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小兵 | 偶遇落难的彭总——兵哥哥讲38军历史之三十四

 鲁梅鲁冰花 2023-03-09 发布于北京

——兵哥哥讲38军历史

之三十四

邵小兵




《 偶遇落难的彭总 》
作者 邵小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个"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时期。美苏争霸加剧,中苏交恶,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印度在我国西南边境屡屡挑衅;国内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不可否认,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阶段之一。

然而,在北京的一座庭院内,房子的主人却过着闲来无事、门可罗雀的生活;他读书看报、种菜散步,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他就是被解除了所有行政职务的一一彭德怀元帅。

 庐山会议后不久,彭总就搬出了中南海,移居到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现在的海淀区青龙桥街道挂甲屯社区)的"吴家花园",一住就是六年多。

吴家花园

"吴家花园"位于城乡结合部,当时属于远郊(在西北五环附近),周边是星罗棋布的村庄,西边有几座部队的大院。"吴家花园"是园明园附属园林之一的承泽园西部的一部分,很多名人曾在此居住。中华民国袁世凯当政时期,将此园售给浙江人吴鼎昌(字达诠),当时该花园大门的门楣上有"吴达诠别墅"的木牌。吴鼎昌是一个集银行家、政治家、著名报人等于一身的显赫之人,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他名列第17位。据说吴鼎昌本人没有在此居住过,解放后一直闲置。

吴家花园

"吴家花园"这个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五亩,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它有14间房屋,院中的景色自成一体,里面有小桥流水,园中有水池一泓,岸边散置山石,建有亭阁长廊。它与颐和园和青龙桥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如果抛开政治因素,这儿的确是个修身养性、幽然安静的好住处。

当时"吴家花园"所在的挂甲屯有八十余户人家,老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对政治不感兴趣。屯中不通电,也只有一口水井。彭总入住后,国家有关部门,在"吴家花园"内打了眼机井,拉了电线,平整了进出道路。彭总还自掏腰包为附近的村民安装了电灯,拉出了水管供缺水的群众使用。

彭总与挂甲屯的农民交谈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对于在政治上落魄、名誉上受损、职权上贬低的名人,被人疏远和冷漠是常态,哪怕是往日的部下好友,亲朋故交都敬而远之、极少登门,人们唯恐引火烧身,自找麻烦。彭总就是在这个看似衣食无忧、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度过了心烦意乱、孤独寂寞、苦涩忧愁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

彭总在吴家花园留影

回到本文的正题。38军老军长刘海清的传记《"万岁军"的一个老兵》中写到了他与落难的彭总不期而遇的一段难忘经历。

1959年夏,时任第38军113师师长的刘海清被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招收为战役系学员,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入学时,他38岁。

刘海清1955年授衔照

北京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现国防大学)坐落在颐和园以北的红山口。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尘嚣远离。学院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河两岸垂柳成行,芳草萋萋,鸟语蛙鸣,是都市喧闹的环境中,一处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地。在红山口通往城里和颐和园的路上,有一座桥相连,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一一青龙桥。有人说:青龙桥是走过将军最多的桥,新中国成立后,凡是在军界有所作为或想成为高级军事指挥员的人,都要通过此桥到"红山口"学习深造和镀金。

青龙桥

1960年秋初的一个周六下午,刘海清骑着自行车回家(夫人张文清已调到农科院工作)。一路上是人少车稀,田野间空旷安静,不像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他不紧不慢地蹬着车子,向着农科院的方向而去。

离青龙桥不远处,就看到一位老者在斜阳夕照的林荫道上迎面走来,随着距离的拉近,渐渐地看清老人约六十多岁,头发已经灰白,可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坚定有力,一付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态,他上身穿着一件白衬衣,扎在草绿色的军裤里,显得气度不凡、精神矍铄。刘海清心想:这是个当过兵的老军人。

两人越走越近,刘海清定神一看,心头一阵惊喜,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怀元帅吗!他热血沸腾,心跳加速,毫不犹豫地跳下了自行车,支好车子,紧走几步,迎上前去,一边举手敬礼,一边问候道:"彭总好!您在这里啊!"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有人见到彭德怀元帅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绕着走,躲得远远的,生怕惹出事端。而且彭总的所谓"罪行"早就传达到全党全军,几乎人人皆知。刘海清后来回忆:他当时是出于对彭总的尊敬和爱戴,别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完全是下意识地自觉行动。

彭德怀见有一个年轻的军官兀突地向自己敬礼和问候,便收住步子,仔细看了看对方,跟着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高兴的表情。

刘海清看到面前的彭大将军,比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见到时苍老和憔悴了许多,他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刘海清心里不由得酸酸的,千言万语堆在嘴边,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关切地问了一句:"彭总,您近来都好吗?"

