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倚竹斋 2023-03-09 发布于浙江

第一次课堂检测。监考最后一个考场,突然很同情这些末考场的孩子。考试对他们无疑是一种煎熬:数学题目上面的字一个一个的差不多都是熟面孔,但是联在一起,就完全搞不懂了,再写出正确的答案,似乎是天方夜谭;英语是选择题居多,还能选一选,至于对不对,好歹有四分之一的概率;语文毕竟浸润多年,耳濡目染,多少有点底子,加上作文打底,虽然及格有难度,多少还能考个几十分,不至于太难堪;而道法、历史、地理、生物,本来分值就不高,加之有一部分选择题,一不小心学到一点,再蒙一点,分数即便是个位数,也习惯了。况且,不准提前交卷,不准睡觉,不准交头接耳。若不是平时习惯了坐守教室,坐功了得,真担心考试会逼疯这些孩子。

我就想,既然这些学科学习对他们是一种折磨,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换一个培养方向呢?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流水线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呢?喜欢运动的就让他们运动,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从而挖掘他们的特长;喜欢画画、手工的,喜欢唱歌跳舞的,就让她们接受艺术教育;喜欢动手创造的,就让他们进入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做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充分地成为自己;人生的最大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让李煜就做一个词人,让赵佶就做一个画家,让朱由校就做木匠,皇帝这个职业并不适合他们,也不是他们想要的自己。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吗?模式化的教育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最终会“毁人不倦”。正如王开东老师所说,“这是关闭上门和窗户,把孩子们的彩色生活,变成了黑白世界。”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决没有一蹴而就的说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义务教育九年,这是一个分水岭,中考后,一部分读高中,一部分读职校。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同时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但是,教师是弱者,所以就应该被打板子。时不时有令我们无语的新闻:有家长状告教师辅导自己小孩子学习的,有家长因为小孩没有能够读大学索赔550万的……

春天来了,带孩子们到大自然撒野不香吗?记得我刚刚工作的那些年,学校小,安全工作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如临大敌”。我偷偷带学生骑几十里路的自行车去海边野炊;带学生去丹顶鹤保护区,去林场;学校曾也组织老师们去连云港,去黄山……现在呢?学生只能困于校园之中。

花在拼尽全力赢得盛开,也在不遗余力把我们往春天的路上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新一代的老师们会努力改变,会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教育的春天。更期待每一个学生,也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