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崂山道士】步行三万里 西行阿富汗

 健行zhz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文、晏礼中

又是一天中的夕阳西下。一艘不知道从哪里漂来的渔船前几天在这里搁了浅,静静地随着海浪摆动,从腐朽破旧的船体看,该是废弃了的。三四年前,太清码头上停的都是渔船,后来旅游公司承包了码头,迁走了渔民,渔船也就变成了游艇。临海的山腰上,一座白石筑建的望海亭刚刚竣工,山脚下黄色的吊车正伸着长臂把新购的树木吊种到亭子周围。

彭涟道长站在海边,望着充满海腥味的潮水一遍遍刷洗礁石,把贝壳带进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缝里。海天泛起一片浓郁的金黄,白色的鸥鸟啼叫着飞向远方。

崂山的太清宫广场上,道士们正三五成群地散步聊天。在这个国家级5A级景区内,白天游客川流不息,只有到了傍晚,游人散去,用完晚斋的道人们才会才会从太清宫东侧庙门出来,在海边感受一下海天一色的恢弘和李白诗中我昔海上山餐紫霞的意境。

彭涟道长已经很久没出来散步了。过去半年,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单房里,读书打坐写文章,安安静静地整理着自己的一段段回忆。 他平时没特殊事很少外出。在老君峰下的太清宫里,他是唯一一位得到太清宫住持李宗贤道长特批,允许挂“清单”的道人。也就是他可以不用值殿、不用上早晚课,也不用参加道观里的任何活动,只是在这里吃和住。一般来说,挂“清单”的道人,没有单费,即不领庙里一分钱。但是庙里主持很慈悲,每月给他发点生活费。

到斋堂打完饭,他都是带回单房吃。斋堂用斋虽然可以和道友们简单聊几句,但大家碗里的饭吃得都比较快,他将饭菜打回单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如果不饿,把晚饭当成夜宵也可以。

过去在太清宫值殿时,他跟道友们的交流还是比较多的。半年前,刚从阿富汗回来时,也有不少道友专门找他聊天,而现在,他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单房里,大家觉得他应该是不想有人打扰了,于是,彼此的交流也就越来越少。

“调养身体”和“整理资料写感受”是他获批“特殊照顾”挂上“清单”的理由。

尽管由于僻于海曲鲜闻,崂山并未被入道教正的洞天福地的系中,但这座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海上仙山” 除了有两千多年来的道教神仙典故和宫观文明外,还因为蒲松龄在志异中写了篇山道士”和它后来被改编成的同名木偶动画片而声名大振。

彭涟道长知道那部动画片,但一直没看过。他这名崂山道士只读过《聊斋志异》里的“崂山道士”。

在他出家前, 崂山闻名于教内的因素,除了道教神仙修炼以外,还有全真金山派匡常修道长的精深的武功。老当家匡常修道丹功,浑身“软如绵,硬似铁”,那时的崂山道士在匡爷的带领下常在步月廊下推手聚仙台上吐纳,庙院里总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彭涟道长2007年到崂山太清宫开始常住时,崂山“尚武之风”已吹过多年,庙内外由于一些导游与经营人员相配合,通过高价兜售吉祥物、算命看卦等各种花样翻新的欺诈手段,骗取游客和信众的钱财。给崂山太清宫留下一些不良影响。祖师爷的清净道场沦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而谨守“处下、不争”的崂山道人却只能敢怒不敢言地背起了“黑锅”。动静越闹越大。天道不容的事情自然会自取灭亡。一年前,随着各种“崂山欺诈帖”在网上的迅速传播,宗教政策也相应明确,一夜之间,那些失去了保护伞的“宗教寄生虫”消失得无隐无踪,崂山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

静静的夜里,彭涟道长经常会回想自己走过的那些路。路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一些人说,唯一适合他的修行方法就是行走,他如果不走便会脚痒。他们甚至建议他去徒步五大洲,把道教传去全世界。而事实上,他或许已经走累了。他走了太多太多的路,那些望不到边的道路让他感到疲倦,以至于当初吸引他留在崂山常住的仙境般的后山他也不怎么攀爬。

