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鉴解读:躺赢的魏婴

 修远兮 2023-03-09 发布于西藏

原文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译文

魏武侯的突然死亡没有任何预兆,可能是暴毙。他生前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立太子就离开了人世。于是,他的长子魏婴和公子魏缓开始争夺王位,魏国陷入了大乱。魏国的一位臣子王错逃到了韩国避难。他的孙子韩欣对韩懿侯说,魏国现在乱了,我们之前一直被魏国欺负,现在是捞点好处的时候了。于是,韩懿侯和赵成侯联手攻打魏国,在烛泽击败了魏军主力,将魏婴包围在都城安邑,灭魏只差最后一战了。
在战前会议上,赵成侯提议,明天攻下安邑,杀死魏婴,立魏缓为王,并从魏国割下一块土地。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然而,韩懿侯不同意这个想法,认为杀死魏国君主太过残暴,割地吃相太难看,会破坏他们的形象。他建议将魏国一分为二,让魏婴和魏缓各自治理一部分领土。这样一来,魏国的实力就不如卫国、宋国这样的小国了。他们以后就再也不用受魏国的欺负了。然而,赵成侯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案行事。韩懿侯感到不高兴,夜里偷偷撤兵。第二天天亮,赵成侯发现韩国人已经逃走了,于是他也打道回府了。魏婴陷入绝望,一夜未眠。第二天,他站在安邑城头一看,大喜过望,发现韩赵联军不见踪影,于是杀了魏缓,自己成为了新的魏国国王,被称为魏惠王。

通鉴解读

在魏国内部,魏婴是长子,而魏缓则是公子之一。按照传统,魏武侯应该早早地立嫡长子魏婴为太子,这是符合天经地义的继承原则的。但是魏武侯没有这么做,可能是对魏婴的表现不太满意,更中意魏缓一些。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魏武侯的判断,因为在魏婴掌管国家期间,魏国开始走向衰落,没有起色。

大胆推测一下,随着魏婴的成年,大争之世爆发,魏武侯对魏婴的能力越来越失去信心。于是他开始打算立更有能力的魏缓,并开始慢慢地培养魏缓的势力,削弱魏婴的影响力。魏婴察觉到了这个危机,于是采取了紧急的措施,亲手杀了魏武侯,制造了他暴死的假象,然后在大部分大臣的支持下,顺利继位成为魏国的国君。

魏缓听到消息后逃到了赵国求救。魏国内部的情况非常不稳定,所以他还派出自己的心腹王错去韩国求援。这是因为魏缓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需要多方面寻求帮助来确保自己的安全。很可能魏缓答应了赵王的一些额外利益要求,比如帮助赵国打败韩国,甚至是在魏国内组建赵国的傀儡政府,以便赵国更好地控制魏国。所以,这也是导致魏国陷入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国方面认为,只要杀了魏婴,依靠魏缓的投靠,赵国就可以在魏国建立亲赵政府,从而间接控制魏国。这样一来,赵国和魏国的国力支撑就可以吞并三晋,恢复晋国昔日的荣光,这个目标指日可待。因此,赵成侯不同意把魏国一分为二,更倾向于将韩国打发走,并通过控制魏缓来独占好处。

韩国方面则认为,韩懿侯是个明白人,没有被眼前的土地所迷惑。相比于其他群雄和魏赵,韩国是一个弱国,自保是首要任务。所谓从魏国割占的土地,也是吃不到肚子里的。一旦赵魏一体,韩国就是第一个倒霉的,到手的土地还没捂热就被赵国抢走。到那时,不仅抢来的土地要丢,韩国本身也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相比于亲赵的魏缓,韩侯更愿意让和赵国有仇的魏婴统治赵国。但很显然,赵成侯绝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于是,韩侯提出了将魏国一分为二的方案。韩国以前总被魏国欺负,分割魏国成两个国家就能消除魏国对韩国的威胁。这就好比二战后的东西德,朝战后的南北韩,都是各方势力角逐后达成的妥协结果。

韩国方面认为,即使魏缓站在了赵国一边,他们仍然可以依靠魏婴这个盟友。韩侯所说的“吃相不好”只是客套话,实际上,他们心里非常不愿意赵国一家独大。但赵成侯并不同意他的提议,所以韩侯只好以撤军抗议的方式表达不满。

如果韩国撤走,赵国单独面对魏国会有些吃力。毕竟,魏国在当时是三晋中最强大的国家,就算主力被打败了,仍然有吴起的变法和魏武卒的存在。而魏国公族也可以迅速在各地勤王,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坐视赵国独占魏国的情况发生。考虑到形势,赵成侯最终认输,选择逃跑,让魏婴获得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