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高齐: 优秀基金经理的特质 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才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呢?关键的...

 wwzs123hk 2016-03-02
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才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呢?关键的衡量指标是长期业绩优良。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波动大,一年好一年不好,就算不上优秀。如何克服自身投资业绩的周期规律,尽量做到投资业绩可持续,对基金经理是个很大挑战。优秀的基金经理应当以长期业绩领先的投资大师为榜样。
  优秀基金经理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理性,有责任心和耐心,专业素养深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投资理念,能够真正挑选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能够对宏观经济大趋势做出前瞻性的判断,至少经过一轮以上牛熊更迭的洗礼,能最大限度地跳出贪婪与恐惧的轮回。
  业绩长青的投资大师
  做基金经理难,做业绩长期持续稳定的优秀基金经理难上加难。纵观历史,有几位业绩长青的投资大师的成就犹如灯塔一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基金经理努力前行,他们的投资经历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基金经理。
  最成功的股票作手——杰西?利维**
  杰西?利维**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股票作手,享有“华尔街独狼”之称。利维**投资职业生涯的活跃期大致在1900~1930年,也是其间最有影响的投资大师之一。尽管经历过重大挫折,但他总能从困境中走出来,并在1907年、1916年、1929年等市场出现重大转折时期抓住机会,取得巨大成功。从《股票作手回忆录》(他为书中人物原型)中可以看到,利维**对人性与市场有着深刻的反省与透彻的把握。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从这本书中得到教益。随着人生经历与投资经历的丰富,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阅读此书都会有新的收获与感悟。
  最伟大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从1956年开始的半个世纪里,巴菲特管理的资产增值了3万多倍。对中国基金经理而言,巴菲特就像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从中悟出了不同之处:有人看到了时间的玫瑰,有人看到了零成本的资金杠杆,更多的人自认为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之处。
  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林奇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1977~1990年,林奇担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13年间,该基金成为最成功的基金,规模从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是当时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13年间基金净值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超过标普500指数15个百分点,对一名任期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来说,至今仍是最高纪录。
  林奇最难能可贵之处有两点。当麦哲伦基金成为规模巨大的基金后,其仍能够战胜市场。1983年,麦哲伦基金资产超过10亿美元,收益率为227%,同期成长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31%。与其他成功基金经理在家庭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相比,林奇保持了家庭生活的稳定。
  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大鳄——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是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广为人知的事迹分别是:1992年沽空英镑迫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联盟,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攻击东南亚各国,造成多国货币大幅贬值。2013年初,索罗斯又做空日元获得丰厚的收益,可谓宝刀不老。
  不同于传统的纯多头(long-only)基金经理,索罗斯的大部分财富通过做空获得。他的投资哲学是寻找和发现宏观经济趋势的形成和转折,在市场拐点处,通过引入资金杠杆放大投资规模,引导甚至操纵市场方向创造巨额收益。他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以及极富争议的投资行为使他成为对冲基金中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
  大师业绩长青的秘诀