2011年,长春真人丘祖处机诞辰864周年。1222日,冬至那天,他从丘处机真人的故里山东栖霞太虚经潍坊、德州、保定、北京、张家口、林浩特、南兴安岭、满洲里等地,进入蒙古国乔巴山、温都尔汗拉巴托、车车尔勒格、乌里雅苏台,阿尔泰山等地,再转入新疆吐鲁番、乌鲁,由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出境, 经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塔拉兹、希姆肯特等地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再经托克马克、比什凯克、奥什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尔罕,铁尔梅兹等地,徒步3万里,最后走到阿富汗兴的都什山的八鲁湾

在他的大背包里,除了随身衣物,帐篷睡袋,还有一面布制的地图,上面印着重走长春真人西行路线路图,那是世界徒步协会秘书长陆宏为他设计的。

全真七子中的春真人机到扬教山道教接受了全真道不娶妻室不食腥注重清修的教开始真功外践真行从而使山逐全真道天下第二

元太祖成吉思汗听闻丘处机通晓养生修之法旨派使者刘仲禄持诏前来邀请,公元1220年正月18日,73岁的长春真人带领门下弟子18人,从山东莱州启程西行,历时2年有余,到达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成吉思汗于西征的营帐元史》中对此段历史的记载是机每言欲天下者必在乎不嗜问为治之方以敬天生久之道告以清心寡欲此后数月,丘处机多次委劝成吉思汗停止杀害生民,得到了元太祖的尊重,这便是“一言止杀”的故事。

重走丘祖西行路,他不仅是为了缅怀丘处机祖师,也是为了纠正人们的偏见。他发现,大多数国人对道教全真派的认识还停留在金庸武侠小说的层面上。那些小说他出家前是看过的,出家入道后,他才发现武侠泰斗对道教祖师和道士们的形象是何等的歪曲,感慨之余,他发愿寻访丘处机真人西行之路,希望通过以一片苦心,步行回顾道教前辈修行人苦己利人、慈悲济世的精神。

彭涟道长记得,当初他把自己的宏愿向李宗贤道长报告时,李当家很吃惊。但听完他详细的计划后,李当家看到了他的一片赤心和坚持。太清宫支助了他一万块钱,李当家说,有困难就给庙里打电话。临走之前,很多道友都不看好。道友们说,过去丘祖西行时,沿途国家都是成吉思汗打下的,可以畅通无阻,你现在走,那些地方都是得办签证的,而外蒙古对中国人很不友善,阿富汗也异常危险,道人应该贵生,没必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他们还引用《道德经》中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来告诫他“在外面走得越多,经历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少,还不如踏实待下来对修行更有益处,因为道人最重要的就是——'无为’”。

他并不跟道友们争论,很多事情在没有做完之前,人们是很难理解的。他知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运筹帷幄”,所以还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也知道道人应该“清净无为”,但他认为道教讲的“无为”并非让人没有执着的追求,而是叫人别去做那些违反自然的事,所以,《道德经》里也有“强行者有志”,鼓励大家要持之以恒立大志,艰苦磨炼,才能证道。

他从没坚信过自己能活着回来。他甚至想,也许没走出内蒙古就死掉了,但死掉了也就死掉了,为什么非要走完呢?他没写遗书,也没买保险。在他看来,弄这些东西其实是怕死的表现,反而不敢去了。再说,他只是个清贫的道人,没什么东西需要交待的。人总归是要死的,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死得其所”。他想,《道德经》里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所”,说的不是“地方”,而是死的慷慨从容,于天地万物有益,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如他所料,当他走完回来,道友们的态度果然变了。他们佩服他的毅力和能力,说这不是一般修行人所能完成的,而过去的两年,大家也没有干出更有意义的事。

出家人的形象在内陆很多地方都不是太好。在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他进了好几家饭馆都被老板们冷冷地挡在门外。他们把他视为来此算命化缘的江湖骗子,不是说“我们还没开张呢”,就是说“我们已经卖完了”,在那小镇上,他没吃上一顿正经饭,只能继续到小卖部里买干粮。

然而,出了国境,到了“非常排外”的外蒙古,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却用自己的热情令他措手不及。很多时候,他在街上走,会有人递来一个苹果,走不远又会有人送来一块西瓜或者送些水和干粮。语言不通并不妨碍人们的善意,人们总是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他,脸上堆着笑容。这目光和笑,向他传递着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让他舒服,伴他前行。他发现,人心的良善跟地域的发达程度无关,而跟人们的信仰有关,虔诚的信仰者总是乐于助人,无论对方的信仰是否跟自己相同。

