆时期临邛举人王永士在(对客.渔唱庵)中写到:“闲来无个事,日整钓鱼竿。钓得双鲤鱼,市上买酒旋。何处车马声,望之遥见君。下马饮我酒,停杯食我鱼。取诗为我看,取琴为我弹。看诗歌山蓁,弹琴操幽兰。君若有所思,我若有所叹。问君意如何,默坐竞无言。”《直隶邛州康熙志》记载“邛兰叶立如剑,一杆着花三五朵,五色幽香,紫居多者。”故,康熙帝在《咏幽兰》诗中这样写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帝王爱兰、赏兰,也为兰文化做了最有力的传承。《金瓶梅》里描写了很多兰花情节。今考查古籍记载有关写“兰”的诗词三百多首,散文一百余篇。(不包含清朝以后)到现今。

中国兰花三千年的历史传承就有几千首咏兰诗,狼烟诗影在《凝香劫》中写到:“门前晨曦幽兰开,南院东风春燕裁。不知佳人何处去,轻愁一段相思来。”“ 秋风作瑟雨近窗,不见惊雷上云宵。车满横街人稀少,回望幽兰与我香。”“ 玉颜芳心别离枝,君亦兰窗寄情诗。柔情几段鸳鸯蝶,空阶绕梦泪化丝。”“夏日高阳林下荫, 一梯石径听溪声。木楼女子休作曲, 角亭兰开待君归。”“秋风横笛枫叶红, 江舟瘦曲递乡愁。楼栏轩窗墨染纸, 轻描幽兰望九重。”“ 轻寒落叶北风吹,雪花压枝听枯声。 唯独幽兰自飘逸,几径花姿似雁飞。”“天台飞瀑挂云宵, 壁上幽弦递馨香。 疑似谷中有兰苑, 佳人粉色亦自芳。”“醉僧送翰绣芝兰,飞瀑又望绝壁连。绘有山寺亭楼阁,佛院馨香递江船。”“春来东风敲院门,幽窗一枝花初成。馨香流动阳天面,唯有兰姿分外明。” “ 春来林下水青清,院门兰草花蕊新。 幽谷磨墨诗一首,伊人馨香唯谁姿?”“ 春风煕语入东亭,横溪漫雾洗松林。崖上幽兰君休采,只留馨香到天明。”“谁入深山石径轻,欲寻幽兰三两枝。不为浮华数正气,含章作咏品新诗。”“新年钟声近菲窗,幽兰一枝半城香。春风吹破西岭雪,曲动芳馨角楼高。”“青姿秀雅碧叶长,满园春风幽兰开。绿草玉杆花成韵,霞色娇红醉谁人?”“幽兰题韵见溪流,梅林深处采春风。孤芳落画馨香过,但识楼缘望八州。”“春风吹绿闻溪流, 幽谷泉声映清波。谁锁馨香门扉旧,兰轩未见静雅容。”“夏日高阳林下荫, 一梯石径听溪声。 木楼女子休作曲, 角亭兰开待君归。”“ 秋风横笛枫叶红, 江舟瘦曲递乡愁。楼栏轩窗墨染纸, 轻描幽兰望九重。”“轻寒落叶北风吹,雪花压枝听枯声。唯独幽兰自飘逸,几径花姿似雁飞。”“石林小径谷中来,崖上幽兰独自开。 花蕊绣色媚不俗,卷风吹香醉一舟。”“今来访友闻兰亭,馨香透鼻锁寸心。此处窄园谁家爱,丫女指兰自采栽。”“石闲深径满林幽,空谷寻影尽皆无。唯有馨香暗浮动,兰芳不语溪自流。”

最早写兰蕙的成语有相关成语有:兰质薰心、兰质蕙心、桂馥兰香、兰芷之室、披榛采兰、吹气胜兰`芝兰之室、采兰赠芍、采兰赠药、兰薰桂馥、摧兰折玉、兰艾难分、兰芷难分、谢兰燕桂、沅芷湘兰、契若金兰、芝兰玉树、金兰之契。古人将兰蕙和艾芷作为一种治病养生的中药,后人释其意时将兰蕙和做药汤用的艾芷香草可熬的药汤混淆在一起。

近代,胡适也写过一首小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歌曲”流行,这首诗被稍加修改谱曲,改名为《兰花草》广为传唱。

