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怎么治湿温

 秦楚古方 2023-03-09 发布于陕西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怎么治湿温/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228篇原创文章

湿温,属于温病的一种。三仁汤与霍朴夏苓汤都是治疗湿温的重要方剂,这两个方剂都有哪些何区别?

1,三仁汤:治疗湿困太阴脾肺,湿热相博于内之湿温

生薏仁 飞滑石各六钱 杏仁 半夏各五钱 白通草 白蔻仁 竹叶 厚朴各二钱

此方出自《温病条辨》,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此方受叶桂《温热论》观点启发而创制。“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之类······。

温病条辩的三焦辩证不同于柴胡证的半表办里,而是着眼于脏腑中下三焦部位而言,属于小三焦。本文的湿困三焦,着眼于不能化湿而言。

按伤寒论六经辨证,应归类为太阴湿困脾肺而致,湿困脾之四肢肌肉而身重,湿热相搏而疼,脾胃不化水阴而不渴,气虚血少而脉弦细,有湿而濡,血不容面而色淡黄,脾胃胸隔不开而胸闷不饥,气血无所化生而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这种因湿而脾困,阴虚发热的症状,叫做湿温。

所以,三仁汤的关键在于上中下利湿清热,同时辛温通利脾胃化食生气血。

杏仁苦温降肺气上逆兼下大肠气逆,降上下焦气逆。竹叶清心肺痰热。二者作用于上焦;厚朴去实满治腹胀,除湿结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治实热上逆头疼。半夏除湿化痰,消胸隔痰热满结,下肺胃上逆呕吐之气。二者作用于中焦;重用薏苡仁利肠胃,消筋骨肌肉湿热水肿,滑石请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二者作用于下焦。

然后用:寇仁辛温化食,通草通利脾胃布散谷气。化生气血。

2`藿朴夏苓汤:治湿温初起偏于表

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末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与三仁汤相比,为什么霍朴夏苓汤能治身热恶寒?因为此方用于湿温初起,内热还不严重,且表证还未完全消散,可见其湿在肌肉之间且较轻,所以肢体困倦而不重,无郁热所以不疼,胸闷口腻,可见湿在脾胃胸肋之间,脉缓濡,可见气血有湿但虚损不重,舌苔薄白,湿较轻,不见食饥而见口腻,可见脾胃雍滞程度较轻。

所以,此方轻用茯苓半夏厚朴去湿痰降肺胃之逆,再用泽泻猪苓利膀胱之水,恢复卫气之卫外而恶寒止,再用霍香辛醒脾开胃,豆豉甘寒降涌吐,调和脾胃而口腻止。

如果以伤寒论六经辩证,此证明显偏于表,属于太阳病范畴,所以尚且恶寒。

3,霍朴夏苓汤与三仁汤相比:一是湿不重,所以去湿之三仁及茯苓半夏茯苓均用量少;二是三焦郁热不重,所以去掉清上焦烦热之竹叶,利下焦湿热之滑石;三是具有轻度的恶寒表证,所以泄膀胱之水气,恢复卫外之肺气御寒;四是中焦脾胃雍滞程度轻,没有不饥之食滞,所以轻用豆蔻消食,且不用通草通利。

总之,霍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重热轻病偏于表,三仁汤湿温加深,三焦湿重且郁热偏里。

(中南山,秦岭中医,专注风湿病与肾病。关注我,分享更多中医经典与经方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