  大师们如何保持业绩长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独特的投资方法及人生经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继承并发展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方法,融合了费雪的成长型投资理念,将价值内涵从清算价值扩展到成长与竞争壁垒。只做最具吸引力的交易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精髓,他始终能做到这一点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巴菲特在基本价值观、伦理观、基本经济观念等方面深受父亲影响。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位股票经纪人,1942年以后成为共和党的国会议员。政治上反对罗斯福新政,坚持孤立主义;经济上反对法币制度,坚决反对废除金本位制度。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个正直、自觉遵守道德的人,有相当保守的信仰和宗教价值观,十分强调培养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巴菲特一生“简单、不喜张扬、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内向的性格、正确的经济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的影响,且贯彻始终。长期住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的中等城市奥马哈,使巴菲特远离了华尔街的浮躁与喧嚣,更能做到耐心等待。诚如巴菲特所言,“(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仓促做出决定的环境。”
  彼得?林奇
  基金经理中,林奇“自下而上”投资的宽度与广度无人能及,这是麦哲伦基金达到巨大规模后仍能战胜市场的关键。麦哲伦基金后期达到100多亿美元,占美国股票市场1%。为了战胜市场,蓝筹股与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并非林奇重点投资的对象。后期麦哲伦基金投资的股票达到1400多只,包括很多不为其他基金所关注的中小型股票,其中最大的100只股票占资产的一半,最大的200只占资产的2/3。
  林奇的换手率比较高,平均一年至少要变化一次。林奇觉得他的工作越出色,换手率就越高。按林奇自己的话说,他是个相对价值论者,而不是最大价值论者,“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大的决定,甚至从未想过要做出什么大决定,我喜欢每天做出一些小决定。”
  数以千计的股票数量及较高的换手率,决定了林奇必须具有“须鲸” 那样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尽管一般情况下林奇不亲自接电话,但他每天仍要听上百个经纪人和分析师的电话,以至于林奇按动计时器把每个电话的时间控制在90秒钟。这种对海量信息迅速、准确的处理能力是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不具备的(可能这也是林奇隐退后麦哲伦基金渐趋平庸的原因之一),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林奇在富达研究主管位置上几年的历练:1974~1977年富达公司积极扩张行业研究领域,通过创建并管理大批新的行业研究领域,并与研究员深入讨论交流,林奇建立了自己对行业与公司进行简明分析的框架,并一次又一次地把研究的想法与实际的投资结果相比较验证,从而逐步建立和培养了对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进行迅速、简明、清晰判断的超凡能力。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人们基于这种扭曲的认知而采取的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原来的看法,形成自我强化趋势。例如股市中资本消耗类行业的股票,如房地产,当房地产公司业绩向好时会激发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推升股价,从而使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成本下降,进一步提升业绩,股价也得以继续上升。这种“好业绩——好股价——更好业绩——更好股价”的循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性过程。索罗斯认为一旦发现这种反身性循环,就应当全力出击。在1992年狙击英镑的战役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建立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空头头寸,迫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量子基金此役获利超过20亿美元,索罗斯本人获利超过6.5亿美元。“当有机会获利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当你对一笔交易有把握时,给对方致命一击,仅仅做对还不够,要尽可能多地获取。”
  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祖父是纳粹统治下的一名政府官员。“二战”期间,索罗斯一家不得不在布达佩斯的地窖中躲避纳粹的迫害。年轻的索罗斯逃离匈牙利,辗转瑞士到达英国,完成学业后远赴华尔街,最终成为一代金融大鳄。索罗斯对年轻时的磨难总结出两条生存技巧,也直接影响了他的金融生涯: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险,第二是冒险时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坚守基本投资理念,具体投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杰西?利维**
  利维**属于技术分析出身、遵循“高买高卖”、“低卖更低买”的趋势投资者(与当时“低买高卖”的传统观念相比,趋势投资无疑更为激进),但他的趋势投资方法既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蹴而就。在其投资生涯跃升的两个重要关口,都遭受了失败或挫折。他从失败中领悟到原有方法的局限性,并迅速改善、丰富了自己的趋势投资方法,体现了伟大投资家的天才悟性与惊人的学习能力。
  第一个阶段:从在“虚拟证券号子”做短线非实盘交易到在纽交所做实盘交易,仅6个月就亏光了所有的钱。利维**从失败中领悟到,靠超强的短线看盘能力在“虚拟交易”中频繁短线操作获利与在纽交所进行实盘交易有两点重大的差异:大单交易会对短期的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大单交易获利必须要依赖对较大趋势的判断,甚至是预判。他学到两点:花很多时间研究市场趋势而不是市场的短期波动,包括看产业报告、财务与商业统计等基本面材料;耐心地坚守在主要趋势之中,不理会短期波动与反复,靠时间挣钱。