董必武先生对兰花的认识则非常精辟,他认为兰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清则正气凛然、清白分明、清正廉洁、清雅坦荡,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兰叶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朱德爱兰的故事在井冈山群众中广为流传,留下了“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佳话,甚至还被编入一首红色歌谣中吟唱:“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1961年开始,他派人专程将适合在亚热带地区栽培的160余盆兰花,分三次赠送给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花,许多是朱德所赠。据公园的一位老园艺工人回忆:“朱老总经常送给我们兰花,如海南岛的海燕齐飞、广东的墨兰、玉枕大贡、银边大贡’了、金丝马尾。四川的多花兰、夏草、蕙兰、隆昌素、鹤起绿漪、江浙的衢州素、云南的大红舌和秋兰等。”此外,朱德还把自己收藏的兰花方面的书籍送给园林部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提高栽培技术。兰花,给朱德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每每看到兰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时,或抑头发现新的兰花品种的时候,朱德往往诗兴大发。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越秀公园兰圃参观时,即兴赋诗《游越秀公园》:“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同年深秋,朱德曾赋七绝一首,来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红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1962年1月1日,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兰花展览,赋诗《咏兰展》:“春来紫气出东方,万物滋生齐发光。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后来印制在1988年12月2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兰花》小型张上。1963年,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参观期间,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其中有一首咏兰诗:“幽兰出谷弱袅袅,移到草堂愿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发新条。”1963年4月20日,朱德在四川考察时曾到峨眉山石笋峰寻兰,亲手把采集到的兰花栽到盆中,并对陪同的工作人员说:“古人说过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只有兰花有叶有花又有香。请你们替我管好这几盆兰花,今后我还要来峨眉,还要来看这些兰花的。”并即兴填词一首《鹦鹉曲·石笋峰采兰》:“峨眉山上随缘住,石笋幽谷作仙父。松竹友朋常照映,同受雾云风雨。达人知遇来访寻,志愿随君前去。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朱德一生共创作了约40首咏兰诗词,这些诗词真切反映了朱德寻兰、养兰、赏兰过程中的所感所悟,饱含朱德对兰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四川春剑“隆昌素。就是朱德命名的兰花。”有诗云:“隆昌幽兰如美人,朱德来时花正开。春风碧水新燕舞,馨香要留元帅家。”1961年4月17日,朱德元帅来当时的四川隆昌县视察隆昌炭黑厂,县政府领导提前得知朱德喜元帅欢兰花草,便派隆昌文化馆馆长去找一些比较好的兰花回来,于是去了荣昌县安富镇的张荣汉家端了一盆软叶春剑素回来,摆放在接待朱德元帅要入住的招待所。当时这盆兰花正在盛开,芳香吐蕊,绽放那玉润嫩白的花姿。喜爱兰花的朱德元帅看见就赞不绝口,说道:“你们隆昌的兰草真好,隆昌的素真是名不虚传,很好,很好,就叫隆昌素嘛。”于是,在隆昌平顶乡下山的这棵软叶春剑白花素就有了朱德元帅命名的“隆昌素”了。后来,中日交好,朱德元帅将一盆隆昌素送给了日本友人来华改善关系的日本松村谦三先生。后,隆昌素在日本、韩国,多次获得最高奖。

张学良爱兰,为世人所知。他在幽禁期间,张学良将军除读书外,就是时养兰花。他曾坦然地表示:“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他还说“写诗可以言志,养兰能寄情。”他把热爱祖国之情,溶入于热爱中国兰花之中。张将军在家中饲养了200余盆兰花。

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春,曾任民国政府的外交部长、上海市市长、四川省主席、民国政府行政院长的蒋介石的同学、结拜兄弟、国民党元老的张群(四川省华阳县人,今成都天府新区),得知四川春剑银杆素曾是清宫廷时年贡兰的历史,就让他弟弟张云砜到灌县寻找曾在清宫中种过的“红胎银杆素。”当时,张云砜从湖北电政监督兼汉口电报局局长,新调任到川康电政监督兼重庆电报局局长、成都电报局长。他就联系多地政府官员,得知灌县石羊和柳街有人家栽种春剑银杆素,就慕名到了灌县石羊场寻找宫庭银杆素。张云砜就在袁绍堂家中购得了两盆红胎宫廷银杆素,给他哥哥张群送到南京去了。

