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河子第一座工厂—— 石河子柴油机厂建厂始末

 aabbcct 2023-03-09 发布于新疆

2014年10月25日,石河子第二十五中学

(柴油机厂中学)

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华诞

图片

第二十五中学(柴油机厂中学)的孩子们正在表演舞蹈《红红的中国结》

  石河子柴油机厂位于石河子市北一路西工业区南部,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始建于1950年。柴油机厂最初被命名为兵直机械修配厂,之后又先后被更名为八师八一修配厂、八一机械制造厂、八师第一修配厂、石河子柴油机厂。


石河子第一家工厂的诞生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9军步兵26师等部相继开进石河子,拉开了垦荒种田、工业建设的序幕。部队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当年取得粮食自给八个多月的丰硕成绩。
  针对当时垦荒生产急需大量农具的情况,9军司令部在绥来(今玛纳斯)县城成立了一个有12名战士和7名学徒工的农机修配组,修理和制造一些部队所需的简易小农具。
  1951年春,随着石河子新城建设和垦荒生产的突飞猛进,对各种生产工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所使用的农机工具,也由砍土曼、锄头、木犁逐步换成马拉农具、拖拉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维修技术队伍。22兵团将驻迪化(今乌鲁木齐)的军械修理所(亦称“22兵团铁工厂”)调入石河子,与从绥来县迁入的9军农机修配组合并,在老街暂时借用民房组建了石河子历史上的第一家工厂——兵直机械修配厂。
  机械修配厂建立之初,仅有八尺皮带车床、钻床和牛头刨床各一台,依靠人工摇转的木质皮带盘做动力。战士们仅懂枪械修理,不懂机器修理,技术上等于空白。兵团司令部专门从迪化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铸锅师傅,锻制砍土曼、十字镐等手工工具,生产了一批简易铁制工具。因此,与其说是修配厂,还不如说是一个修修补补的手工修配作坊更确切些。
艰苦创业白手起家
  修配厂担负的任务十分繁重,不但要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转,还要保证其它工业和建筑机械的正常运转,哪一方面跟不上,建设都要受到影响。然而,修配厂的技术、设备力量与承担的任务,又很不相称,有些配件造不出来,有些配件即使造出来了,也因质次价高或不能如期交货,让用户很有意见。为此,时任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曾多次来到修配厂调研,并指示:从湖南、上海等地高薪聘请技术工人来厂担负车,铣、刨、铸、焊接等工作,并由他们每人带二至三名战士当徒弟,手把手地教技术。这批徒弟成为兵团第一代机械工人,后来都成长为机械工业上的骨干力量。学技术,要有一定的文化,许多战士文化程度很低,于是修配厂开展扫盲和文化教育,从提高战士们的文化素质入手来提高技术素质。
  1952年春,厂房面积扩展到600平方米,并相继成立了铸造、锻工、机修、钳工等小组,分工日渐明确。年末,厂里又购进了一台万能铣床,生产任务也从最初的打制炉门、炉盖、坎土曼等,过渡到农机具零件加工制作和汽车、拖拉机修理。


  1953年9月,兵团决定将机械修配厂从老街迁至北一路7小区。当年,修建厂房面积达1500平方米,厂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拥有7台机床和90多名职工。1954年10月底,22兵团迁往乌鲁木齐市,修配厂划归八师管,称八师八一修配厂。
  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提高。1954年前,石河子没有电,修配厂的机器运转都是靠柴油机作动力;如果车、铣、刨床晚上工作,只能用蜡烛照明。当时有一台从苏联进口的5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因为没有电工不敢启动,白白摆了一年。


  1954年,一个从东北学完拖拉机、发电机修理的小电工回来,他大胆地安装了这台发电机,这才发电成功。从此,靠风箱扇火的锻工烘炉换上了鼓风机,家属照明的煤油灯也换上了电灯。
  有了电,修配厂的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荒初期,苏联制造的马拉步犁的零配件坏了,由于我们自制的铁零件质量差,豆腐渣似的不能用,必须用可锻性铸铁和球墨铸铁制作才行。为锻造出质量过硬的铁,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摸索,终于在1955年试验成功。修配厂成为自治区第二家和兵团第一家突破球墨铸铁技术的工厂。
  可锻性铸铁的研制成功,让马拉步犁和马拉中耕器的配件不再需要从苏联进口,我们自己就可生产、供应农场了。这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为1956年冬修配厂自修拖拉机创造了条件。


