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是啥?学点啥?怎么学?甲骨文“学”字藏玄机

 文山书院 2023-03-0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甲骨文字典,学,不同写法】

  近日有幸听了赵文耕老师关于甲骨文“学”字的直播讲解,顿时感觉头上通了天线,神奇般接收到先人通过“学”字传达给我们这些后人的重要讯息,也就是让人类能够生生不息的重大玄机。

  “学”字甲骨文写法。查阅《甲骨文字典(第3版)》(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共有六种写法(见上图)。发展到金文时期,框里多了个“子”字。综合起来看,“学”字甲骨文由以下几个符号组成:

图片
【学,演变,汉典】

  一是图片,分别是左、右手,是一双手;二是图片或者图片(叉),单叉或双叉,在古文字中是算筹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叉通常跟算筹有关系。叉是个神奇的字符,表示数字“五”。在古文字中,“一”用一条线表示,“二”用二条线表示,“三”用三条线表示,“四”用四条线表示,“五”最开始用五条线表示,后来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进而用叉子表示;三是图片(下框),是房屋的断面图形,代表房子。

  注视着“学”字甲骨文字形,仿佛看到了先人们手捧算筹,正襟危坐,以赤诚之心一遍遍推演着宇宙之真谛、人生之奥秘的感人场景。我的心不觉为之震撼。

图片
【不同学的甲骨文写法,汉典】

  “学”字,到底暗藏着什么重大玄机呢?先人创造这个字,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重要道理和规律呢?

  第一学是啥,即什么是学。这是“学”字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早的甲骨文“学”字,只有一个叉和一个房子,或一双手和一个叉,也就是说,这个叉是最核心的内容。如上文所述,叉是算筹,是数字“五”。“五”最初是用五条横线表示,后来演变为叉,这个字形的演变看似简单,实际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不知道其间是否还用过其他字符表示(没有查到),但演变为图片表示之后,又有几种字形的演变,这些是可以从《甲骨文字典》中查到的。每一个字形演变的过程,都是古人经过自身的实践,对自然界不断认知、对人生不断感知的过程,都是古人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每一根简单的线条、简约的图形都代表着先人们思想认识的高度浓缩和凝练。

图片

  现在我们正是秉承着先人的思想,在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到掌握,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坎坷、瓶颈,努力想办法、找出路,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直到把困难攻克了、把问题解决了,进而我们的认识达到新境界、学习进入新阶段、工作上了新台阶,从而人和事都实现了新提升。这就是学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开宗明义第一个字就是学,足见圣贤对我们的殷殷期许、深深寄托,就是希望我们不断勇敢地冲破限制、突破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揭示真理、顺道而行。

  学是过程,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这是古人通过“学”字告诉我们的第一个玄机。

图片

  第二学点啥,即学什么。这是“学”字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甲骨文“学”字,描述的是“学”的状态,没有直接会意所学的内容。但认真体会不难发现,能让人们安安静静、恭恭敬敬坐下来,认真思索、反复演练的,肯定不是张家丢了羊、李家打了架这类部落里走一圈就能知道的事情,一定是需要反复推演认真思索、用脑子想用心灵去感悟的东西,那就是规律、是道,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后以人为主体,对宇宙万物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的生命的认知。这就是道,是学的真谛。《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就不明了大道;不知道,就升不了德;升不了德,就是无德之人。德不进,业不修,就是对社会无价值之人。

图片
【典,演变,汉典】

  道就是经,经就是常。哪里有道?唯有经典。何谓经典?就是圣贤书。经典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沉淀而存留下来的不朽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经典中圣言圣语,字字珠玑,振聋发聩。读经典就是和古圣先贤直接对话,打通了时空通道,通过经书,我们的内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圣先贤们那颗跳动的灵魂,正所谓“文以载道”、“道在经典”。常读经典就能如子贡般“闻一以知二”甚至如颜回般“闻一以知十”,就能知夏殷之礼、推千百年之事,更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学道,学经典,读圣贤书,这是古人通过“学”字告诉我们的第二个玄机。

  第三怎么学,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这是“学”的关键。

  首先是恭敬心。甲骨文“学”字中,算筹是双手捧着,而不是一只手拿着或提着,足见算筹在当时的重要性,也足见学的人的诚敬心。在中国文化中,两只手表示尊敬,读书时两手捧着,就是对书的尊敬。通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手,窥见的是心,对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人的生命大道的诚敬之心。无独有偶,我想到了甲骨文“典”字,下面也是两只手,上面是经书、典册。双手捧着,同样是表示对经典的诚敬之心。后来字在演化过程中,把下面的双手变成了放典册的几凳,虽仍含恭敬之义,但远不及字最初本义那么淋漓尽致。当下,见有些人读起圣贤书,多了功利心,少了诚敬心,我想至少是对往圣先贤的亵渎吧。

图片

  其次学习是自己的事。甲骨文“学”字,下面是宀,有房屋之义,是学习时人所在的场所。“学”字演变到金文时,下框中加了个“子”,意义更为明了,说明学是人的学,特别是对孩童来说更为重要。也有解说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学校,文字中的下框特指在学校的教育。那是文字的意义更专了,但从甲骨文“学”字,屋下无人,无人即有人,实际上指的是所有人,无一例外。因为如果不是这个逻辑,古人完全可以把屋下画上其他什么动物或物品。而且最早的“学”字,只有一个叉和一双手。手当然是人手。所以学的第一要素就是人,人是学的主体。因此学是个人的事,是自己的事,是个人有了主观能动性后怀着感恩的心、诚敬的心开始的感知提升的过程,这一点至关重要。当今有多少孩子被家长逼迫着学习,有多少成年人不学无术,静等单位、社会给他培训让他学习,不亦悲哉。

图片

  最后学是无时无处的。承上段所言,“学”字下宀指房屋,但算筹和手都是在屋外的。也就是说学是超越学校的。从学习场所看,学问无处不在,所以学习无处不在,因此学是不分场合的。超越学校的学习,学校之外的功夫,才是真学真功夫。学校学的通常是知识,不是学问。从学习时间看,学是一生的修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遍历古圣先贤,其最大的特点是终其一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升,探索生命的真谛、宇宙的真相。

  怀诚敬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时无处不为学,这是古人通过“学”字告诉我们的第三个玄机。

图片

  在学方面,孔子堪称典范。他是在中华文化的衰弱期诞生的的圣人。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地拯救、复兴中华文化,但最终没能实现。这是当时的大环境所致,可谓时也,命也,运也。但他没有沉沦,转而整理经书,传圣道于后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教育培育了大批弟子,再经弟子传经传道,孔子之道才得以传下来。同时孔子整理的经书,历经其弟子及历朝历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贤人、君子的持续守护,才使得我们微弱的中华文化道脉得以留存传承,并顺着孔子给我们指明的这条线路、统绪一直向前进,没有中断。孔子临终前一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十五岁志于学,终其一生都在探索、追求。这是孔子对后人的遗言,每读到此,我不仅切身地感受他的伟大,更是由衷地被他这种心念感染。

  惊蛰已过,让我们学起来吧,一起学经典。

202338日,日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