"挺好啊!"彭总笑着说道,脸上透出倔强和自嘲的表情。

1951年1月27日,刘海清在中朝军队师以干部会介绍经验,受到彭德怀、金日成接见

刘海清心里热浪翻滚,他知道彭总现在的压力非常之大,政治环境对他也十分的不利。虽然那次在志愿军总部他介绍过经验,后来又单独受到了彭总的召见,并领着自己去见了金日成首相,但是,直接面对彭总也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这已经是快10年以前的事了。不知道彭总对自己还有没有印象,想到这儿,便迟疑地问道:"彭总,您还认识我吗?"

想不到彭总不假思索地说:"我怎么不认识你哟!你不就是我们38军那个年轻的副师长嘛!叫一一刘海清,对吧?"

刘海清一听,心里像有一股暖流通过,眼睛立刻就模糊了,他嘴唇哆嗦着,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1964年初大比武期间,38军参谋长刘海清到334团8连蹲点,图为给1班作战术示范。

彭总看出了刘海清内心的激动和情意,便换了个话头,说:"噢,你现在干什么呢?"

刘海清强抑着感情,让激荡的心灵静了静,回答:"我在军事学院学习。"

彭总一听就高兴了,笑眯眯地说:"学习很好嘛!我们的高级指挥员的军事理论和科学文化水平,还很不适应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打起仗来,要吃亏的。"他上下打量着精力充沛和健壮的刘海清,继续说到:"你年轻,好好学嘛,多掌握一些知识,将来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是!彭总!"刘海清习惯地立正回答。

38军副军长刘海清和政委王猛,副军长李忠信到部队检查战备落实情况。

彭总说完这些,面部表情瞬间凝重了,两道浓眉又皱了起来,凄然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我年纪大了,又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你和我谈话,不害怕吗?"

刘海清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麻酥酥、热乎乎的,他明白彭总问话的潜台词,望着眼前这位德高望重,铁骨铮铮、对中国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共和国元勋。刘海清挻直了腰杆,迎着彭总关切的目光,坚定地回答:"您是我的老首长,任何时候都是!我没有什么害怕的。"

"谢谢你!"彭总欣慰地点了点头,他和蔼的看了看刘海清,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自信地说:"我的事情,历史会做出结论的。我一不反党,二不反毛主席。"

刘海清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了,他不住地点头,嘴巴里涌出一声:"嗯!"

刘海清任38军军长时留影

彭总说完,轻轻地拍了拍刘海清的肩膀,长吁了口气,默默地朝着青龙桥的方向走去。刘海清这才发现,远处站着一个小战士,估计是陪伴彭总散步的。

望着渐渐远去的彭总,在夕阳的照耀下,他的背影呈桔红色,像一支燃烧的火炬,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刘海清久久地凝视着,心里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有说不出的滋味在胸中翻腾,眼前的情景让他难以释怀。是同情、伤感、难过,还是遗憾。不知不觉中泪水溢出了眼眶。后来他才知道,彭总就住在离这里不远的挂甲屯的"吴家花园"。

此后的学习期间,每次回家的时候,他都留意路边的行人,希望能再次碰到彭总。让人不解的是,他再也没有看到过彭总了。咳!他多想再见到他啊!问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听听他的教悔,感受他永不言败的决心和钢铁般的骨气……

这次与彭德怀元帅的意外偶遇,成为了刘海清一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然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谈话时间,但他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不错,共产党员应该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但也要讲感情、讲良心、讲历史、讲品行。一个意志坚定、有血有肉、不忘初心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留影 

刘海清司令员在帕米尔高原上视察部队

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作者邵小兵近照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