  随着农场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具需求和维护量大增,急需增加修配力量。1955年,修配厂为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开办了技工学校。当时的学习期为半年,每期120人,学员来自本厂和各农场。技工班前后办了两期,培训了200多人,这些人都成为修配厂和农场机修连的骨干。
  修配厂初期的产品,物次价高,除技术、工艺原因外,管理不严、浪费损耗大也是重要因素。为此,修配厂领导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


  1954年,在兵团及石河子管理处的帮助下,修配厂建立起了经济核算制,做到工作有定额、领料有单据、产品质量实行三级检查等制度。工人们的经济观念提高了,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意识加强了,扭转了只管生产不问成本的错误倾向,工厂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为现代化大农业服务
  修配厂要从一个修修补补的通用型修配厂,升格为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大型修配厂,是一个质的飞跃,能不能干好,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1955年,八一修配厂建立了一个拥有成套大修设备的拖拉机修理车间,达到年大修拖拉机13台的规模。


  1956年,农场大型机器“趴窝”的情况十分严重,把它们从“窝”里赶出来作业是修配厂的任务。这年冬天,修配厂组织了第一次冬修。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三个月内,完成了40台C—80号拖拉机的大修任务。在大修工作中,修配厂的工人们把“学习、严格、攻坚”六个字作为指导思想。大修前,厂领导组织职工们集中学习了俄文翻译本《修理工艺和修理标准》,并做到每个工人熟记学会。通过强制贯彻,纠正了许多老工人的凭经验的检测方法,同时树立了严谨的工作作风。
  一年一度的冬修,是修配厂全体职工每年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不管农场每年送来多少台机车,也不管机车损坏到何种程度,工人们都要在三个月内修好,让它们重新健康地走上春耕第一线。
  修配厂的全体员工们自力更生武装自己,也武装了农牧团场和各新建小厂的保养间或修理车间。五十年代,莫索湾垦区的荒地大量开发,使农业机械需求成倍增长,修配量自然也成倍增长。修配厂在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也不足,在买设备没资金又进货奇缺的情况下,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自己制造了简易的车床、铣床、刨床等专用机床,缓和了设备紧张的状况。工人们还用这些自制的机床,支援农场的保养间和工厂的修理间。莫索湾修配厂、安集海修配厂初建时,不少设备就是靠八一修配厂制造的设备武装起来的。此后,该厂主要任务由农机修配逐步向农机修造转变。1957年,八一修配厂更名为八师八一机械制造厂。


  1958年,八一机械制造厂的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制造了28立方米的立炉整套炼铁设备和0.5吨转炉炼钢设备。后来钢铁下马,立炉报废,0.5吨转炉保留。转炉生产的铸钢,成为自治区三大铸钢件机械厂之一,主要产品有拖拉机链轨板、支重轮等。在农场三级修理网中的任何一级,都可以看到八一机械制造厂生产制造的设备,而且修配厂培养出来的修理工、技术干部、行政管理干部遍及垦区。
  那时工人没有奖金,也没有额外的报酬,主要靠政治思想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工人。凭着这股精神,八一机械制造厂职工创造出了一流的服务质量,从1959年开始,在拖拉机修理上,连年被评为兵团的修理标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八一机械制造厂主要工作是修造通用机床、农机具、农机配件等产品,兼炼钢铁、修理汽车等,其中仿制的玉米脱粒机远销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1969年,八一机械制造厂又更名为八师第一修配厂。1975年,修配厂转产S195型柴油机,建成凸轮轴、缸体、缸盖、齿轮机、连杆、曲轴等6条生产专线,年生产能力4000台,并改名为石河子柴油机厂,隶属石河子地区领导。1980年后,为适应市场需要,柴油机厂研制出12马力柴油机运输车,重点发展农用运输车和农用挂车。1985年,柴油机厂设有金工、辅助、锻压、热处理、铸造、扳金、运输车装配、农用挂车装配7个车间,工业总产值1003.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822.5万元,职工1114人,动力机械总动力6355千瓦。柴油机厂曾为全师培训了众多农机维修技术骨干,为垦区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和垦区三级农机修配网建立、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任兵团机务处处长郑思华曾说:“没有石河子柴油机厂的出色成就,石河子垦区的三级修理网是不可能建立的;没有三级修理网的建立,要保证几百台拖拉机技术状况良好完整也是不可能的;没有拖拉机的技术状况良好与完整,莫索湾垦区的开荒造田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