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一个靠谱的基金经理,比挑一个十倍股都难

 揉揉人人 2023-03-09 发布于四川

我们以一个案例来说明,挑选基金经理何等困难。

## 传奇的基金经理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969年林奇服完兵役后,入职富达成为股票研究员。1977年5月被任命为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人。

麦哲伦基金由富达旗下两只亏损严重的基金合并而来——只剩600万美元的麦哲伦基金(早期由内德管理)和只剩1200万美元的Essex基金。

这两只基金此前5年累计亏损超过5000万美元。按0.6%的管理费标准,不合并已经无法负担基金经理的薪水。

林奇接手后表现神勇,1977年5月—1980年底,麦哲伦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40%,这个期间不开放申购。

1981年,麦哲伦基金再次合并富达旗下另一只亏损严重的小基金“道氏理论基金”,然后向公众开放申购。

起初,申购情况相当平庸。1981年基金获得了16.5%的投资收益率,但累加新申购资金后规模才刚刚突破1亿美元。

变化来自1982年10月的一次电视宣传。

1982年10月的一个周末,林奇登上著名电视节目《华尔街的一周》,以“过去五年最成功的基金经理”身份,与800万电视观众分享投资策略。

虽然林奇在《战胜华尔街》里坦言,“我向800万电视观众描述的投资策略,与我实际使用的投资策略并不是一回事”,但林奇在电视上说的那套策略,确实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这就是彼得林奇最为人称道的投资策略,在林奇的几本书里,充满了“看到妻子特别喜欢一个尼龙丝袜厂商遂买入然后大赚”的故事,这是大众可以广泛理解的“投资策略”。

电视宣传的效果非常好。林奇说:“基金销售奇迹般地大增……申购资金汹涌而来。”

1982年底,麦哲伦基金规模扩张至4.5亿美元。其后伴随着美国股市走牛,申购规模一路扩大。

1983年新增10亿美元申购,基金规模突破16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基金;1984年新增10亿美元

申购;1985年新增17亿美元申购;1986年2月基金规模突破5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美最大基金;1987年5月基金规模突破100亿美

元;1987年8月突破110亿美元。

1987年10月股市崩盘,麦哲伦基金一周内缩水至72亿美元。

按照林奇自述“整个10月有6.89亿美元申购和13亿美元赎回,是我经历的首次净赎回”推测,大

崩盘期间麦哲伦基金损失至少超过30%。

还好,1987年底股市反弹,全年指数上涨5.1%,林奇保住了1%的正收益率。

这宝贵的1%,成就了林奇13年无亏损的纪录。1990年5月底林奇离职时,麦哲伦基金规模是140亿

美元。

在林奇任职期间,基金从不足2000万美元,扩张到140亿美元。期间究竟给客户创造了多少净收益,很难计算,也没有人去计算。

但客户申购基金时缴纳的2%~3%申购费,实实在在地给富达基金公司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

若以开放申购时间为界,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大体可以分为两段:

前段为1977年5月至1981年合计约4年半,总规模小于1亿美元,年化收益率略高于40%;

自1982年到1990年5月底的约8年半,年化收益率约23%。期间,1977年至1981年5个完整年度,

指数年化收益率7.9%,巴菲特年化收益率28.3%;1982年至1990年9个完整年度,指数年化收益率16.2%,巴菲特年化收益率26.5%。

这不是否认林奇的优秀。在长达13年里,大幅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绝对是相当难得的高水平,无愧“投资大师”“传奇基金经理”的称号。

但林奇的投资生涯至少有三个缺憾,这让投资者对于学习他的投资体系心有余悸:

一是林奇的投资生涯仅13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期间美国股市正好处于大牛市,标普500指数总计上涨463%,相当于沪深300指数从3000点上涨至16900点。期间即使是走烟蒂股路线的施洛斯,年化收益率也有25%。这让人很难估算林奇投资生涯里的运气成分占比。

