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沈战役真的是东野兵力占绝对优势,一定会胜吗?真实情况如何

 新用户89319747 2023-03-09 发布于上海

1948年9月,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爆发。此战可以说决定了国共双方的胜负,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首战。战争讲究首胜,首战失败会大大影响士气,甚至会产生一连串失利。因此,中央将大决战首战放在了我军兵力占优势的东北。按一些人的说法,东野兵力100万,国军55万,二打一,肯定会胜利,真实兵力对比是这样吗?
下面我们来分析当时国共双方兵力部署。东野在辽沈战役前,共有12个主力野战纵队,兵力在48万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独立师,这两部分加起来共70万,其余30万都是东北军区所辖地方部队。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野真正能执行大兵团正规作战的,能和国军主力兵团硬碰硬的兵力就是12个野战纵队40多万人,就算加上稍弱的独立师也就是70万,根本就不是说100万。
再看东北国军方面,共有4个兵团,长春一兵团10万人,锦州六兵团,加锦西葫芦岛兵力共15万人。沈阳八兵团,加总部直属部队,战车部队,特种部队,保安团共10余万人。九兵团10万余人。再加上其他工兵,炮兵,空军,全加起来有55万人,另外还有华北增援的近10万人。所以国军在战役期间总兵力达到60万人以上。
再看双方武器装备,国军坦克部队远强于东野,东野参战坦克只有大小坦克15辆。东北国军炮兵其实要强于东野,美国送给老蒋36门155mm榴弹炮,加上美械的五大主力新一军,新六军,1军7等,都是远征缅甸的主力。还有空军配合,海军舰艇的配合。难怪电影大决战里,老蒋在重庆号巡洋舰里召开作战会议,54军军长牛逼哄哄的说,共军守塔山的只有两个纵队,我们有5个军,几个打他一个,加上陆海空立体配合作战,拿下塔山不成问题。
后世西方很多军事家兵棋推演,东野很难守住塔山,守不住塔山,我军就很危险了。按作战的一般规律,陆海空立体作战,对单一的步兵单线防守很容易就攻破了。但是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有其特殊性。战争不光是军事,武器的比拼,更多打的是政治,民心。如果华北国军全力支援,出动10-15万人,即时攻击塔山,加上九兵团全力攻击,沈阳国军也出动攻击,那东野兵力真不够用。华北国军出工不出力,互相拆台争功,上下不齐心。
反观东野,兵力部署得当,全力以赴,于是有电影里那个经典的101部署兵力的场面,以4纵,11纵强化塔山防线,以2-3-7-8-9纵包打锦州。以5纵,6纵监视沈阳。以10纵配置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以12纵加7个独立师围困长春。1纵作总预备队。
从东野兵力部署来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任何一个军事家应该都能作出正确部署,更别说林这样的当代韩信了。既然主要目标是攻取锦州,那肯定主力要去打锦州。东野在锦州附近放了8个纵队加擅长攻坚的6纵17师,以及炮纵主力。其他方向的兵力就很弱了,只有4个纵队不到,加上独立师次等主力对战国军的沈阳9兵团,8兵团25万,长春10万,共35万而且都是国军的精锐。在东野主力全力攻打锦州时,国军这35万主力在干吗呢,基本上啥也不干,除了9兵团攻占彰武,美其名曰切断东野补给线,看着东野攻克锦州。电影里锦州即将被攻克时,范汉杰的部下抱怨我真是不明白,锦西葫芦岛离锦州只有25公里,就是爬也爬过来了。廖耀湘在彰武整整磨蹭一个星期,不知道在干吗。国军将领的疑问也是国军失败的表面原因,将帅不和,将领只考虑自己的退路,保存实力。尤其9兵团坐拥两大主力,啥作用也没发挥,就被东野在野战中一天一夜消灭。看淮海战役里7兵团硬抗华野12天,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就算9兵团死守一地,东野也不是能很快拿下吧。
10纵一个纵队阻击廖兵团,如果廖兵团全力西进,10纵怎么能挡得住。关键国军互不配合,都等着别人先动。再加上地下党情报配合,国军早已失去民心,被中国人民抛弃。
单从军事角度说,东野兵力并不是绝对优势,几个方向主力都已用尽,任何一个方向出问题,都可能会失败。国军单从军事上说是有很大可能胜的。所以林战前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兵力展开,当听说锦西葫芦岛敌人又增加了华北几个师时,又给中央发电回头打长春,说了那句著名的我请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其实单从军事角度说,林的担忧是对的,而中央层面看的更远,主席的层次肯定比林要高的多。因为主席看到了民心向背,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不是单单军事就能决定的。所以伟人的眼光是更高的,多次催促林南下打锦州,关门打狗,从而全歼东北国军,使全国形势大变。辽沈战后,解放军兵力首次超过国军,而且有东北当时最强大的工业基地作战略后方支援其他战场,全面胜利不远了。难怪四夜黄永胜说,单靠四野就可以和老蒋争天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