  第二个阶段:成名之后运作大资金集中于个股投资,从挫折中逐渐领悟到大资金的投资成败根本上仍取决于对整体市场的判断。利维**因此发展了一些自己判断市场的方法,尤其是紧紧保持对市场龙头行业及龙头股的产业分析与股价走势分析,并将其作为判断大盘整体状态与走势的领先指标,进而指导其个股投资。利维**的投资思想无疑先人一步。
  沃伦?巴菲特
  “耐心等待机会,只做最有吸引力的交易。”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未变过。但具体投资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变化:选择有长期竞争壁垒的公司做积极股东——做最后的公司投资人——做最后的保险人。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做积极股东。这个阶段,巴菲特选择的公司都有明确、独特的长期竞争壁垒,如通用再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资本城公司(迪士尼公司)、吉列、可口可乐等。由于巴菲特是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客观上也要求选择长期持股策略。为保证自己作为外部股东的利益,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方法就是做积极股东:强力影响董事会,推动董事会去做增加公司价值的经营、并购行为。
  90年代至今:做最后的投资人。90年代后,我们更经常地看到巴菲特在卖方等待“白衣骑士”或“最后接管人”的情景下扮演“最后投资人”角色。最后投资人意味着,巴菲特只给公司的卖家一个报价,卖家只能选择Yes或No,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21世纪,最后投资人的角色发挥到极致,不少情况下变成了卖方报价,当然卖方只有一次报价机会,巴菲特选择Yes或No。作为最后投资人,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基本上极为丰厚。从大量有报价但最终没有成交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巴菲特作为最后投资人的投资方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案例可能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本世纪至今:做最后的保险人。近来有一种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最近10年来巴菲特“产业金融”相结合体系的整体分析,认为巴菲特选择增长速度不高但有竞争壁垒、有稳定现金流增长的大公司构建产业组合,其目的在于稳定积聚前所未有的巨大、稳定的现金流,成为保证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通过再保险公司的平台扮演“最后保险人”角色:利用市场对巨大风险的过度恐惧心理,通过对再保险的垄断定价,抓住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获取巨大、长期的超额利润。保险业务的浮存金又为股票投资提供了零成本资金(2006年伯克希尔保险集团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如此往复,最终打造出一个以“零成本”保险资金为核心的产融价值链。
  彼得?林奇
  当麦哲伦基金成长为巨型基金后,在投资策略上林奇转向了中小公司与外国公司。“当麦哲伦基金还很小时,我买大公司的股票。基金变大后,我却拥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中小企业股票,好股票到处都是。”麦哲伦基金也是美国市场中很早发掘海外投资机会的机构之一,“比起国内股,我在海外投资上得分更高,如果我在美国股票上得了10分里的6分,那么在外国就得了7分”。
  林奇能够高效率、宽广地投资,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卖方纷纷在第一时间提供的上市公司的有价值信息:麦哲伦作为最大的、高换手率的基金,巨额交易佣金对华尔街券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麦哲伦巨大的基金规模也从劣势变成了有用信息获取上的优势。
  林奇把公司分成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隐蔽资产型。林奇认为,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6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对这6类公司,林奇采取了不同的交易策略。缓慢增长型公司的典型代表是电力、公用事业(2130.772, -14.37, -0.67%)公司,业绩增速不快、股价价格也不会上升很快,林奇会果断放弃。对稳定增长型公司,如可口可乐、宝洁等,盈利年增速约为10%~12%,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可以对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若某只个股买入时机正确、买入价格合理、买入后涨幅较大,林奇会波段卖出,然后再选择尚未上涨的同类型股反复操作。快速增长型公司是林奇最为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规模小、新成立不久、高成长、盈利年增速约为20%~25%;只要能保持较快增速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赢家。对周期型公司,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必须能发现周期繁荣或衰退的早期迹象。对困境反转型公司,视为类似于“期权”的品种进行交易。对隐蔽资产型公司,要善于发现、耐心等待。正是组合中有多种类型的股票并采取不同的交易策略,林奇才能不断地对冲市场风格转化的风险,最终使麦哲伦基金能够长期稳定地战胜市场。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上大学时深受导师卡尔?波普尔影响。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是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说是不成立的。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对事物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投资者的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市场不存在所谓的均衡价格,也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理性。投资者行为受其认识驱动,决定市场趋势的是投资者的主流偏向。很多时候,主流偏向的形成会产生自我验证和自我加速的现象,引导市场产生大的趋势运动。索罗斯追求的理想投资机会就是抓住这些正反馈和(或)负反馈机制的形成,利用投资者的偏见获得收益。