二是林奇13年年化约29%的记录里,前期资金少时收益率高,后期资金多时收益率低。与巴菲特持续稳定的高收益率相比,缺乏资金容量和长期稳定性。

三是林奇的投资模式对于个人精力要求太高了。正如施洛斯所说:“彼得·林奇一年走访几百家公司,他选的股票也很优秀。但是要让我那样做,我做不了,几年内就会把我累死。”

所以,林奇4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基金经理生涯。

## 另一条路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从长期的业绩看(如果十三年也算长期的话),林奇是史上收益最高的基金经理,找到一个林奇的难度,实在无法估量。

即使这样,我们也很难判断究竟有多少投资者可以收获这份不菲的收益,恐怕大多数人都是林奇出名以后才一窝蜂涌进来的。

选择基金经理,不如说是买彩票,太多因素需要考虑,而真正的优秀者寥寥无几。

既要选对人,又要在合适的时间相遇——这比找对象可难太多了!

而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

而巴菲特反复推荐的,他认为能够超越绝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先锋SP500指数基金,就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巴菲特在遗嘱里叮嘱,自己去世后遗产的10%配置短期国债(以应对意外之需),90%配置先锋SP500指数基金。

注意,这指的是除伯克希尔股份以外的财产。占巴菲特财富99%以上的伯克希尔股份,将在巴菲特去世10年内分批捐给多家慈善基金。

值得巴菲特托付身家的基金经理就是约翰·博格,缔造了先锋投资集团,并开创了低成本指数基金的先河,比如巴菲特一再推崇的先锋SP500指数基金,他的几本书都值得入门看一下。

在2016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写道:

无论是大型投资者还是小型投资者,都应该坚持投资低成本指数基金。如果要树立一座丰碑,用来纪念为美国投资者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毫无疑问应该选择约翰·博格。几十年来,博格一直敦促投资者投资于低成本指数基金。……他已经帮助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用自己的储蓄实现了更高的回报。如果不是博格,他们的回报要低得多。博格是他们的英雄,也是我的英雄。

无脑买入,费率低优先,这是投资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在学校,我们不好好学习,只能接受一个较差的成绩;但投资世界不一样,不好好学习,就能混个平均分,好好学习了,反而很可能比平均还差。

这是投资简单的地方,也是投资有趣的地方。

## 超越指数之术

我们已经理解年化收益率在长期视角下何等重要,那就仅仅满足于年化收益率吗?

我们可以谨慎地优化,注意是“谨慎地优化”,在确保指数收益率的前提下,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吗?

这方面有两个可行的路线:

一是改良“傻傻地持有指数”,从长期的视角进行择时,对抗追涨杀跌的贪婪和恐惧,进行大波段的低买高卖。

比如,现在没有持有指数,大盘3200点,稍微有点投资常识、稍微了解下历史数据,就知道相对低估,有钱就买就好了;等到大盘6000点,稍微有点投资常识、稍微了解下历史数据,就知道相对高估,别理会身边过于乐观甚至狂热的声音,只要相信还会回到4000点以下,不管暂时会冲到多高,卖了就好——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战胜指数。

二是改良“持有指数”,通过一些深入研究,发现有些公司就是比其他公司好很多,通过长期持有他们,就可以长期战胜指数。

比如,一个公司,拥有两款、也是中国唯一两款即时通讯软件,拥有最好的流量池并发展出很不错的广告业务,拥有最好的电子游戏产品,拥有最多的互联网投资业务,拥有最谦逊最警惕的创始人+CEO……这样的公司,还非常之便宜,当前估值仅超过历史上8%的时间……你说几年呢它会不会战胜指数呢?

那可以结合两者来用吗?

当然可以,但难度就是翻着番儿地增加。

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稳定获取指数的收益前提之下,再说要如何超越指数。

投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无数倍!

然后我们聊聊,投资只需避一雷,人生只需富一次。

## 我遗漏了什么

本节算上篇的案例补充,说明一下,基金经理好看的净值曲线距离投资人赚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以及,至少一半的素材来自于老唐,对导师敬个礼!

他的公众号是“唐书房”,如果只能关注一个公众号的话,我建议各位取关我关注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