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园丁禾合 2023-03-09 发布于四川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有人认为偏爱坏消息确实有一定的人性和社会基础。

第一、可以让人的情绪有所宣泄。

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活在压力、不安全和焦虑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而这些“坏消息”可以让人宣泄,充当心理“减压阀”,让充满压力的心情得以释放,保持一定心理平衡。

第二,坏消息具有一定的戏剧性、颠覆性。

越是坏消息,就越是具有新奇、另类、反常的信息,就越具有传播力。这样月具有新闻价值。因为它“新”,新奇、反常。

第三、坏消息传播呈现出亲疏差别。

对于一些陌生人、不相关、不喜欢的群体,更容易关注他们的“坏消息”,更容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对于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就会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将坏消息掖着藏着。

曾经,世界著名调研公司,美国尼尔森公司,调查亚太各国网民的结果显示,约有六成多的网民表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管理学有种现象叫“黑箱现象”,通俗来讲就是“偷窥”心理,坏消息往往具有新奇和反常的特点,更容易让公众具有好奇心理,一探究竟,所以那些花边新闻、小道消息等传播起来犹如光速般。

而心理学中认为,人都有 “人性不完美”,更愿意接受和消费负面消息,继而体会到置身事外、幸灾乐祸的“幸运感”。心理学家卡乔波认为,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并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重要。

这就像有时候威胁比鼓励更能有效地改变人!所以,坏消息带来一定的威胁力和警示作用,更容易让一个人关注到。

但是,坏消息过度的传播、散步,会有一种非理性共鸣,当进一步肆意泛滥时,而没有行之有效地进行疏导,会加剧不良情绪的堆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一定的负面和消极作用。

所以,对于“坏消息”应该进行适当疏导、调控,不至于泛滥成灾,让更多的人陷入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