  索罗斯是一个宏观驱动的投资者。在市场平稳或市场相对有效阶段,他不会建立大的风险头寸,而是静观其变,仿佛一条潜伏水底的鳄鱼。当市场剧烈波动时,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偏见形成、市场“反身性”开始浮现时,索罗斯会迅速出击。“生命总是迸发于混乱的边缘,所以,在混乱的状况中生存是我最擅长的。”
  每当世界金融市场陷入混乱时,索罗斯的身影总会浮现,但他并不是一味蛮干。索罗斯的投资哲学认为市场存在“易错性”,同样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判。大多数人将认错视为一种耻辱,但索罗斯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来自善于认错。在市场发展同投资假设不符合时,索罗斯往往能迅速地从初始判断中撤离,甚至立即建立反向头寸,反败为胜。
  平和看待得失与平衡情绪的能力
  《股票作手回忆录》有一章是“关心把事情做正确,而不是关心赚钱”,但另一章“总有一个错误在你前边”则更深刻、更有启发性。对于投资失误,利维**懊恼的不是亏钱的结果,而是投资时没能抵抗住人性的诱惑,没有坚守投资纪律,偏离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在某项投资上亏钱是不可避免的事,亏再多的钱也不会让其懊恼,让他无法安眠的是自己的投资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 。
  对巴菲特而言,投资跟打桥牌一样,都是简单、朴素、与压力无关、过程中充满了乐趣的事情,投资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林奇在事业与能力的高峰期选择急流勇退。由此也可见他们对待财富与名声都有一种健康、知止的基本价值观。
  明确能力边界,做真正熟悉的事
  利维**职业生涯最大的挫折就是1907年之后因为自大和受他人影响在棉花交易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从中利维**也深切地认识到,“一个人如果要在投机市场交易中有优异的表现,他必须彻底了解自己,而知道我可能陷在愚蠢的行列中,则是一个长久的教育过程”;“我学到很多跟股票投机有关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么多跟人性弱点如何作用相关的东西”;“投机客要是能够学会什么事情,让他不自大,付任何代价都不算太高。”
  巴菲特严守纪律,不投资自己认为缺乏长期价值的行业,几十年来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很有限的几个产业领域。巴菲特很长时期不介入科技公司,哪怕是微软。他曾说过:“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读过《战胜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对于华尔街喋喋不休地讨论狗有几颗牙齿,典型的林奇式建议是“自己走过去摸一下”。来自于身边的生活、常识、亲身了解的选股方式也是林奇选股的独特魅力所在。林奇也基本不碰科技股、生物医药股、“耳语股票”,因为这些股票都是在林奇看来属于不可知的领域。
  优秀基金经理的特质
  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的部分相对容易理解,就是做好投资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技能是能够掌握的,但要做得比别人好也不容易。投资中的艺术部分就不太容易把握了。所谓投资中的艺术,是指投资中对人性的理解。人性不服从物理定律。你手拿一个苹果,一松手,苹果一定会向下落。你重复一千遍、一万遍,苹果都会向下落,这就是物理规律性。但在人构成的市场中就不会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同一类型的信息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一家公司业绩亏损可能会导致股价大跌,但有时候业绩亏损则被认为是利空出尽,反而成为股价上涨的契机。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股票市场中屡见不鲜。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判断这些因素,就是投资的艺术。
  始终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
  投资的本质是要回答并解决“人与市场”的关系。日本有则寓言刻画了战国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霸者为人处世的风格。或曰,杜鹃不鸣,何如?信长公云:我令其鸣(不鸣则杀);秀吉公云:我诱其鸣;家康公云:我待其鸣。以此为喻,三位霸者的回答也对应着三种对待“人与市场”的基本态度:
  “我令其鸣”是认为自己比市场强大,如同80年代中期在美国国债市场违规投标的所罗门兄弟公司、80年代后期操纵垃圾债券市场的迈克尔?米尔肯、中国前些年的“庄家”,他们以为自己能操控市场,但最终都以惨败收场。“我诱其鸣”认为自己比市场聪明,自己能够“忽悠”市场,但最终被市场打败。“我待其鸣”则反映了一种始终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与市场和谐相处的态度。德川家康最终得以成功在于他始终能够安时顺势,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合乎自然。在中国哲学家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天下至柔,且甘居低下,但正因其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投资之道也如此吧。基金经理对市场要充满敬畏之心,善居其下;同时也要找到市场的自身规律,在掌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与市场和谐相处之道。
  始终保持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