很多时候,不亲身经历,便会想当然。走进内蒙古时,他以为迎接自己的是春暖花开的草原,却不巧遇上“倒春寒”。三月的内蒙,漫长的春天。鹅毛般的大雪连下了五六天,寒风刮在脸上,刺骨而锋利。修行的路上,只要认真,诱惑便会来,缺什么来什么。想安贫时会来钱,想清净时会遇到漂亮女生。当他背着四五十斤的行李在风雪中举步维艰时,则会不断遇到停下来招呼他上车的人。对每位好心人,他都只是摆摆手笑一笑。宝贵的生命都置之度外了,怎么还会去贪图搭一段车呢?他知道最困难的时刻,才最磨练人。

脚走出老茧就不轻易起泡了。但洗脚洗澡不能太认真,脚被热水一泡,老茧就没了,第二天一走,还会起大泡。帐篷经常用,但很少撑开。每天几十公里走下来,他早已精疲力竭,搭帐篷要找平地,还得一根根穿帐篷杆,太麻烦。所以,他每天只是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把自己罩在能防蚊虫的帐篷里,躺下就睡了。零下二十多度,他也只住帐篷睡袋。他自己摸索出一套推拿点按,调气养息的方法。半夜冻醒了,他就起来盘膝而坐,凝神调息,等身上开始散发热气,体内真气如炭火般隐隐燃烧时,他再躺下来接着睡。

外蒙古徒步时,除了荒凉孤寂外,较令人心烦的是毒蚊,它们一片片地围着他转,往他嘴巴鼻子耳朵里钻,几十公里,他只能拿着毛巾甩着走。在艰苦行程中,他从来不进别人家化缘讨食。有小馆子就吃小馆子,没有小馆子就吃咸菜和干粮,或是什么方便就买些背着。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他常常背上一周的食物,当干粮吃光时,他便忍饥挨饿,强撑着行进。

在野外,人跟动物没有区别。再没有吃的,他也不会杀生。既然生命已经交给了大自然,那便听天由命。如果河里的鱼,洞里的野兔是该他吃的,那行走的他也是该狼吃的。曾有好心人给他一根木棍,让他防身,说前面可能有狼,但他拿着走了一阵,还是扔掉了。他心里清楚,真遇到狼群,凭一根木棍也是打不过的。

他只会简单英文,路上买份干粮都要比划一阵,还不时因为解释不清,被误会扣押。后来,到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他就先到中国驻当地大使馆,请他们帮忙申请办理签证和开证明信。再把中国道教协会开的证明翻译成当地语言,因此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这样一张张证明,一份份关助,帮他走完了行程。

他记得,拜别八鲁湾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感觉从他心底涌出,像是丘祖伸出一只手,把他的心握了一下。在过去的21个月里,他途经6国,全程3万里,通常每天徒步十几个小时。他走过平地、雪山、草原和沙漠,走过霜雪漫天 、飞沙走石、烈日炎炎和大雨倾盆。走穿十几双鞋后,他终于完成了“长春真人西行路线”的重走,平安归来。

这条路,如果是有人逼着走的,应该早就遛了。再苦不堪言,退堂鼓在心中也只是一敲而过。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把它当做责任去走,所以,也就无所谓营养不良和偏离养生之道,无所谓艰难险阻和面临危机四伏。

道路绵延无边。孤独的时候,他就用平时背得烂熟于胸的一些《道德经》里面的句子来体悟一下。刚出家时,师父问他:《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你认为什么是'道’?何为'大道’?他思索良久不能作答后来访名山宫观,也听很多道长说:夫道不可言说言说既非道他也听得似懂非

一路上他都在琢磨什么是自己的道诸多经典中,有常道真道、妙道、天道、至道⋯⋯道本无名,他又当修何道?通过无数疑惑,后来渐渐有些体悟。

两年的徒步对他来说并不漫长。十几年前,他已徒步中国。

1971年,他出身在贵州安顺农村。尽管身在贫寒农家,但他从小酷爱传统文学和阅读宗教书籍,海里常常浮现佛陀的出家修悟音菩萨的慈悲真武大帝的舍身求道玄装法的取经西行,盼望着自己能像李白、杜甫、徐霞客一样,游历祖国的名山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不想把生命只是停留在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中,一辈子按部就班地完成,也不想人生几十年稀里糊涂,度过人生。

