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城东街的女人

 坤德拉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那条不长的街道上,像其他地方一样,也拥有各个年龄段的妇女。

不过,那里的很多女人虽然知道有妇女节这个名字,然而更清楚的知道,那个在大城市被大张旗鼓提及的节日,似乎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她们自己不会,也无缘享受半天假期或者集体出游的机会,甚至连那样的想法都没有。

很简单,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多半由她们的工作导致,这点倒是与众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熟悉那里的人,想必大约知道,从某种形式上来说,新城东街的女人,从事最多的职业,主要是家庭主妇,其次是在家庭主妇这个角色上叠加的各种角色,当然,如果再提炼一下,就是零工和小商小贩。当然,也知道,她们早已习惯被称之为老板,哪怕只有一个临时摊位,只卖一类货物,铺子里只有一个货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环境使然,也或者是性格使然,新城东街的女人,大多数渐渐养成了为自己打工的习惯,她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市场,来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家庭。

说她们是最纯粹的自由工作者,并不夸张,为了生存,她们必须学会找到在各种不可能的情况下,快速突破生活瓶颈的口子。

由于普遍性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快速适应复杂环境这点上,她们的所作所为似乎比那些互联网裁员潮波及的人,稍微快一些,在他们当中,只有少部分人,曾经享受过大城市才有的待遇。

由于工作性质使然,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几乎处于全年无休的状态。不过,不是绝对的全年无休,总得排除一些特殊的日子。

那是哪些日子呢?一是源于传统节日带来的假期,二是来自亲情带来的节日,总的说来,也就是如春节、中秋,以及母亲节等几个节日。

她们中的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情人节,但应该会知道七夕,不过,即使知道,也很少有人会将那两个节日,与生活里的其他时间区分开来。

除了提到的几个节日外,新城东街的女人,也会短暂休息,但,其他大多数时候,皆处于一种忙忙碌碌的状态。


她们如同虔诚的修行者一般,在日常生活里,默默践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

我这么说,并非强调她们是天生的劳动者,把一生奉献给劳动,其实劳动对她们而言,更是一种现实需要,若一日不劳动,随时可能面临不可想象的生存危机。

她们普遍没有大城市里的那种养老保险,对了,即使住在大城市当中,也不是每个人可以单纯的依靠保险来养活自己吧?

过,一个常被忽视的一点,新城东街的女人,大多数似乎与那种经常见诸媒体的节日和宏大的叙事故事无缘。不过,也不能完全避免被无端邀请,置放于一个安静祥和的场景下面。

她们到底从事什么职业呢,会让普及大半个世界的节日覆盖不到她们?不妨来简单看看吧。

在那条街道的女人,自身首先是家庭主妇,职业带孩子养家,除了这两个之外,再叠加其他一些角色,比如小贩,保洁公司的临时工,守着自己一爿小店的老板,家庭做坊的从业者,小百货商超的老板负责人,当然能做的可不止这些,还有比如其他什么职业,做些早点、做水果零售、磨豆腐、打豆浆、做卤菜、做活鸡现杀、烙煎饼、蒸馒头、做菜煎饼。。。

你想想,上面的那些职业,怎么跟节日挂钩,尽管有时候,她们自己也不清楚为何会从事上面哪几种职业,可是,由于各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生活留给她们的选择,委实太少。那又能怎么样呢?没人知道答案,也没人有兴趣深入。

同样也是由于工作的特性,让她们养成一种无以伦比的做事风格,性格直率、泼辣率性、近乎执拗、热爱生活、对子女百般宠爱,但又不是溺爱,任由其造反滔天,对街坊四邻,温情脉脉,但对不喜欢的事情,也是毅然决然的敬而远之,要说这些性格看起来仍然不够立体,或者啰嗦,那就只能亲自去看一看了。

早些年,刚刚进入学堂,我看到学校里面到遇到妇女节放假的通知,回到街头,我就想使用,说服那些依然在劳作的妇女,有的是长辈,有的是姊妹,还有的是比我辈分低,但已经成年的人们,依照规定放个假,结果当然完败。

她们完全不会理会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那些日子放假的故事,根本打动不了她们。

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的东西不对?亦或者她们错了?不过,仔细分析了一圈,好像又都没错。

那些曾经在学堂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了妇女,有的也可以享受半天的假期,但是那些仍然在新城东街谋生的老一辈女人,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反而每到节日来临,更加繁忙。

新城东街永远不缺没有妇女节的妇女,不管是阴天下雨,还是什么节日,都​阻止不了她们习惯性的按部就班的劳作。

只是她们往往不愿意说话,所以,也几乎没人知道,大部分人在网络上欢庆妇女节的时候,不知道,在北方的一角,依然有那样一群曾经跟她们一样,拥有过如花似玉年岁的女人,根本不会想到自己该放假。

她们因为各种原因,选择那里、留在那里,日复一日的劳作,日复一日的生活,除了孩子和家庭,安居乐业是她们最大的愿望,对其他事情一概没什么兴趣。

在新城东街的女人,未必都在那里出生,也不一定全部会选择在那里离开,但并不妨碍新城东街,有幸感受过她们的痕迹,尽管,那种痕迹稍纵即逝。


在高高底底低低的建筑里,有她们忙碌的声音,在热热闹闹的东西街上,有她们爽朗的欢笑,在昏暗的路灯下,也有她们略带疲惫的身影,以及无数个为生活操心的不眠之夜。

她们与新城东街构成相对统一的整体,既彼此依靠,又相互影响,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对我来说,她们是那条街道的灵魂所在,没有她们的新城东街,索然无味。


这一篇,若要说写给谁,我想,就写给她们吧。

献给所有曾经在、现在也在、以后还会在新城东街生活过的女人,祝她们安康,永远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