  有一位过来者晚年曾给身边的青年才俊两句忠告:“向上看”,“不忘自己限度”。对投资者而言,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向上看”就是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不断超越自己,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积极人生态度。但每个人的天资与经历不同,“向上看”的同时也要“不忘自己限度”。只有始终保持自知之明,了解每个阶段自己的能力边界,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才能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保持投资的可控性与稳定性。
  美国网络泡沫期间,巴菲特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科技股热潮,尽管其业绩一度因为不投资网络股而大幅落后市场,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保守”判断。《巴伦周刊》为此还以“沃伦,你哪儿出错了?”为封面标题嘲讽他,事后证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菲特用他一贯精练的语言总结这一特质——“能力圈”:基金经理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明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在什么类型的股票上认识超越常人而能够赚钱,在什么类型的股票上认识不足而不该投资。基金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实践后,应当注重成败功过的总结。了解自己的特色,划出自己的“能力圈”,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独立思考,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分寸
  投资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处理好坚持与放弃、深度与广度、共性与个性、开放与保守、灵敏与拙朴等几对矛盾关系。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何把握好这些矛盾关系的度与分寸既有艺术的成分,也与每个人的气质与经历相关。要想长期持续地战胜市场,基金经理必然要有一些本质的、共性的东西;但市场的环境与结构不断在变,要想偏离而不脱离市场,也需要不断变化。难就难在度的把握。要不就是受以前的成功所限,变化得还不够;要不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丢掉了自己本质的东西。每个曾经成功过的基金经理都会试着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变与不变的方式与分寸,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也是基金经理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必经阶段。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个比喻对投资颇有启发意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就基金投资而言:如果找不到有创新价值的投资机会,基金经理哪怕再努力、再勤奋,也只有像鱼困在陆地上一样,不得不相以湿、相濡以沫,通过抱团取暖维持生存;与此相对应,如果能找到对投资有创新价值的蓝海,则相当于鱼回江湖,可以各自畅游,相忘于江湖。不断发掘并解决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命题是通往蓝海的必经之路。对于有价值的学习命题、对于蓝海要作广义的理解。与寻找新的投资品种相比,在市场系统结构、组合构建方法、投资策略、新的投资工具和方法等方面积极思考,寻找变化的机会,更有可能获得局部的创造性突破。
  新兴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始终处在剧烈变动中。只要基金经理的头脑是新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就永远存在新的蓝海。当前中国,转型无疑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未来的转型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会发生在思想领域。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必然是能顺应时代趋势,把握转型方向的基金经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持之以恒地提高个人修养,坚持不懈地自觉修行
  基金经理的眼光与修养决定了未来的高度。德川家康晚年留给后人的八点忠告既反映了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个人修养,“人生有如负重行远,不可急躁;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时;心怀宽容,则能无事长久;视怒如敌;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责人不如责己;不及胜于过之”。这八条忠告对中国的基金经理,可资借鉴。
  知易行难。哪怕明白所有道理也并不等于有智慧。平常所谓“聪明”,只是悟性好。如果在重要关头不能把持住自己,这种聪明也仅是小聪明。只有能身体力行,重要关头能把持得住才是“智慧”。中国佛教两个流派——禅宗与天台宗对智慧有不同的态度。禅宗强调“顿悟”,天台宗强调修行。对以业绩长青为目标的基金经理,靠“顿悟”得来的智慧与道理是不可靠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严格修行与自省出来的道理才能最终成为自觉的行为。儒家“吾日三省吾身”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基金经理时常需要跟人性的弱点作斗争。修行的价值何在?跟滑雪一样,当你一次次克服内心的恐惧做出正确的反应动作,你会慢慢体会到正确动作带给你的快感与乐趣,从而把正确的动作最终沉淀为自觉的行为。
来源:中国基金报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