经过几年酝酿,1990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高中毕业的他带上家里给的二百元背了个装着两套衣服和几本书的黄色帆布包,在父母的目送下踏上了步行求知的道路。那年,他19岁。

此后十年,他分三次以三条不同路线从家中出发,走遍了除港澳台之外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大部分地级市,累计行程五万多公里。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是在徒步中国。他走的是探索自己生命意义的路,与旁人无关。

徒步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在他步行过程中,也听说过徒步全国的名人余纯顺。但他经常风餐露宿,仅以一被单裹体,从未穿过棉衣、棉裤或是棉鞋。所行之处,他靠不时打点零工来维持自己每天四五元的生活费用。每当走到名胜古迹,想要参观时,他便弱弱地问别人:“我是从家乡贵州一路走来的,没有钱,但喜欢传统文化,能不能进去参观一下?” 人朋友眼里,他似乎没什么本事,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却没给家中寄过一分钱。而在他心里,最令自己骄傲的却是没带身份证便走完了全国。不是故意不带,第一次出门时,第一代身份证刚开始办,要申请,什么时候能拿到没人知道。他不想等,心想只要不干违法的事,干嘛非要那东西证明自己是中国人?由于没有证件,他经常找不到工作,在西藏、珠海、北京也被无数次当做“不明身份的可疑人员”扣押。十年中,他经历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体会了一种特殊的真,他把它们写在一首长诗里——

一程怀志去远乡朝也匆忙暮也匆忙

两地入梦增惨

三月寒食寒生寒卧寒床

不分戴月披星为谁五内日日中夜梦空

六月卧霜天缺衣少被蜷身露足频颤齿雨洒沙床

七夕仰天河独卧不眠浮山石泉淙淙身凉意更凉

八方无相不乞衣食三更行道人逐似匪狂

九日慕登高分荆攀石援崖意惶惶十足痴傻名山古庙亦恭犹仿名贤赏碑廊

百无禁忌关西藏南漠北翻山越岭背疼腰酸肩麻烈日炎炎鼻中无意迸血

千思万想孤寂夜里依依泪盈眶念及前程若不幸残身客死荒郊无人怜心灵自凄

亿万斯年沙埋葬魄散魂何出生方

想人生百年期无常生死无常

万里寒程蒙天不残身心得

千方百历险心磨砺呈瑞祥道心有开梦慧苦中有柔亦。”

十分自信参造化,绝尘清修慕老庄。

九九经章潜心悟,寻访灵修,不忘古贤与今良。

八十一难,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大微希夷,妙用传心自芬芳。

七情虽未断,六欲亦未绝。但存丹心,体道慈仁,爱国爱教,舍命忘亲,清慕屈原赴汨江。

五常还轻违,不想童心未泯,勉勖知音,却为一丝素情伤。

四生皆同类,胎卵湿化,一气同枝,生杀取予,慈悲喜舍莫相忘。

三途解苦赖贤修,去去来来,慈心引化,物我均沾,自然烦恼得清凉。

两仪齐天地,人间万象,类聚群分,皆秉圣化得安养。

一朝步清虚,天性返还,浑忘人我,续薪绝代,圣嘱师恩两不忘。

海边是不能打坐的。热气上来,毛孔打开,容易受风,打坐最怕的就是受风。他现在不怎么走路了,爱打坐,在自己的单房里静坐。

虽然他现在有些疲乏,不想多走路,但是若有特殊意义的路需要他去走,他也会去。2011年西安开园博会时,他被世园会邀请用徒步的方式宣传园博会,虽然沿途受到徒步爱好者的欢迎,但媒体报道却令他哭笑不得。没人叫他“彭道长”,记者在文章里叫他“徒步哥”。

途中的经历和感悟,他还在陆续写。本来是计划出书的,但他想,如果出书,别人就只有花钱才能看,西行不是为名利,写作也不是为名利,跟有缘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写好一篇便在方便的论坛上发一篇,让网友们免费地阅读。

很多朋友问他今后的打算?有的甚至建议他用自己目前的名气弄些钱,建个庙,也可以自己当个家。他知道这种念头是危险的,名利上身,卷入世俗,便容易迷失自我。自己一生都在往前走,但如果这样,便是往后退了。他只想完善好自己,做好眼前的事,如果修行得好了,也许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果修行得不好,自夸也没有用。崂山是否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他不知道。岁月匆匆,人生易老,他想,在那山海之间,也许有他彭涟的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