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 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令,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

B. 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

C. 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

D. 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词语口语色彩浓厚,但又别具意蕴。

15. 此诗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皆抒写了“行”中所见所感,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4. C 15. 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

不同点:《定》词用“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出》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分析错误。综观全诗,诗中没有描写“浪高风烈”的景色,所以“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也就无从谈起。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出》诗,从注释可知,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写出了作者在深秋枫叶变红、芦花飘飞之时,自求外放,其中暗含着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而“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两句,写作者在船上已经看到目的地寿州的白石塔,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作者马上就要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心情变得轻松,有着一种解脱之感。

《定》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此处作者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雨声,也指朝廷中那些批评之声。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说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体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所以,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

两部作品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出》诗除了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外,“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一句中,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写一位老友,此人久立是为送别作者,而烟水苍茫,作者再也看不到老友,也看不清前程。所以,此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

《定》词的感情则与《出》诗所表达的迷茫不同,从“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虽经政治打击,但不改自己潇洒放达的性情,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