《金漳兰谱》的影响很大,宋明两代共有近10部兰谱,多数都抄录《金漳兰谱》中的章节。《金漳兰谱》与同时代王贵学编著的《王氏兰谱》是我国古代专述建兰的双璧。(浙江范懋杜家天一阁藏本) 《金漳兰谱》 宋赵时庚撰。时庚为宗室子,其始末未详。以时字联名推之,盖魏王廷美之九世孙也。是书亦载於《说郛》中,而佚其下卷。此本三卷皆备,独为完帙,其叙述亦颇详赡,大抵与王贵学《兰谱》相为出入。若大张青、蒲统领之类,此书但列其名,及华叶根茎而已,王氏《兰谱》则详其得名之由。曰大张青者,张其姓,读书岩谷得之。蒲统领者,乃淳熙间蒲统领引兵逐寇,至一所得之。记载互相详略,亦足见著书之不剿说也。首有绍定癸巳时庚自序,末又有嬾真子跋语。考嬾真子乃马永卿别号,永卿受业刘安世,为北宋末人,不应绍定时尚在,殆别一人而号偶同耳。《王氏兰谱》中记述均不足50品。《广群芳谱》中录“王氏兰谱仅只有22种名兰”。今所见《王氏兰谱》尚有二种版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商务涵芬楼本)。参照以上两种版本,共记述名兰43种。王氏兰谱 ,1247年王贵学编著《王氏兰谱》 ,比《金漳兰谱》晚14年。比较两部兰谱,(王氏兰谱)记述更详,水平略高。为此古人评说:“较赵氏金漳兰谱更可贵。”唐代诗人王维也喜种兰花写诗,曾“用黄磁斗,养以奇石,累年弥盛,兰花四时常青,花黄,中闻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较确切地描述了兰花的形态。宋代赵时庚《金章兰谱》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兰花专著。明清为兰花栽培的兴盛时期,《闽部疏》提到福兴四郡栽培建兰尤盛,民间普遍传种建兰。清代乾隆以后,江浙一带渐成为兰花的栽培中心,上海、苏州、嘉兴等地花会盛行。到了嘉庆年间,浙江余姚一带,不少农民以莳养兰蕙为业。兰蕙珍品价值百金,甚至数万金。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花墨兰和白花墨兰又以素心建兰。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写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说明兰花真的和艾草、芷兰同样为中草药(芷兰:今叫白芷)兰科的一种。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

1987年1月10—14日,“中国兰花协会”在广东胜德县陈村成立,伍尚忠先生任第一届会长。“中国兰花协会”的成立,“兰花经济”模式就此拉开序幕。1987年3月8日,由当时的邛崃县城建局副局长高文祥等十二人(现邛崃市)成立了全国省、市、县级首个兰花协会“邛崃兰花协会。”1987年10月22日到25日“中国兰花学会”在北京成立,首任“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伏雄、吴应祥,理事长陈心启。四川代表有邓承康、陈远星、王德容、高陈华等。紧跟着,四川兰花协会、成都市兰花协会,乃自全国各地的兰花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成立,就此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兰花经济的发展。随后,全国各地省市县开始成立“兰花协会和兰花学会。”兴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兰花经济,迎来了以国家支持发展的花卉产业,一路欣欣向荣。2005年,四川春兰“天逸荷”创下了500万一苗的成交价。2011年,四川春剑“红太阳”创下了一苗带芽930万的成交记录。诸多如许,300万、200万、100万、几十万一苗的春兰、春剑、莲瓣兰成交也比比皆是。今天,兰花价格已回归理性,多为兰花种植业低价格产业化方式进行。

到底中国兰花历史有多长?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发现的陶片兰草叶子图案?5000年尧舜时期的“兰台”记载?还是三千年有明确记载种兰的历史?至少中国兰花历史说有三千年是明确的,但据古籍“兰台石屋”记载,“兰台”自尧舜时期就有,那就有5000年之久。只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字有“兰台石屋”记载,兰台中的“石屋”成了收藏放置古籍典藏之所。历经战乱,到唐时期已没有“兰台石屋”的记载了,转而收藏古籍之地成了洛阳“鸿都门”。虽“兰台”已毁,但历史有关兰花的各种诗词文字还在,还承载着中国兰花的历史文化,因为有了兰文化,才有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兰”花卉产业。于是,据有争议的历史对“兰”和“香草”在古诗词和古籍中也明确了区分,不再有争议。今天的中国兰花产值每年都达到500多亿元,在中国兰产业中,远东国兰和连城兰花做到了上市公司,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文化经济”的载体。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