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实践录——皮肤瘙痒案

 曹老怪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思考中医方证

学会抓住方证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为“伤寒瘀热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其病因病机为“寒湿在表,瘀热在里”,然而“瘀热在里”并非简单指阳明胃腑有热,吴谦在《御纂医宗金鉴》云:“寒邪自外而来,若挟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黄也。


皮肤瘙痒案


皮肤科


患者姓名:昌**          性别:           

年龄:78岁                民族:汉族             

职业:退休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21年1月20号                   

科别:老年病科

主诉:双下肢皮肤瘙痒2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2月来感双下肢皮肤瘙痒,曾辗转多地求诊,近期就诊于某中医诊所,开具中药泡洗药方熏泡双腿,熏泡后其瘙痒不减反加重,伴口干、口苦,眠差,易醒等症;为求系统中医治疗,来我科门诊就诊。现症见:双下肢皮肤瘙痒,伴些许皮肤碎屑及皮疹、红点,伴口干、口苦,眠差,易醒等症,纳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自发病以来,患者情志一般,眠差,二便可,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脉细,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 “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及手术外伤及输血史。

其他病史:否认。

体格检查(中医望、闻、切诊):望诊:神志清楚,面色淡黄,嘴唇干燥,色紫暗。舌体一般,舌苔薄黄,舌质暗红,夹有痰瘀。舌态:正常,闻诊:声调圆润、细小,柔和,语言流畅;体型偏胖,切诊:脉细。BP;173/83mmHg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湿疮-(阳明瘀热夹杂),湿热郁结证

西医诊断:1、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具体用方:

麻黄8g     连翘15g     赤小豆20g    

桑白皮20g  杏仁15g     生姜15g    

大枣10g

治则:消风止痒,清利湿热。


体会



步步为营

辩证分析:患者近期感双下肢皮肤瘙痒伴些许皮肤碎屑及皮疹、红点,伴口干、口苦,眠差,易醒等症,纳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这是典型的皮肤病湿疹,中医又名湿疮。依据其舌质暗红,脉细,四诊合参,考虑为瘀热在里;而舌苔薄黄,其该有湿热之象;而非明显,伴瘙痒,夹有风邪,中医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患者脉象偏细,说明其体内阴液偏虚;而舌夹瘀血明显,考虑为瘀热内生,堵于机体,而发此病。

患者有口干、口苦之症,又有皮肤疾病的表现,所以从六经来辩,其为“太阳阳明合病”;或“阳明瘀热”。方证对应,其考虑用方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本病机为湿热郁结,表里合邪。举凡外有伤寒表邪,内有湿热之证者均可用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首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本方主治的基本病机为:湿热郁结,表里合邪。张仲景在“原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因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单为“身必黄”而设,可遵张仲景之训,“见病知源”,谨守病因病机,广泛用之。

方义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其中连轺即连翘根,气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连翘代之,生梓白皮有一定的催吐作用,应慎用,李梴《医学入门》改用桑白皮,取其利水消肿之功,现多用之。方以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开提肺气以利水湿;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辛凉而苦,清热利湿;甘草、大枣益脾和胃,盖土厚可以御水湿之蒸。诸药协同,清透利湿,表里双解。正如《医宗金鉴》所云:“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翘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表里双解之剂,解表发汗以散在表之寒湿,清利小便以泄在里之热,而发汗、利小便均是除湿祛水之途径,即开鬼门,洁净府之意。举凡外有伤寒表邪,内有湿热之邪者均可用之,取自“有是证,用是方”之意,故原方虽是为发黄一证所设,然王教授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病证,每获佳效。

二诊(2021年2月4日):现皮疹颜色变深,稍较前好转,仍伴瘙痒;眠差,仍有口干;舌质暗红,脉沉、弦、细。处理:原方加川芎15g,赤小豆加用为30g。

按语: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为“伤寒瘀热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其病因病机为“寒湿在表,瘀热在里”,然而“瘀热在里”并非简单指阳明胃腑有热,吴谦在《御纂医宗金鉴》云:“寒邪自外而来,若挟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黄也。此条乃是太阳经传来者,太阳伤寒,理宜用麻黄汤,只因邪传阳明,热瘀于里,里非胃腑,以阳明经居太阳之里,即《尚论》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故此处“里”与“表”相对,“表”指“肌表”,“里”指“经络”。由此可见本方针对的病证为初起内有湿邪,重浊黏腻难解,久郁化热,湿热相合,病邪久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成瘀,难以濡养肌肤;复外感风寒之邪,与肺脾之气相搏,外束加重在内之瘀热,肌肤失养更甚,发为诸证。本方临床亦用于风湿热在表或风湿在表伴郁热证。

热者寒之,实者泻之,本方以散肌表风寒,祛经络湿热为治法。原文中药物组成为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方中麻黄、生姜为辛散之品,外散风寒之邪;杏仁为润燥之品,内降上逆之气,三药调畅气机,升中有降,助肺气祛风于外。此外,风邪日久,耗气伤津,方中大枣、甘草益气生津,滋润肌肤腠理,且非滋腻之品,扶正而不碍邪。方中赤小豆利水排脓;桑白皮代替生梓白皮,苦寒清利;连翘代替连轺,可清火散结,三药共清经络中瘀热与湿浊。连翘可透热散邪,与麻黄、生姜升散之品配伍,因而越之,郁而发之,并能避免引邪入里。

宣、利、温、化4法祛湿:本方中的麻黄、杏仁、生姜、赤小豆,或可直接利水,或可宣降肺气以利水。然而姚师认为,相比用药之法,遣方之道更为重要,故往往根据药物是否符合祛湿途径遣方用药,常用的祛湿途径主要有宣散水气、渗利水湿、温阳化湿、芳香化湿4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为土病,素体脾虚湿盛之人更易外感湿邪,风为木气,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故可加防风、柴胡、羌活、独活,与本方中的麻黄、杏仁相伍,辛散宣通在表之湿邪;湿性黏滞,重着趋下,故可加茯苓、泽泻、滑石,与本方中的赤小豆、桑白皮相伍,清利在里之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加桂枝6g或肉桂3g,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芳香类药物辛香温燥,脾喜燥恶湿,故可加苍术、厚朴、砂仁,芳香醒脾、化浊行气,助原方中诸药以散湿邪。

胡希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思考中医方证

学会抓住方证



学会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End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

微信号:zzjredfigh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